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相當于現在什么級別的軍銜?
十大元帥相當于政治局委員,屬于副國級。但由于他們在新中國所擔任的領導職務不同,有人官至正國級,但大部分都是副國級領導人。所謂正國級,是指黨主席、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和全國政協主席等中央各大班子的正職,而副國級則是副職,也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等職。
1955年中央軍委的大授銜中,軍隊十位功勛卓著的高級將領被授予元帥軍銜,十大元帥誕生之初,就確定了他們的待遇相當于政治局委員,副國級。而這十大元帥也確實都分別在不同時期進入過政治局,只不過,有的人更進一步,成為政治局常委甚至更高的正國級干部,而大部分則一直是副國級。
元帥是最高軍銜嗎?
我軍現行軍銜的最高軍銜是上將,其實新中國第一次實行軍銜的時候,最高軍銜并不是上將,當時上將只是排在第三的軍銜,前面還有元帥和大將軍銜,說到我軍軍銜可以追溯到全面抗戰時期。
七七事變后,國共兩黨攜手抗日,按照當時合作協議,陜北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在戰斗序列上,無論是八路軍還是新四軍都是隸屬于國軍的,名義上接受國軍的管轄。
事實上當時八路軍和新四軍剛開始的軍裝是按照國軍要求來的,比如帽徽等都是國軍的,既然屬于國軍,那么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高級將領也是有軍銜的,按照當時的規定,八路軍的師長、副師長為中將;師參謀長、旅長、副旅長一般為少將; 師參謀處長、旅參謀長、旅政治部主任、團長、支隊長一般為上校,當然這是規定,具體實施的時候又不一樣。
比如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是中將加上將軍銜,劉伯承,賀龍還有林總,這三位師長都是中將,陳賡等人都是少將,當然了這是在和國軍接觸時候使用的,在我們內部一般不會用,也不承認。
在抗戰勝利后,和國民黨談判的時候,我軍也臨時授予一些將領軍銜,主要是為了和國軍將領軍銜對等而已,我軍真正實施軍銜還是在1955年,這是正式授銜的時間,其實在正式授銜的前,做總干部部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先給軍隊的將領定級,后來的授銜基本上是和當時定的級別有關。
1955年9月27日,中國解放軍實行了第一次授銜,當時一共授予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5人(后又有兩位被授予上將),175位中將(此后有兩位被授予中將),798位少將,此后到了1965年,又有不少將軍晉升為少將軍銜,共1360位將軍在首次實行軍銜制時期被授予少將軍銜,這些將軍被稱為開國將帥。
其中元帥是當時的最高軍銜,被授予元帥的將軍都是我軍杰出的軍事家,是我軍的創建人之一,在我軍中擁有崇高的威望。被授予大將軍銜的十位將軍也是我軍杰出的軍事家,個個戰功赫赫,比如粟裕大將等,他們被授予軍銜是實至名歸。
其實當時實施軍銜制十分有必要,一方面我軍逐漸走向正規化,軍銜方便識別身份,另一方面對外交往也十分方便,比如在抗美援朝和美軍談判時,朝鮮將領有軍銜,美國將領也有軍銜,但是當時我軍將領沒有軍銜,場面也十分尷尬,所以實施軍銜制度十分有必要。
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確實解決了不少問題,但是這一次軍銜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年,到1965年,決定廢除軍銜制,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實施軍銜制度有好處,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造成了官兵不平等的現象,這是存在的,軍銜制就是給廣大官兵定了等級,這一點不可否認,而且和我們倡導的官兵一致原則不符合。
其次,就是我們首次軍銜制有蘇聯的色彩,我們軍銜制度借鑒了不少蘇聯方面的經驗,到了六十年代我們和蘇聯的關系緊張,甚至有人提出來軍銜制度要廢止。
最后,就是當時的軍銜制度存在很多問題,本身就不完善,加上種種原因,到了1965年,經過多方討論廢止了軍銜。至此實施了十年的軍銜制度被廢止。
軍銜制度廢止,全軍的服裝都一樣,區分干部就是要從口袋上來區分了,這樣的服裝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官兵平等,可是問題也出現了,不好區分指揮官和普通士兵,演習時候,這種弊端就暴露了,特別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們吃了沒有軍銜的虧,曾經在戰場上造成過混亂。
而且還有一點那就是在和外國軍隊交流的時候,也十分尷尬,造成不對等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恢復軍銜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1980年3月時任軍委主席的鄧小平提出恢復軍銜制度。
恢復軍銜制度,絕對不是簡單地照抄照搬1955年的軍銜制,畢竟幾十年過去了,那個時期的軍銜制也不一定能適應現在的新變化,這些都是要考慮的,于是jinmgg
1988年7月1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新實行軍銜制。自此廢除了20多年的軍銜制再次出現在解放軍中。
新的軍銜沒有元帥和大將,最高軍銜是一級上將,當時的軍銜制度是:軍官軍銜設3等11級,即:
將官:一級上將(實際未授予)、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海軍、空軍軍官在軍銜前分別冠以“海軍”、“空軍”。專業技術軍官,在軍銜前冠以“專業技術”。
士兵軍銜按等級分為:
軍士:軍士長、專業軍士;
士官: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列兵。
其實當時的最高軍銜是一級上將,一級上將下面是上將,當時一共17位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但是他們并不是當時最高的軍銜,最高軍銜是一級上將,其實我覺得這個一級上將就是相當于1955年的大將,但是這個軍銜從設立沒有一個人被授予。
如果按照當時的軍隊職務來說,身為軍委主席的鄧小平應該被授予一級上將,但是他拒絕授銜。其實早在第一次授銜時候,鄧小平就在元帥的名單里,但是當已經在中央工作,不參加授銜。
現在軍銜恢復了,他自然也不會接受這個一級上軍銜了,一級上將從設立一直沒有授予任何人,所以在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的決定。廢除了一級上將,自此上將成為我軍的最高軍銜,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也有有人有疑問,1988年恢復軍銜制度的時候,為什么沒有元帥和大將軍銜,其實當時還有四位元帥和四位大將健在,設置元帥和大將軍銜也合適。鄧小平詢問這些老帥和老將的意見,甚至想再給他們授銜。
這些健在的將帥均反對,他們認為自己年齡太大了,沒有必要授銜,將機會留給年輕的指戰員吧,這些將帥的意見十分重要,而且他們德高望重,高風亮節,這讓鄧小平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和平年代,什么人可以被授予元帥和大將。
戰爭年代不用說了,這些將軍戰功卓著,貢獻巨大,被授予元帥和大將十分合適,但是在和平年代沒有人能達到這樣的功勛,既然這樣自然也就不夠資格被授予元帥和大將軍銜了,既然如此,這兩個軍銜就沒有必要設置了。
就這樣這鄧小平等決定不設置元帥和大將軍銜,以一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此后一級上將這個軍銜被廢除,上將成了現行的最高軍銜。
不得不說恢復軍銜制度,也不是簡單的一件事,要充分考慮各方因素,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且當時也考慮到軍銜晉升的空間,也許當時設置的時候,考慮到上將可以晉升到一級上將吧。
一級上將和第一次授銜的大元帥軍銜不一樣,1955年的大元帥軍銜根本沒有出現在正式文件里,但是一級上將切實存在,卻沒有被授予任何一個人,這也成為軍事史上的一件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