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畢業, 去美國開卡車:學歷貶值, 教育的目標真的該換換了!

日期:2023-01-24 11:10:42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工作挑我 vs. 我挑工作,這個行業狀態完全不一樣了!

我剛開始開車的時候,也還在繼續面試teaching的位置,也有國內的老師聯系我問我要不要回國。

但是各方面綜合考慮了以后決定繼續開車。

我開車的時候也做tutor,也帶學生,掙點外快。

而且駕駛里程超過了80k miles以后,我通過公司的考核成為了certified trainer,卡車這行我也能帶學生了,所以干的也還是teaching~

我覺得對大多數人來說,人生的路應該是越走越寬的,但是讀博這條路是真的越走越窄,沉沒成本越來越高,最后就很容易掉進沉沒成本陷阱。

做決策的時候認為“都堅持了這么久,再堅持一下就熬出頭了”,最后就只可能是越陷越深,而且消磨了熱情以后,每一天都只能是活在痛苦之中。

最最絕望的是,熬到了最后,可能也就只是熬成了一個“千老”而已。

其實換條路,很可能就柳暗花明了。

二、

美國博士后開卡車沒什么大驚小怪的,那就是神奇的米帝。

首先如果你只是一個小小科研崗,那比起開卡車的,不一定工資差別不一定特別大。真正實現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其次,美國人就是任性,何止開卡車,博士畢業跑去野外體驗生活個幾年的都大有人在。

其實也不只是美國,在發達國家這種情況還是挺普遍的,別人也不會評判你。

說到這里想起來,我們之前不是也分享過一個國內高學歷最后跑去土澳開公交的相似案例嗎?

那個網友學的是教育,但是本職干不下去了,自己又愛開車,最后在網上隨便找找司機的工作,于是就入職公交司機了。

真正開上以后,就發現簡直太爽了。每天跑的路線都是環海的,車新路寬錢多活少,起碼路上景色好。

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收入夠生活,工作時間和個人時間比較平衡,每年還有充足的假期,相當悠閑愜意。

唯一辛苦的就是早班的時候會起得比較早,但休息時間也多啊!

一想到回了國干本專業還要和人廝殺內卷,寒窗十數載,苦學屠龍技,結果回來殺豬還得競爭上崗。

現在這樣老老實實躺平開車不是更香嗎?

三、

通過這幾個例子和我這些年的觀察,我們能夠發現什么呢?

首先就是,歐美這邊的現在越來越不流行死磕私立名校名企投行的路線了,大家選擇職業的自由度總體還是比較高的。

因為學歷路線走得人太多了,擠。太累,而且也越來越不劃算。

早個20年,那讀書路線簡直穩賺不賠。但現在不一樣了。

之前一個讀者就說,一個自家親戚娃某藤校畢業,留學前前后后花了家里100多萬,結果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家里蹲。

因為找不到心儀的工作,好多人會一直選擇往上考,這也進一步導致研究生和博士的含金量嚴重縮水。感覺考研考博已經成了年輕人逃避進入社會、逃避責任的途徑了!

但真考出來呢,就發現自己一來不喜歡學術,二來也不是那塊料,工作特痛苦不說,收益也不高,簡直血虧。

就像文章一開頭的例子,那個網友一直在后悔,不適合學術的人卻在學術里蹉跎,為啥不早點去開卡車呢?

當然咱不是說鼓勵大家去開卡車,而是說,以現在的大環境,是時候放下對學歷的執念了。

之前北大博士進街道那篇我們也討論過,這個社會上的絕大多數崗位,壓根用不上那么高的學歷。

除非你確實很喜歡自己的專業,有興趣和熱情,又有天賦,那還是很好的。如果只是為了刷級,耗時耗力去申請碩博,確實不適合所有人,有浪費青春的風險。

四、

第二點也是我們說了很多次的,那就是在發達國家當藍領,總體幸福感還是不錯的。

你如果說鍋內博士后去開卡車,大家肯定覺得腦子抽了吧。

畢竟鍋內的卡車司機風餐露宿,收入經常也是受政策性影響,有點靠天吃飯的意思。行業歧視和福利待遇差距太大了。

但在發達國家,藍領的生存狀況就普遍好得多。

除了土澳當司機的,還有加拿大當木工的,新西蘭當水管工的,這類例子我們以前分享過好多了。

如果開卡車真的特滋潤,這對喜歡躺平的人簡直是天堂啊!

最主要在發達國家,博士轉行沒有輿論壓力。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判也比較多元。博士是讓人尊敬一點,社會地位稍微高一點,但那些玩意又不能當飯吃。

如果你收獲打不到預期甚至養不活自己,那肯定要是優先要考慮生存。

之前北美缺大車司機,我在美國一個朋友的弟弟,top50大學畢業的,就特意去考了證,想開大車。

因為工資高,2000多美元一周!這對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就算很不錯了,硅谷的程序猿也未必有這么多。

所以這也說明什么呢,博士后開卡車,不是哪里都能開得這么高興。那還得取決于國家的中位數收入、保底生活收入——也就是躺平難度高不高。

結語

對于天生擅長走”讀書“線路的學霸型孩子,在學習上多投入精力當然不會損失什么。但對”讀書“稟賦普通甚至劣勢的孩子,刷高學歷的性價是越來越差。

作為家長,咱們也要在娃成長過程中不斷觀察,看清娃是塊什么料,保持靈活,不要在一條獨木橋上磕破頭皮。

以前我們談孩子的教育,往往以刷學歷作為考核目標。但現在,還是應該把關注度更多放在如何讓孩子在社會獨立生存上。

上學,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途徑,而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畢竟真正參與到社會生產,學歷是作用是越來越淡化的,主要看你能不能把自己日子過好。

以及,如果娃不是天生有內卷優勢的人格,送出去合適的地方學一門技術,從事個發達國家藍領也是不錯的選擇!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