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中,怎么強調農村養老問題、增加農村元素都不過分。
《21世紀》:在老齡化進程中,還有哪些群體需要被更多地重視和關注?
原新:最需要被重視正是上述問題中涉及的幾個群體,因為他們的社會福利制度與生活情況可能存在不對稱。
比如新市民問題,數以億計的人口眾多的流動人口群體,他們居住在城鎮中,但對應的社會福利制度卻是農村的,這就是一個不對稱;再比如靈活就業人群,他們不被要求強制繳納社會養老保障金,老去后可能沒有相應保障金可供領取,再有農村居民的養老金繳費率和替代率都很低……這些問題實際上也是國家在制度設計層面力圖彌合的問題。
《21世紀》:對“80后”、“90后”養老規劃有何建議?
原新:從人口學的角度分析,“80后”、“90后”有兩大特征:一是多數為獨生子女,二是平均壽命比父輩更長。基本家庭結構上,一對獨生子女結婚后可能面臨的是“n+421”家庭結構,1是孩子、2是家長、4是雙方的父母長輩、n是可能還在世的長輩父母。長壽化的社會中,家庭結構不斷小型化和簡約化,年輕一代的贍養壓力持續顯現。
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科技在不斷進步、智能化經濟持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升級,就業壓力也更大。為此,年輕人還是需要有終身學習的計劃,通過提升個人能力來克服危機。未來,伴隨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企業也會需要更有經驗的員工。
我始終希望年輕人保持三個觀念:一是做好長期主義、全生命周期的長壽準備。在經濟上、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要為未來的長壽做好充分的準備。二是強調個人是養老計劃的第一責任人。三是尋求就業是最好的養老保障。因為就業意味著進入養老保險體系的保障范圍,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這里我推薦《老有所養》這本書。書中,作家依照西方國家的過往的養老經驗總結出了構建安全且有保障的退休規劃的7步。
一是自知之明,即對退休后的收入有了解、對退休后的生活有預期;二是盡己所能,即知道自己能為預期的老年生活做些什么,包括養老金投入及養老金增值部分是正是負;三是知己知彼,計算養老金收入缺口,從你的期望稅后退休收入對應的稅前總提款中,減去稅前已年金化的預期收入,了解未來養老金的缺口在哪,需求和準備有沒有差距;四和五是拾遺補缺,評估自己的養老計劃是否具備可持續性,未雨綢繆,綜合籌劃老年生活的前景;六是計算預期財務遺產,明確你想留下多少財務遺產;七是運用產品組合年金化養老資產,將合適比例的養老資產配置到3類可行的產品組合之中。
總地來說,《老有所養》這本書提示我們,如果退休后沒有來源于真實的養老金計劃的收入,需要確保有所行動以獲取一些真實的養老金收入。一定要在掙錢的年齡段為不掙錢的老年期做充足的準備。
同時,年輕人還應該善于綜合政府、社會、市場、家庭、個人的力量,形成養老準備的合力,尤其是增強個人自我養老的能力。此外,健康同樣,老年期健康是終身的健康素養和行為的結果,一定要從青中年時代就要開始關注健康。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