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半月談記者走訪發現,市場上體育類培訓班場地不固定、師資不專業、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依然較為普遍,特別是培訓內容和教學方式缺乏行業標準,讓不少家長感到擔憂。
——一些培訓機構沒有場地,存在安全隱患。石家莊一名初中學生的家長告訴半月談記者,她曾根據校門口傳單給孩子報了一個體育輔導班,該輔導班利用公園場地授課,老師時常因場地問題與前來鍛煉的市民交涉。還有部分健身俱樂部將兒童體適能訓練區與成人健身區混在一起,安全隱患較大。
——有的培訓機構是“草臺班子”,師資專業性差。一家體育培訓機構工作人員透露,公司聘請的專業從業人員較少,大多數專職人員都是通過公司內部培訓而來。一名健身教練稱,他們的教學知識來源于俱樂部培訓,訓練方式是否符合青少年身體特征,他們自己心里也沒數。
——部分體育項目培訓缺乏行業標準,教學不規范。家長們對一些體育項目適合從幾歲開始學習等情況并不了解,很容易被機構銷售洗腦。小學生家長張媛說,孩子的籃球課教學進展緩慢,一個簡單動作要拆解成幾節課教。“我多次向教練詢問教學計劃,都沒有得到明確答復,總說因人而異,取決于孩子自己。”
——少數培訓機構存在注冊不規范問題。有機構以服務咨詢類企業在工商部門注冊,逃避教育等主管部門的監管;還有學校體育老師不注冊機構,自行組織培訓;也有機構跑路或轉包,家長維權困難。
實現良性發展,還需做什么?
受訪業內人士認為,要正視市場需求和體育培訓的積極作用,在各級各部門嚴格監管之外,應采取更多措施,引導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健康良性發展,促進其平衡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破舊廠房“變身”運動中心
在課程質量方面,應盡快研發青少年體育項目培訓標準及教學規范。楊碩認為,多年來,國內只有針對競技體育的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青少年體育教育培訓缺乏清晰的行業標準,建議允許、鼓勵部分頭部培訓機構與科研機構、學校一道,開展體育項目培訓標準研究及推廣。另外,培訓機構可以建立完善的青少年運動處方庫,做到不同性別、年齡、個體特征都有相應的“運動處方”,開展針對性教學訓練。
在場館場地方面,建議各地積極推進將老舊閑置廠房等改建為體育綜合運動場,盤活沉睡資源,提高公共體育場館的使用率,減少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的場館成本。
在師資素質方面,可積極吸納退役運動員、優秀教練員加入體育培訓機構,提升青少年體育培訓質量。在健全體育培訓行業準入制度的同時,還應構建多元協同的監管體系,明確政府、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及家長、學生等主體責任,促進校外體育培訓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此外,應促進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融合發展,讓高質量的體育類培訓機構深度參與校園體育教學計劃,讓優質的體能教育、專業的足籃排球教育等,成為校園體育教育的有力補充。各地方學校、體校、青少年體育俱樂部也應積極探索嘗試在人力、資金、場館以及教學資源上與學校進行多方面的融合發展。
(刊于《半月談》2023年第2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