山西晚報記者了解到,險企對車險的定價依據為:商業車險保費=基準保費×NCD系數×自主定價系數。據此計算,此次《通知》調整后,車險保費最高可降價23.07%,最高可漲價11.11%。
據山西晚報記者了解,車險改革后,提倡更精確地根據客戶的駕駛習慣、車型情況進行定價,每家公司的報價也會有差異。同一部車,90后或者60后駕駛所產生的車險費用會高于70后和80后;相同價格與年份的兩部車,轎跑車的保費也會高于普通乘用車。另外,“零整比”倒掛的車輛也無可避免地面臨車險漲價的情況,比如,一些豪華車主機廠對于修理的定價極不合理,車輛零件總價是車價的兩三倍。根據高風險匹配高保費,低風險匹配低保費的原則,高端車型的商業車險基準保費也會遭遇上調。
那么,自主定價系數的進一步調整是否會使車主保費普降?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放開車險自主定價系數范圍,對市場的盈利水平影響不大,因為保險公司會根據車輛的風險和自身經營能力給出合適的保費價格。因此,自主定價系數上、下限的雙放寬,并不會帶來車主保費普降的情況,“地板價”向下空間有限,只有少部分優質車主能夠享受到降價待遇,而部分高風險車主保費會上漲,同時有望改善一些高風險業務投保難的問題。
對于此次自主定價權的擴大,東吳證券相關分析人士認為,監管發布《通知》的意圖仍是進一步提高賠付率,壓縮費用率,讓利消費者并非等同損失,各地因地制宜有助于縮小各省之間賠付率的差異,進一步解決之前省際保費不合理的問題。預計監管意圖鼓勵行業通過差異化自主定價系數方式讓利消費者,同時對于高風險業務(例如營運車輛等)進一步提高定價上限,以解決此前部分地區的營運車等高風險車輛投保的行業性難題。
上述東吳證券人士認為,自2020年9月全面推行車險綜改以來,截至2021年一季度,新車自主定價系數從改革初期的1.034下降到0.975,此次調整將使車險定價更加精細化,對駕駛習慣良好的“好車主”保費會更低,但對于“高風險車主”保費面臨上升壓力。考慮到當前僅不足1%簽單接近定價系數“地板價”(0.65),約5%簽單接近“天花板”(1.35),預計行業自主定價系數平均值將保持穩定。
C 增值服務將成險企籌碼
據山西晚報記者了解,在此前的車險綜改后,車險市場上亂象頻出,一些車險經營問題不斷暴露出來。例如,高手續費競爭和數據不真實問題;部分地區的費用反彈,違法違規行為重新抬頭;投保端和理賠端出現違規新苗頭;車險回溯周期偏短,拼湊自主系數等。
尤其是一些險企為了爭取價格優勢,還進行拼湊自主定價系數較高的車型業務。如刻意承保自主定價系數較高的特種車、重型貨車及出租車,以平衡公司整體的自主定價系數。而這些操作,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值得關注的是,自主定價系數放寬后,保險公司有了更大的定價權,更考驗中小保險公司的定價能力。
由于保險公司有了更大的定價權,同車不同價情況下,價格差異化會進一步擴大,更考驗中小財險公司的風險定價能力和精細化經營能力,市場競爭也會更為激烈。在價格敏感型的商車險市場,基于規模優勢等,大型保險公司有向下調價的空間,一旦下調系數,中小保險公司是否跟隨?不跟隨,業務規模有限,一味跟隨,可能會導致虧損。
大型保險公司可以利用其優質的定價能力篩選出優質業務,并給予更優的折扣。中小公司的定價水平無法比擬,定價模型搭建或檢驗、定價因子的甄別和選取上的能力都更為薄弱,且受限于規模,各項成本難以攤薄,面對的也是被“篩選”過的業務甚至是劣質業務,經營越發艱難。為此,商車險市場“強者恒強”的格局大概率會延續。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盡管自主定價系數進一步放開,但在監管機構指導、行業自律的約束下,非理性的價格行為不會持續,不必太過擔憂價格“內卷”問題。
不過,讓利保費僅是車險綜改中的一部分。業內人士介紹,車險發展的趨勢是服務化保障,包括對車險展業、承保、理賠及相關附加服務。車險基本服務的核心是理賠和防災防損,防災防損能達到雙贏,即使客戶獲得保險服務,也減少公司賠付支出。在賠付方式上,服務式賠付可以讓消費者的體驗感倍增。強化商業車險附加服務則有助于減少保險事故、提高續保率,減少新單傭金支出。
而增值服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附加值”,在當下保險發展中,已成為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在上述人士看來,除了保費支出減少外,車險綜改的另一大看點就是規范了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即四項增值服務的推出,將“代辦年檢、道路救援、代駕服務、安全檢測”等車險增值服務寫入合同,編訂統一的示范條款,從而創造更多保險公司為車主提供服務的場景。畢竟,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保險市場上,以服務取勝至關重要,而車險的增值服務,也將成為險企未來吸引消費者的重要籌碼。
山西晚報記者 張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