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國企一個月就4000工資,很多人還是不愿意離職?

日期:2023-02-26 11:18:35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不得不說,老一輩的看法總是睿智且現實的。

昨天我試圖就這個問題跟那位內蒙大哥交談一下,告訴他私企也是不錯的,但最后我發現,我其實連自己都說服不了。

因為好的東西,往往總是稀缺的。

國企每年的招聘額還是蠻多的,這是因為國企需要為市場做貢獻,尤其是需要緩解就業市場的壓力和內卷,因此許多國企每年都會放出來一大批的招聘名額,留給那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讓他們通過校招的方式,直接進入到國企中去上班。

而國企,在一些比較特殊的地方或者說位置,福利待遇其實并不比公務員差。

我兩個表哥都在國企上班,一個是在市建、一個是在中建,兩者的待遇應該都類似,但由于崗位的差異不同,一個比較忙,跟互聯網公司的996差不多,另一個則有雙休,朝九晚五,非常輕松。

待遇有多好呢?

雖然工資是七八千,看起來好像不多,但五險一金是買的很高,這一點就不得不羨慕,算上五險一金,實際的收入是突破萬元的。

為什么要算五險一金呢?那是因為,國企的五險一金是真的很高,不同于私企的“應付了事”,所以,當然需要算五險一金。

還不止這些,每年的年終獎也能發好幾萬,再加上一些其他的福利待遇,例如節假日一千元的獎金,每年五天以上的年假,以及各種帶薪休假和旅游等等,這些算下來,其實待遇已經很好了。

而更重要的是,你的圈子以及你所接觸到的人,也的的確確是不一樣的。

國企的人事變動相對來說比較少,這也就意味著同事之間的人際關系會保持的更長久,這一點和過去的私企是完全不同的性質,因為私企的員工流失率更高,而國企則很低,除此之外,國企的背景和能力,都決定了你能夠在國企遇到更多厲害的人物,見識到更多厲害的人物,也就更有機會進入一些圈子,或者拿到這個圈子的入場券,這非常重要。

有了圈子你才有了資源,有了資源才有可能辦一些過去不那么好辦的事情,盡管我們說今天已經不那么認人了,改為認手續了,但認人在某些時候,依然還是非常好用的,只要你有這個渠道,那么你就可以比別人花更少的力氣,然后更快的辦事。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當我們在說國企員工不愿意離職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把這個問題放在一個大的背景下去討論,例如宏觀經濟環境、私企的活力、以及就業市場的變化。

因為疫情結束的關系,的確經濟上給人一種一片向好的感覺,新注冊的公司如雨后春筍一般冒了出來,但同樣的,找工作依然比往年艱難。

以民企中最為代表性的阿里巴巴為例,過去一年時間里,阿里巴巴員工總人數差不多少了兩萬人,兩萬人是一個概念?

沒有多少民企的員工人數能夠有兩萬人,且能夠在阿里的員工,必然能力上和視野上,都要寬廣于一般性員工的,用人才來形容他們也毫不為過,但在裁員這件事上,很多人時候跟人沒關系,而是跟業務有關。

過去民營經濟增長最快的時候,往往也是宏觀GDP增長最快的時候,那個時候人們熱衷于去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這樣的大公司,等到公司上市,股票套現,然后實現財務自由。

這就跟摩拜單車的創始人一樣,直接套現十幾個億走人,當時她才是三十多歲一點點。

而現在呢?

當經濟增長開始放緩的時候,說明民營經濟的危機和市場存量已然到了,而這個時候追求風險就不再是值當的一件事了,于是很多人開始追求穩定,而這個時候國企和考公又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于是我們開始看到,機會成本是如何影響每個個體的選擇的。

在經濟潛力更大的時候,機會成本更多,人們往往愿意搏一搏,創造更多財務自由的可能性,但在經濟潛力放緩,甚至消失的時候,人們對未來的期望就會趨于穩定和安全,這個時候國企和考公就成為了優先級更高的選項。

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我們只能說,每個人都是時代的弄潮兒,在自我理性優先的情況下,那當然就是要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不同的時代每一代人做出不同的選擇。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后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