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輔導老師的水平確實不足以讓自己上岸。這就好比高中老師們能教出名校生,但是自己卻考不上清華北大。
但這也不能直接否定老師的水平,因為“術業有專攻”。能做到在自己的學科是“學霸”,已經是優秀的老師。公務員考試里也分為很多內容,老師無法保證擅長所有科目。
第二種,公務員考試里筆試僅僅是第一關,面試往往才是重頭戲。培訓機構里的老師,他們縱使有再多理論知識和技巧,人脈這關很難搭建。尤其越是小城市,這個問題就越為關鍵。
第三種,有能力但不愿意考公的老師。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在我們普通大學生看來,能吃上“公家飯”等于人生贏家。
但是對于一些能力很強的畢業生,人家并不存在對未來的擔憂。在公司里不僅有底薪,業績提成也非常高。為了三四千月薪而放棄兩三萬的月薪,不劃算。
但是這類人很可能在臨近公考限制年齡時,轉而報考公務員。說白了,就是年輕時賺高薪,臨近35歲瓶頸時上岸享受穩定的生活,堪稱完美。
除了以上來自主觀的原因,還有一個因素,很多教育機構在錄用員工時,要求老師在幾年內自己不能考公。
有些人并不喜歡待在體制內,考上反而更痛苦公務員這種職業在多數畢業生和家長眼里是好工作。但或許這也只是我們的角度罷了。有些人反而并不愿意留在體制內,寧可面對私企不夠穩定的模式。
這跟職場氣氛有著很大關系。公務員很輕松,這往往是外界的一種錯覺。如果簡單地按照工作節奏和實際的工作量,他們確實比企業內的畢業生輕松。
但壓力卻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而且基于身份原因,是不能隨便對外傾訴的。光是工作流程就非常復雜,一個很簡單的文件,需要找很多人簽字。
平時同事之間講話也不能說得太直白,想弄清楚同事和領導的“話外音”,初入職場真是要費一番功夫。
難怪有過來人奉勸底層家庭的學生別輕易考公,因為上岸之后帶來的挑戰更多。沒有過來人的指導和幫襯,很普通的工作可能也難以展開。
這類畢業生容易成為干活多但又無緣升職的類型,還可能被調到別人都不愛做的崗位。名義上是借用,實際上遲遲不予調回。
所以對于一些會考試、擅長總結的優秀大學生,去培訓機構指導別人考公,要比自己上岸更自在。只要講好自己的課,不需要考慮太多人情世故。
私企靠能力和實力說話,講課講得好、考生錄取率高,自然能給自己換來更好的工資待遇。但是在體制內除了工作上的能力,還要考慮其他很多層面。
或者說,處理跟同事和領導的關系,本身就是體制內特別重要的工作能力。否則自己的工作就難以很好地進行。
【話題】你認為考公和做培訓老師哪個更好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