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流放制度

日期:2023-06-25 12:50:47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糧食不夠,古代經常鬧饑荒,百姓自己都吃不飽,哪有多余的糧食來給這些犯罪者呢。

鄉土情節,古代的人對于背井離鄉看得很重,那個時代書信很慢,往往一走就是一輩子。

距離遙遠、苦寒之地,流放的地點往往是當時未開發的遙遠之地,比如南方的潮州,北方的東北,最著名的就是“寧古塔”,在東北,屬于現在的牡丹江一帶。但是當年可是苦寒之地,大片的原始森林,還有很多原始的部落,氣溫能低到零下40幾度。

當奴隸,一般是去到邊境給那些士兵當奴隸的,而且臉上還得刺字。

流放途中

流放的小故事

因為流放古時候還流傳著一些小故事,其中就有一個是韓愈。

韓愈當時就被流放到嶺南的潮州,一到潮州就被當地的食物給嚇蒙了——天啊,這吃的都是什么妖魔鬼怪?不行,我要回去!然后他就給皇帝寫了悔過書,不久就被皇帝特赦回去了。其實嚇蒙韓愈的菜就是生蠔,今天是美味佳肴,但在韓愈那個時代卻是大多數人未見過的怪物。

另一個人就是蘇軾,蘇東坡啦。

宋朝有祖訓“不殺文臣士大夫”,所以犯罪的文官大多都流放了,他們的主要流放地是嶺南的海南島,蘇軾就是其中的代表。

而蘇軾更是走一路吃一路,真是一路辛苦一路“享受”。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