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中醫科調來特殊病房會不會“水土不服”,其實不太會。因為大的基礎知識大家都懂,無非就是操作的熟悉程度不同。現在的中醫大夫工作日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只是望聞問切,號脈針灸。西醫知識也是必須要掌握的,我們都會規范學習疾病的病理過程、診斷治療等知識。只是可能會在呼吸專科用藥,以及諸如呼吸機的操作之類不太熟悉。
我們第一天調來時,病房主任就帶領整個科室進行統一培訓,包括呼吸機的使用、出現什么情況要怎么處理等。培訓也是在看病過程中進行的,比如某患者在某種情況下需不需要用呼吸機,以及呼吸機如何使用,都是一邊給患者操作一邊講解的,也便于大家理解。
除了統一大培訓,我們還會分成不同的醫療組,組長就是呼吸科年資較高的醫生,一般都是副主任醫師。他們會帶著我們查房以及制定診療方案。
我在調來特殊病房后的4天里,就接受過至少3次培訓。主要培訓內容除了呼吸機的使用,還包括呼吸專科的診療流程,以及呼吸科用藥的注意事項。舉例來說,呼吸科專科的話,因為病人的情況不一樣,精神狀態也不同,所以是否可以使用某種抗病毒藥,是否需要減量,這些我們都會隨時征求上級醫師的意見。
我們的醫療資源壓力還是挺大的,剛來的時候經常出現呼吸機不夠用,或者好不容易借來了呼吸機,卻發現沒有合適的管路,有了管路卻沒有面罩等狀況。我們也在積極向院方爭取,進行緊急采購或者向重癥醫學科、呼吸科等科室緊急借用。目前整個醫院都全院一體化了,有些科室已經完全投入到協助新冠病房的救治中,所以解決問題的速度還是非常快的。
接下來的工作計劃就是補充呼吸科相關知識。我們也有一個為期10余天的線上培訓,已經開始了。它分為幾大模塊,比如剛才講的呼吸機的使用、新冠肺炎和呼吸衰竭等疾病之間的鑒別等等。主講醫師分為兩類,一部分是我們醫院的專科醫生,一部分是權威的外院專家。培訓結束后會有相關考核,也要求我們必須通過,還設置了補考。所以學習壓力也比較大,我今天(12月31日)就聽了介紹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重癥肺炎區別的課程,講得很仔細。
口述者:蘇煒欣,33歲,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住院醫師
特殊病房一成立我就被調過來了,呼吸科一共有3名醫生被調過來。組建該病房的目的就是為急診科和ICU分流,剛成立的時候每天要收12名左右患者,目前我們病房的床位已經全部滿了。我負責管床,每天的日常就是查房、及時關注患者病情發展。
我們特殊病房的醫生雖然來自不同科室,但是大家的專業背景都是相似的。我們首先是一名醫生,都經過嚴格的訓練和職業醫師考試,所以頂多對于有些機器操作或者專業知識不是太熟悉,但是基本不存在完全一無所知的“知識盲區”。不管是在搶救時,還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其他科室的同事們都非常給力。而且不同科室的醫生匯聚在一起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患者出現其他并發癥的時候會診非常方便,比如有的患者血糖控制不好,可以直接讓內分泌科的大夫看看,不像平時,還需要打電話邀請會診,我們也會互相交流,學習不同科室的知識,總體來講跟大家合作非常愉快,也是讓我不斷增長知識的過程。
當然,由于特殊病房是臨時成立的,很多醫療設備還不是很齊全,所以我們需要及時向院方或者其他科室借設備。這里不像ICU和急診搶救室,不是全封閉的,有時候有些患者耐受力較弱,我們給患者上醫療設備的時候家屬會提出異議,我們也很理解,畢竟誰都不想讓親人受苦。這種時候我們會跟患者講明利弊,提出一個折中的建議,總體來看,還是要尊重患者和家屬意見。
患者們還是很樂觀的。我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患者,他其實病情比較嚴重了,3天之內呼吸衰竭就加重得很厲害,肺部影像顯示肺炎也加劇得比較嚴重,但是這個病人非常樂觀,他的家屬也很樂觀,抱著極大的希望積極參與治療,非常希望能出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