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教師培訓是如何煉成的

日期:2023-03-08 11:22:59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二是充分發揮教師教育學科平臺優勢。教師教育是師范大學的特色,教育學是華中師大一流學科,為教師培訓提供了一流的研究平臺。圍繞教育學一流學科建設,課程與教學、教師教育、終身教育等與教師培訓相關的領域得到良好的發展。僅2022年,學校就獲批2個關于教師培訓的國家級課題,這些都為開展教師培訓提供了理論引領和實踐指導。

三是優化教師培訓體制機制。職后教師培訓是華中師大培訓中心的主要職能之一,中心除了設置有“教師培訓部”外,還專門將“終身教育研究所”與《高等繼續教育學報》編輯部整合為“研究發展部”,為教師培訓提供智力支撐。“研究發展部”有10余位專職教師和4位專職編輯,一方面進行教師培訓的教學和理論研究,并為教師培訓優化培訓方案提供建議;另一方面為教師培訓成果提供公開發表的平臺。內部機構改革優化,有效促進了教師培訓的高質量開展。

開拓創新,推進區域教師專業能力協同發展

為了回應國家重大戰略,切實落實社會對辦高質量基礎教育的重大需求,培訓中心在創新教師培訓體制機制、合作模式、資源整合、責任共擔、協同提質、互助共贏上進行探索,通過與協作地區簽訂中長期合作協議,持續優化合作地區的教育生態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著力打造教師專業發展創新實驗區,形成國家同類區域可借鑒、可復制的典型和樣板。

“1+M+X”模式助推教師培訓提質增效。教育部于2022年實施“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協調高水平師范大學以組團形式,在骨干教師培養、高水平人才引進、學科專業建設、基礎教育服務能力建設、學校規劃與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薄弱師范院校進行重點支持。

按照華中師范大學“強師”的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培訓中心作為強師計劃的重要支撐單位,積極回應政策,構建 “1+M+X”的協同推進模式。“1”是部屬師范大學,“M”是薄弱師范院校,“X”是中西部地區不同類型的區域性教師研修項目。培訓中心組織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等領域專家力量從區域性研修項目的系統設計、需求分析、課程開發、服務管理、績效評價等方面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薄弱師范院校的師訓機構進行全面幫扶,促進高質量教師培訓體系和高水平教師隊伍的建設。

智力引領打造教師專業發展創新實驗區。為貫徹落實“強師計劃”和“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華中師范大學培訓中心積極組織學校具有豐富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師發展實踐經驗的專家團隊,聯合貴州師范大學和基礎教育領域專家力量,與貴州省望謨縣人民政府一同構建“高校、地方政府與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培養卓越教師的“U-G-S”合作模式;全面提升校長的核心領導力、教師的教學變革行動力、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力和行政人員的教育治理力;建立若干所望謨縣教師專業發展示范校;培養一批名校長,打造一批“四有”好老師。實驗區充分利用華中師范大學優質教師教育資源,探索促進教師發展的智力資源跨區域擴散機制,構建專家引領下的縣域教師專業能力協同發展模式,助力望謨縣高質量教師隊伍的建設。

信息化為智能時代教師專業發展賦能。“強師計劃”提出,深入實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行動,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管理優化、教師教育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教育精準幫扶的新路徑和新模式。華中師范大學于2021年啟動實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基于學校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在標準、工具、模式、應用及服務上的需求,穩步推進“五大任務”,已取得一定進展。

“五大任務”包括教師發展與課程資源標準研制和評估、智能化環境建設與平臺資源研發、高等教育智能教學與研修模式創新、人工智能支持師范生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服務地方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該項工作以華中師大教師、師范生及合作區域中小學教師為主要服務對象,以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破解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痛難點問題,探索新時代教師教育改革創新的有效規律,最終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理論、方法和模式。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培訓中心主任)

《中國教師報》2023年03月08日第13版

作者:王志彬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