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VC歷史上最大泡沫”?細分賽道46個項目融資992億

日期:2022-12-19 11:04:06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狂奔的融資節奏仍然是當下芯片、自動駕駛等細分賽道的融資常態。與之相對,泡沫、過熱也成了這里的高頻詞匯。

用北極光創始人黃河的話說,眼下的工業和技術早期投資,正在經歷中國風險投資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泡沫,且更瘋狂、規模更大、涉及領域更廣、持續時間更長。

這話講得響亮,擲地有聲,也很有道理,所以我甚至聽到有同行說,黃河簡直是技術投資的“吹哨人”。但奇怪的事情在于,雖然泡沫論引起了巨大回響,乃至共鳴,但并沒有引起情緒變化。

云岫資本給出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的半導體領域,涌現出很多融資額超過5億的大案子,這在半導體發展歷史上十分罕見,歷史上的大額融資,往往需要政府力量來投入,但是過去一年的大項目中,資方更多是民間資本。

具體來看,少數大項目吸引了六成融資額——據云岫資本統計,過去一年,市場上有534個半導體公司獲得融資,總融資金額達1536億;其中融資額超過5億的大項目數量是46個,總融資金額達992億,占據總融資金額的64.6%,龍頭效應明顯。

據我觀察,當下的科技賽道投資人,只分兩種狀態:一種是一邊指出、認同泡沫存在一邊悄悄加磅的,另一種則是啥也不說,悶頭猛投的。

你問有沒有收手的?

我沒看到。

也因此,面對當下硬科技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長,投資金額相對較大,投資人們指出乃至指責泡沫聲音越來越響亮,但他們為何又依然堅定地選擇用真金白銀投票?

泡沫且投資,且投且珍惜

之前的一系列采訪里有個現象很有趣:“融資月度”取代了“融資輪次”成為常態。

這話又分三層:一個指本身獲得融資的企業數量一增再增,天眼查的數據一目了然,2020年1月至今自動駕駛賽道融資事件243起以上,2021年1月至今,芯片賽道融資事件60起以上。

另一個是融資金額一漲再漲,以“億”為計量單位,即便是天使輪、pre-A輪融資,也要以“億”為起步;集微咨詢分析關于AI芯片的投融資數據就顯示,在今年1月到4月的20起投融資事件中,17家企業拿到了89.65億元。

一個則是企業的融資時間之密集,已經不能用之前常規的A輪、B輪來考慮,而是夸張到了一年融幾次,以地平線為例,單單C輪已經融了7次,機構數量35家,卻還是有人擠不進來。

但尷尬的是,科創板表現得并沒有這么“火爆”:且不說今年已經有幾十家企業“中止”IPO,即便是已經上市的28家半導體企業中,50%以上的企業跌破上市估值,甚至跌過2/3。

相熟的投資人告訴我,這絲毫不能澆滅投資人的熱情。比如自動駕駛行業所熟知的禾賽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剛剛被中止科創板,但轉身就拿了高瓴等領投的3億美元。

究其原因,在投資人們看來,即便是短期止步于科創板,禾賽等企業依然是細分賽道中絕對的頭部,投資人賭的是三五年后的確定性,科創板不行還有美股。

比如圖森未來,上市之后股價初始表現不佳,但最近上漲趨勢明顯,智加科技等都已經在摩拳擦掌地準備spac。

一位朋友也表示,投資人們講泡沫更多是覺得估值貴,但事實上,估值貴只是借口,如果長期看,現在諸如禾賽等標的并不貴,很多機構錢多且投資壓力大,出手非常正常。

甚至還有小道消息稱,6月之后,科創板還會繼續加速,這對于硬科技相關企業是極大的利好。

也因此,根據每個投資人認知和判斷的不同,目前硬科技細分賽道的投資人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為謹慎派,表示為當下的泡沫而擔憂,但依然沒有停下投資的步伐;

比如,北極光創投合伙人黃河之前為人所周知的文章之中就表示,市場的主流看法大多認為適度的泡沫能更快地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但他自己明確指出,目前極度不理性的泡沫下,幾乎很難有人獲益。高風險、高估值的雙重加持之下,對大多數投資人而言,賺錢是小概率事件,賠錢是大概率事件。

有流露出要“謹慎”的FA朋友也告訴我,因為現在很多芯片企業估值水位過高,以至于業務根本支撐不起來,且估值漲幅之夸張遠超于業務發展,接下來要看一些其他諸如機器人等硬科技細分賽道的水下項目。

隨之,我也擴大了問詢方向,即便是一直在討論泡沫,討論估值的投資人朋友們,也沒有停下自己投資的步伐,反而是正在密集出差的行程安排之中;還有一些采訪對象則表示因為近期實在太忙,真的是抽不出空來做采訪。

第二類則為正常節奏類,即之前是怎樣的投資節奏,當下依然保持怎樣的投資節奏,不急不燥,維持自己的節奏;

也因此,當我用唱空或猛投來形容當下硬科技投資現狀時,有一線機構的投資人直接跟我說,問題本身就問錯了,因為自身既沒有唱空,也沒有猛投,只是一直在保持正常的節奏投資,甚至指出自己在哪個細分賽道是如何考量的。

松禾資本合伙人顧文婷就表示,今年松禾資本依然保持了較高的出手頻次,主要是因為在她看來,硬科技的黃金窗口期將持續較長時間。

例如,圍繞當前局勢下“國產替代”、解決“卡脖子”問題的“硬骨頭”環節,以及GPU、EDA軟件、IP核、高端基帶芯片等賽道,松禾資本就投資了壁仞科技、芯華章、芯耀輝、星思科技、芯行紀等一系列半導體公司。

第三類是積極進取類,依然有源源不斷的機構進入,也有機構保持著高頻次的出手頻率;

“(自動駕駛賽道)最近有大量的新資本介入,除了之前投過幾波的美元機構,還有源源不斷的新資本入局,之前還有人說堅決不投,現在全忘了,很多企業基本面沒變化,卻突然半年內融了兩三輪。”一家自動駕駛企業創始人告訴我,“甚至有投資人托我帶話給競爭對手的創始人,就為搶份額。”

有的投資人直接表示,很多公司講好的估值和投資份額,不斷變化,所以一方面避免出現搶不到項目的情況,一方面增加自身資本整體布局,節奏是不可能慢,只可能快的。

此前元禾璞華合伙人陳大同就表示,因為科創板出現了一大批半導體上市公司,投資人真正賺到錢了,資本永遠跟著錢蜂擁而至,現如今幾乎一半以上的機構都在投半導體。

將硬科技投資進行到底

在采訪和聊天中,多數人都提到科創板的系統性紅利,一方面市場需求比之前更多,另一方面退出越來越順暢,“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此前,中芯國際向上交所提出申報并獲受理,到證監會批準注冊,這個過程僅僅用了29天,刷新了科創板的速度紀錄。前不久,摩根史坦利就預測,中芯國際的股價在當下基礎上還將上調34%。

當下,科創板依然在“定向”支持硬科技企業,上交會組織的座談會中,就指出,要圍繞科創板定位,把科創板重點支持領域中的“硬科技”企業篩選、推薦出來,保薦機構要把好“硬科技”質量關,做好科創屬性核查工作,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

也有數據為證:截至2021年2月25日,科創板上市的35家集成電路相關企業總市值達到12241.25億元,占據同期科創板總市值的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國產化浪潮下,科創板為更多的中國半導體企業發展提供了新契機。雖然有些企業營收出現下降,甚至還在虧損,但不少在半導體細分領域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的公司仍可上市,減緩資金壓力。

因此,以芯片為代表的硬科技在中國將是能夠長期穿越經濟周期的“常青賽道”。突破很難,但是一旦突破,光是龐大的中國市場就足以成就一系列偉大的公司。

除此之外,在當下的一些細分賽道中,比如芯片賽道的EDA、GPU、DPU等,比如自動駕駛賽道的車路協同、低速自動駕駛等,頭部的一些公司已經跑出來,如果這個時候不加布局,則可能完全錯過一整個周期。

有投資人直言,機構會不斷地調整投資策略,包括更早期的投資,如果此時不布局,等其大規模量產之后,后面的估值會更貴,越來越貴。

當下,整個硬科技方向的投資整體熱度比較高,甚至有的項目出現了紅杉高瓴等一線機構爭搶,且估值層層加碼的態勢。

云岫資本創始合伙人兼首席執行官高超表示,云岫上半年的項目速度都很快,有一半以上甚至兩個月左右就完成了交易。近幾年,一線機構逐步優化投資策略,重倉科技屬性強、擁有核心技術、具備高成長性和爆發潛力的企業;細分垂直賽道上的投資機構雖然對估值比較敏感,但對于認可的項目標的,他們也絲毫不吝嗇出手。

另一方面,科技產業旺盛的終端機會也給細分行業帶來快速的增長,比如手機、汽車產業鏈,這些賽道跑出的幾家龍頭企業,之后無論是IPO,還是被并購等,都有機會給機構帶來超預期的回報。

當然,硬科技投資相對的確定性也會更高一些。高超表示,硬科技的很多賽道通常都是ToB類企業,很難贏家通吃,再加之本身進入門檻比較高,消耗資本量比較大,領軍人才也非常稀缺,細分賽道的標的并不會很多,一旦現在不投,后面可能真的就沒有機會再投了。

有利就有弊,硬幣的另一面,對于硬科技企業來說,融資固然可以采取小步快跑的節奏,但時間長了還是需要有業務支撐點的,To B的業務并不是能靠錢堆起來的。

顧文婷也提及,規避風險需要苦練內功,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甄別能力,發掘真正的龍頭項目;投資階段方面則要關注VC階段和二級市場的整合機會;加強產業資源對接。

也因此,對于投資人來說,如果是能夠抓住一些非常值得投入的資產,還是有機會穿越投資周期的,也因此,找到值得投入的資產,就成為了此次采訪中眾人的共識。

硬科技投資的泡沫是否證明人們太貪婪了?可能正如閻焱說的,“正是由于人們的貪婪,資本市場才有一只無形的手,自動地協調人們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系。”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