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這過程中,他也想過要放棄,他也曾扔過筆,撕過紙,但是為了父親和這個家,他還是堅持了下去。
后來,國家為了搶救教育、準備復課而開始編寫教材,身為知識分子的余秋雨也因此被從農場調回了上海,進入了復旦大學魯迅教材編寫組進行工作。
然而,余秋雨卻偷偷地潛入了上海戲劇學院和復旦大學的外文書庫,獨自一人編寫《世界戲劇史》,企圖以此來與當時動蕩的社會做抗爭。
事情并沒有他想象得那么順利,他獨自編寫教材的這種行為被定性為性質極其惡劣的行為。于是為了避禍的余秋雨不得不逃到,浙江省奉化縣一座封閉的老藏書樓里躲藏。
在此期間,他也沒有放棄學習,他在躲藏的歲月里,將藏書樓里的中國歷史文獻,全部通讀了一遍。這也為他后來的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不過暴風雨終有停歇的時候,余秋雨也得以下山繼續自己的學業。此后,余秋雨憑借自己出色的文學才華和豐厚的知識積累在事業上一路高歌猛進,同時在情場上他也是十分得意的。
中國最年輕的校長,卻毅然辭職投身文學創作
余秋雨因為其出色的文學才華和深厚的知識積累,使得他在34歲那年受到多位業內的前輩大家、資深教授的聯名推薦。
在從來沒有擔任過副教授的情況下,破格晉升為了正教授,他也因此成為了當時全中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第二年,余秋雨由于在上海戲劇學院三次民意調查中均排名第一,而被提拔為了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成為了當時全中國最年輕的高等院校校長。
同時因為其出色的工作成績,曾先后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并且擔任了諸如上海寫作協會會長、上海市咨詢策劃顧問等重要職務。
這在普通人眼里已經是人生巔峰的事業,卻不是余秋雨想要的。在擔任了校長3年以后,余秋雨選擇在這個前途無量的時刻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辭職。
他說他想要回歸文學和藝術的本位,想要回歸最真實的生活和最輕松的創作環境。
然而文化部、教育部都不肯接受他的辭職請求。于是余秋雨在三年時間內連續遞交了23封辭職信,并表示如果還不批準他的辭職請求,他就直接表示此后不再來上班,就算吃處分也不怕。
于是上級領導不得不同意了他的請求。
文化苦行僧,一直在路上
辭職后的余秋雨將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文學創作的事業當中去。但是與傳統文學創作者埋頭在書桌前一個勁寫不同,余秋雨奉行的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思想。
他背起了行囊,拿上了紙筆,一路從上海走到了新疆,他將沿途所看到的祖國的大好河山都融入到了那本《文化苦旅》當中。用自己的文字將這一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傳達了全中國的每一個人。
千禧年來臨的時候,余秋雨曾受電視臺的邀請,先后前往中東、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城市。穿越了諸多旁人不敢去的危險地帶,并將這一切經歷都用自己手中的紙筆所記錄了下來。
他以每天一篇專欄的速度,讓中國人民可以宛如身臨其境般地了解到,他們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觸及的異國文明。
在這之后,“9·11”事件震驚全球,全世界人民都將目光聚集到了中東那個被沙塵籠罩的地方,想要知道里面的實際情況。
已經年近六旬的余秋雨則在這局勢最緊張的時期,直接走進了那塊被恐怖所掌控的地方,用自己手中的紙筆將里面的實際情況傳遞給外界。
因此余秋雨成為了那個時候第一個向外界播報,恐怖主義控制地區實際情況的學者。
余秋雨曾說過:“路就是書”。他親自跨越了世界上最危險的數萬公里區域,只是為了追尋人類歷史文明的本質。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行萬里路”其實就是在“讀萬卷書”。
雖然人的一生極其短暫,不可能走遍世間的每一寸土地,但是只有真正走過、經歷過、體驗過,才能真正地體驗到那每一種獨特的風土人情。這便是余秋雨先生想要傳遞給我們的精神。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