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中國在陸地上接壤的鄰國中,中蒙邊界最長,足足有4700公里。而由于這一地理條件的存在,中蒙兩國之間也少不了貿易合作。
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去年,中蒙雙邊貿易額就達到了100億美元,而且,中國常年占蒙古對外貿易總額的6成以上,可見中蒙雙邊經濟合作之多。
同時,由于蒙古盛產礦石,中國也在從蒙古進口礦產資源。在這條新鐵路開通之前,中國僅在今年就從蒙古進口了蒙方總出口量87.5%的煤炭。當然蒙古也不止是向中國出口,在蒙方出口礦產資源的56個國家中,中國的進口量一度達到8成以上。
所以,即使沒有疫情的影響,中蒙兩國的合作關系也十分緊密。英媒的分析不免有些片面了。
而英媒的此種分析,或是對中蒙合作關系加強羨慕的表現,畢竟就與蒙古的合作而言,中方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是蒙方礦產資源的主要買家。將中蒙幾十年來的合作稱作“受疫情的影響”,也就顯得該媒體言語之間充滿了“酸”味。
可以說,疫情只是其中的一個影響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新冠疫情暴發后,哪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沒有受到影響呢?而且,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西方國家不但要承受疫情沖擊后的經濟創傷,還要面臨隨之而來的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等問題。所以,要說蒙古是受疫情影響了經濟,才選擇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顯然是不準確的。
但由于中國是蒙古礦產資源的主要買家,同樣與蒙古相鄰的俄羅斯又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不會買蒙古的礦石,加之中國具有龐大的市場。所以,在通過礦產貿易幫助蒙古發展經濟一事上,俄羅斯幫不了,西方也只能遠遠地看著,中國自然就是蒙方最為理想的合作伙伴。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蒙古雖然盛產礦石,卻因為歷史因素而沒有向中國“敞開心扉”。雖然雙方有一定的貿易合作,但也僅僅止步于此,如今,這條新鐵路的開通意味著蒙方將增加一條快速將礦產資源運往中國的通道,而不再使用貨車來完成兩國之間的貿易,這代表著中蒙貿易關系的更進一步。
蒙方之所以愿意對中國“敞開心扉”,放開手腳修建鐵路,或得益于蒙古政府的“新復興政策”。該政策中明確要求蒙方加大對華出口力度。
日前,蒙古總統呼日勒蘇赫還到訪中國與中國領導人進行會面。會晤結束后,雙方還發布了聯合聲明。蒙方明確表示:將會秉持合作共贏、守望相助的原則加強與中方的合作,并且攜手推進兩國的現代化建設。
宗巴彥-杭吉鐵路的通車,便是兩國開啟合作新篇章的開始,這也代表著蒙古對中國的信任。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蒙古并未受西方國家的影響,選擇與中國增進合作,便是在本國的經濟建設擺在了第一位。
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
據相關部門統計,這條新鐵路的出現,不但能讓中蒙之間每年的進出口貨物總量增加2000萬噸,還能為蒙方新增多達1000個工作崗位。也會大大節約雙方的貨物運輸成本。
想必這條鐵路的建成只是開始,中蒙兩國之間會出現更多更加便捷的運輸通道,而中蒙關系也將能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