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課包”成主流
在調查中北京商報記者發現,不少家長在購買校外培訓課程時,都習慣性地選擇大容量課包。“搞活動價格劃算”“一次性買完省心”是他們選擇的原因。而這樣的消費習慣也為日后埋下了隱憂。一旦機構出現運營困難、無法上課的情況,家長們已交納的學費很難再追回。
2022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要求,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變相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或60課時的費用,且不得超過5000元。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從美術課到音樂課,校外機構推銷超過5000元的高價課包仍是常態。北京商報記者以家長身份向部分機構進行了咨詢,其中,某音樂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該機構鋼琴一對一課程的最小課包是24課時,收費在6000元左右。
某美術機構工作人員也表示,自家最小的課程包為20節課,如果不停課可在3個月內上完,課程總價在5600-6000元之間。而另一家籃球培訓機構甚至只設置了兩類課程包,分別為一年期課程和兩年期課程。一年期課程內含課程50-60節,總價1萬元左右。
在調查中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內含多節課程、一次性收費5000元以上的“大課包”仍活躍在當下的校外培訓市場上,甚至是非學科類培訓的主流,符合《意見》要求的“小課包”卻難尋蹤影。
整改“大限”
“如果部分機構收費違反《意見》,那么該培訓機構可能面臨被處罰或強監管等法律后果。”北京卓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孫志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一般情況下,若機構設定相對較短的收費周期,消費者在出現機構經營風險時就能及時止損,若收費周期長,消費者及時止損的難度會相應加大。
在孫志峰看來,教育部等十三部門此前發布《意見》限制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收費周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維護正常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市場秩序,幫助消費者降低風險。
而從《意見》提出的時間節點要求來看,到2023年6月底,各地要基本建立非學科類培訓政策制度體系,基本健全常態化監管機制;到2024年,非學科類培訓治理要取得顯著成效,家庭支出負擔實現有效減輕,讓非學科類培訓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截至目前,《意見》發布已有近兩個月的時間,各地圍繞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規范的相關工作也在推進過程中。2月15日,鄭州召開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規范治理工作新聞發布會,對藝術類、科技類、體育類等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準入”標準。此外,重慶、長沙等多地也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進行了規范和要求。
除了監管上的發力,為避免學費“打水漂”,家長提高對機構的辨別能力同樣重要。為此,孫志峰也建議家長要在和機構簽約前做好調查,盡量選取規模較大、運作規范、師資力量雄厚的機構,充分了解機構歷史、榮譽、教學特色和市場口碑,不要親信機構的商業宣傳。“對于那些違背商業規律、教育發展規律盲目擴張的機構,或者其實控人或股東存在較大債務風險的,家長們要盡量遠離。”
北京商報記者 趙博宇
· 相關新聞 ·
“葉圣陶杯”華人青少年作文大賽等均為違規競賽
北京商報訊(記者 趙博宇)2月15日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發布關于面向中小學生違規競賽活動的通報。據悉,近日有群眾反映“葉圣陶杯”華人青少年作文大賽違規辦賽問題。經教育部初步調查,“葉圣陶杯”華人青少年作文大賽及“葉圣陶杯”語文素養大賽、數理大賽、英語大賽、編程創意大賽等系列賽事均為違規競賽;舉辦者為北京圣陶文潤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圣陶國潤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其注冊的微信公眾賬號有“葉圣陶杯華人作文大賽官宣”“葉圣陶杯系列競賽官宣”“葉圣陶杯語文素養大賽組委會”“葉圣陶杯數理大賽組委會”“葉圣陶杯英語大賽組委會”“葉圣陶杯編程創意大賽組委會”6個。目前,教育部正會同相關方面作進一步處理。
教育部再次提醒廣大學生家長,參加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務必認準教育部門戶網站公布的《2022-2025學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該名單是經教育部審批通過的由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舉辦的競賽,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競賽活動按行政單位辦賽程序進行審批,不列入該名單),不要參加違規競賽,謹防上當受騙、遭受損失。
教育部指出,當前社會上出現的違規競賽活動普遍存在收費高昂、管理混亂、質量低下、兜售獎項、謀取暴利等嚴重問題,不僅加重學生負擔、破壞教育生態,而且隱藏詐騙風險、侵害群眾利益。教育部將繼續會同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對各類違規競賽活動進行堅決打擊。歡迎全社會廣泛參與監督,共同維護廣大學生和家長利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