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并未取締校外學科培訓

日期:2023-02-04 11:30:51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薛海平:這確實是家長和學者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尤其是關于學科培訓對提升成績、升學到底有沒有幫助?

事實上,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有學生個人的學習動機、學習方法,還有家庭的社會經濟背景、父母對學業的輔導、學校的師資水平等等,課外補習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我和我的研究團隊從2005年開始研究校外培訓的問題,從早期研究開始,我們就做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收集了很多調查數據,包括國外也有不少類似的研究,總體來說,目前對于課外補習的效果,并沒有一個明確的一致性結論。

有一些研究發現補習有用,也有一些研究則發現課外補習只是家長的安慰劑。所以,從學界的研究看,補習并不是像家長所認為的,補了一定能提高成績。

例如,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義務教育階段,課外補習對數學和英語有正向影響,但對語文成績影響不大。此外,補習也需要一定時間積累,短期補習的效果不明顯。

不過,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轉向,不僅僅看課外補習對學生的分數和短期成績的影響,還會關注其對孩子非認知方面,如學習興趣、心理健康、創造力等的影響。

南都:研究結果發現課外補習對學生的非認知方面有哪些影響?

薛海平:我們團隊的一個研究發現,課外補習的時長和強度,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影響的。如果時間過長、負擔過重,孩子的近視率會更高,更容易生病,一些抑郁、焦慮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更多。

還有一些國外的研究發現,過多的課外補習對孩子的創造力有負面影響。

選擇課外班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求

南都:家長怎么判斷給孩子報的班是不是太多了?如何判斷是不是真的需要報某些班?

薛海平:選擇一個合適的課外培訓機構,其實不容易,不是只交錢、把孩子送過去那么簡單。家長對課外班的選擇要有理性思考:這些課外班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這需要家長對孩子有一個清晰的教育目標和發展規劃。

具體來說,我建議家長選擇報班前,要考慮幾個因素:

首先,要問問孩子自己的意愿,他是不是需要,是不是想報。如果孩子的成績確實落后了,他也想要借助課外補習提高自己,那可以考慮。

其次,要避免報班給家庭帶來過重的經濟壓力。

第三,還應該考慮學校因素。“雙減”之后,學校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家長要重新認識我們的學校。現在學校普遍開展課后服務了,學生的在校時間延長了2個小時,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有些家庭孩子課后無人照看的問題。同時,在學校的課后服務當中,也安排了學業輔導答疑,孩子在學業上有困難,可以直接求助老師。另外,不少學校也開展了多樣的興趣特長活動,也可以滿足部分家長、學生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如果家長的教育需求學校都能滿足,為什么還要到校外找培訓班?

最后,關于校外培訓機構本身,家長要關注機構的資質、師資力量、課程內容的科學性等等。

南都:家長怎么甄別課外班的質量?

薛海平:家長對報課外班有一個誤區,覺得交錢就行了,其實不然,家長一定要參與孩子的學習,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的。

家長可以通過觀察老師的上課狀態、與孩子交流的情況,以及孩子的反饋,來判斷課外班的效果。現在很多培訓班的教學方式比較靈活,也會提供各種激勵手段,但是最終,我們要評估孩子在培訓班中收獲到多少。

另外,在“雙減”之后,課外培訓機構的教師必須具備相應資質,學科類培訓的教學內容、收費方式等,同樣納入了監管的范圍。家長應該選擇有資質的培訓機構,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培訓班的教學質量和培訓費用資金安全。

南都:對于課外興趣特長班的選擇,有什么建議?

薛海平:培養興趣特長有多種途徑,除了學校和商業校外培訓機構外,也有少年宮、科技館等公益性的校外教育機構。

按照心理學的多元智能理論,孩子的特長是有差異的,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確實有稟賦,同時孩子不反對報班,在家庭經濟條件能承受的前提下,也可以選擇校外的機構。

但家長一定要避免一個誤區,報班不是越多越好,有些家長拼命給孩子報各種班,最后很有可能一項特長都學不好。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太多的班會給他帶來過大的壓力。家長要幫助孩子選擇最適合他的興趣特長,是魚就要在水里游,為什么非要讓他飛呢?

說到根本,家長要真正認識自己的孩子,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對孩子有長期的細致觀察和深入交流,一定會知道孩子擅長什么、喜歡什么。如果不知道,那證明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太少了。

我們一再強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缺一不可,家長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學校教育,更不能課后就把孩子送進課外機構,不管了。父母要知道,沒有人能比你更愛自己的孩子,更能對他負責。

“雙減”目前并沒有取締校外學科培訓

南都:“雙減”政策落地不久后,就有家長擔憂,以后學科培訓是不是都要找“一對一”了,您怎么看今后學科培訓的發展趨勢?

薛海平:部分家長可能對政策有誤解,考慮到一些家長和學生還是有需求,當前政策并沒有取締課外的學科培訓,只是在規范這個行業,讓其有一個健康的發展。

目前學科類的課外培訓機構,都需要轉成非營利機構,然后重新審批。目前,課外學科培訓機構還是可以在符合規定和要求的情況下,繼續存在。家長選擇有資質的機構,更能保證資金的安全,避免機構中途“跑路”造成經濟損失。

南都:去年出臺的“雙減”政策,給中國校外培訓行業帶來巨變,您關注這個行業近二十年了,對這次大力度的整治怎么看?

薛海平:“雙減”確實給中國校外培訓行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我們梳理過中國校外培訓行業的發展變化。第一階段,是2000年以前,包括70年代到90年代,其實校外培訓一直存在,當時校外培訓提供者主要是個體或自然人,比如大學生家教,還有在職或退休教師。學生選擇校外培訓,基本是為了補差。在這個階段,校外培訓主要對學校教育起到了補充作用。

我們把2000年到2010年,劃分為第二個階段。這段時間校外培訓行業開始機構化、規模化,出現了學大教育這些比較大的機構,新東方等機構也在這段時期上市了。在這個階段,學生選擇校外培訓不只是為了補差,更想要培優,讓學習更有競爭優勢。

第三個階段就是2010年到“雙減”政策出臺前,這個階段校外培訓機構開始高度集中。并且我們注意到,從2013年、2014年開始,大量資本進入這個領域。同時,線上教育發展得很快,尤其新冠疫情之后,在線教育機構大規模爆發。大機構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廣告中,并在國內外尋求上市。

這個時候,我們認為,校外培訓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只是校內教育的補充,更多對學校教育造成了沖擊。尤其資本大量進入之后,利潤和賺錢是機構的第一目標,教育的規律被拋棄了。校外培訓機構在宣傳中,以提分、助考作為宣傳點,給家長造成了很大焦慮。有的家長甚至覺得校外培訓是更重要的,這動搖了學校教育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地位。

同時,校外培訓行業也出現不少問題,比如教師水平參差不齊、部分講授內容不科學、違背孩子的發展規律、傳遞的價值觀和主流價值觀相背離等,還有不少經營不善的機構倒閉后,家長交培訓費用收不回來。

這種情況下,教育部門和其他政府部門陸續出臺了很多政策來規范、治理校外培訓行業,直到“雙減”政策出臺,實際是對以往政策的延續和升級。作為學者,我們很早就呼吁要規范這個行業,讓教育生態回歸良性發展。

文源 | 校長管理秘籍(2023-02-02)

聲明 |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近年來,民辦教育新政密集出臺,對民辦學校規范辦學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環境下,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和管理者在法財稅方面遇到諸多困惑和問題。《民辦學校法財稅“痛點”問題三十講》基于主講人團隊多年來從事民辦學校法財稅咨詢的豐富實務經驗,選取給民辦學校辦學帶來重大困擾的數十個法財稅問題,結合實際案例進行精準剖析,為民辦學校的平穩發展保駕護航。

課程亮點

1、 直擊民辦學校辦學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和堵點,干貨滿滿;

2、 課程以實際案例和問題作為支撐,提供切實可行解決方案;

3、 課程設計符合線上學習習慣,保障優質學習體驗;

4、 課程將結合相關政策法規變化,持續迭代升級,確保內容的鮮活。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報名參加

愛我,就請給我一點點在看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