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月以來,金山云一直負面纏身。從六月財報發布呈現出的持續虧損,到七月因被列入“預摘牌”名單被迫遞交港股招股說明書,再到八月發布公告稱CEO王育林因個人身體健康原因辭職。這家雷軍堵了十年的上市公司,正一步步地陷入新的輿論漩渦中。
進入2022年以來,國內的云計算市場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演進而變得更加成熟冷靜。反而是隨著國資云、信創云等新興云廠商的出現,以及字節、快手等互聯網企業先后推出自有云業務,正在進入新一輪的排位競賽當中。
“國內Top 5的云廠商中,可能總會有1-2個變動的機會。”在與新浪科技溝通中,多位業內人士紛紛表示。變動之下,金山云的宿命將會是怎樣的?而這背后,跟金山云一同的第三方獨立云廠商們,又將面臨著怎樣的處境?
金山云迷途:組織動蕩,虧損不斷6月中旬,金山云發布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實現營收21.7億元,同比增速近20%,超出市場預期。然而,營收增長的同時,凈利潤方面的表現卻不盡如意,一季度,金山云凈虧損5.548億元,同比2021年同期凈虧損3.822億元,虧損進一步加劇。
這不是金山云首次虧損,相比起此前長達十年的持續虧損,這一季度的虧損并不那么突出。據金山云此前財報,2017-2021年間,金山云分別虧損7.14億元、10.06億元、11.11億元、9.62億元以及15.89億元。
連年虧損背后,金山云的市場份額,也開始受到擠壓。據IDC數據,從2017年上半年到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不斷擴大,但金山云的市場份額從6.8%降至2.8%。
2011年,雷軍出任金山軟件的董事長,緊接著在2012年,金山云成立。背靠著金山以及小米集團提供的資源及訂單支持,金山云開啟了快速的融資上市之路,至2020年5月,在先后完成了6輪融資之后,金山云自金山軟件集團分拆并登陸納斯達克完成上市。并在登陸納斯達克首日股價大漲40.24%,股價上漲至23.84美元/股。
然而很快,在經歷了上市之后連續數月的股價上漲后,金山云最終在2021年2中旬迎來下跌。截至目前,金山云美股股價已低至3.24美元/股,較發行價跌超80%,總市值不足8億美元。
受美國監管政策及今年5月份被列入“預摘牌”名單的影響,投資人對于金山云美股表現失去信心在所難免,但對于長期虧損的金山云而言,通過美股市場吸納社會資金的能力減弱,意味著公司后續業務的擴張及整體經營,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資金”壓力。
為突破投資人信心缺乏導致的美股融資難困局,7月27日,金山云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招股書,申請在港交所雙重主要上市。然而緊隨其后,8月8日,金山云發布公告稱,金山云CEO王育林因個人身體健康原因遞交辭職報告,由公司董事、副董事長鄒濤出任代理CEO。
擬雙重主要上市之初,曾經帶領著金山云踏上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的王育林卻選擇了離去,高層的變動不免引發外界擔憂。事實上,金山云的人員變動不止高層,據脈脈平臺用戶爆料,從去年12月開始至今年6月,金山云便一直在持續裁員,裁員范圍基本覆蓋所有業務線。裁員數量達2千人,有的部門甚至直接被團滅。而裁員的原因則是因為,“公司持續虧損”。
獨立云廠商黃金時代“終結”2013年初,在金山云成立一年之后,王育林加入金山并擔任金山云總裁一職。如今,伴隨著王育林悄然離場,外界紛紛表示,“金山云的一個時代結束了”。事實上,這同時也可以看做是在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后,整個云計算行業“獨立云廠商黃金時代”的終結。
2012年前后,隨著智能手機引發的移動互聯網浪潮到來,包括金山云、UCloud、青云QingCloud等在內的一批國內獨立云廠商先后創立,它們幾乎都選擇押注與智能手機密切相關的直播、視頻和游戲賽道,服務了諸如抖音、快手、拼多多等這一類客戶。
然而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廠商越來越重視自有云的建設,這些原本屬于第三方獨立云廠商的云計算市場,正在被自建云業務的互聯網廠商們搶走。
8月上旬,快手發布視頻云品牌StreamLake,正式進軍B端業務領域。這一舉動被外界看做是快手即將做云的先兆。據快手內部人士透露,“目前快手云服務業務已經處于測試階段,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將投入市場。”而在此之前,由于Tik Tok受海外政策影響,字節跳動順勢在國內推出了火山引擎,并在2021年底上線字節云服務。
“一旦快手業務也全面轉向自有云服務,留給獨立云廠商們可供爭奪的互聯網大廠僅剩拼多多一家了,僧多粥少之下,競爭只會更加激烈。”有業內人士評價指出。隨著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增速下滑,已經進入成熟之年的互聯網行業,已沒有太多的云客戶可供開發。
反映到財報上,包括金山云、UCloud、青云QingCloud等第三方獨立云廠商在內的企業,在財報數據上的表現也不盡如意。在經歷了2020年之前的短暫增長后,Ucloud的股價不僅一路狂跌,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收增速也開始由正轉負,從上一季度的18.17%,轉為-25.73%。此外,青云科技也已經連續5年虧損,歸母凈利合計虧損8.8億元。
非互聯網行業真的是突破口?互聯網之外,開發更多傳統行業以及政企行業客戶,正演變為包括獨立云廠商在內的所有云廠商的一大趨勢。然而這一新興的賽道之上,又有多少的機會是屬于金山云等獨立云廠商呢?
在傳統行業,雖然目前各大企業對于業務上云的認知正在變得越來越發深入,但在具體落地的過程中,出于業務安全及穩定等方面的考量,各家推進業務上云的速度都比較慢。“傳統行業對新技術接收慢,他們的業務上云推進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快,對于業績的拉動速度也不會很快體現。”在服務了美的、廣汽等傳統行業客戶后,云宏科技內部人士李楠對新浪科技感慨道,“To B行業本就是一門慢生意”。
與此同時,隨著阿里云、華為云等廠商也開始將觸角延伸到政企、傳統行業等領域,這些企業所具備的由新產品、硬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以及上層應用軟件等一體化的綜合技術能力,也正在對體量更小、能提供服務更少的獨立云廠商們造成新的沖擊。
此外,在面向政企、央國企等企業客群領域,由于這一類企業對于安全合規、數據管控方面的要求和一般的商業企業是不同的,因此對于云服務的要求也便不一致。這一背景下,大量的國資云以及信創云的出現,開始搶占并侵蝕了大量的云計算市份額,不僅僅是獨立云廠商,就連阿里云、騰訊云這一類頭部公有云廠商,面對國資云廠商的崛起,有時也顯得束手無策。
以天翼云、移動云以及聯通云三家國資背景云廠商為例,在剛過去的2022年上半年,三大電信運營商云業務收入增速均超100%。其中天翼云收入281億,同比增長100.8%;移動云收入234億,同比增長103.6%;聯通云收入187億,同比增長143.2%。三家云廠商中,天翼云、聯通云上半年收入已超2021年全年,移動云與2021年收入僅相差8億。與之相對應的是,在最近的兩個季度中,國內云計算市場份額第一的阿里云,市場增速僅20%左右,排名第二的騰訊云也僅30%左右。
“最初阿里云、騰訊云起來時,是一些中小企業、個人或者一些中型企業先上云,他們只要云的功能可以滿足需求而且便宜就上了。但現在的趨勢是,國企央企大規模上云,他們更加強調安全可信合規,所以國資云、私有云、專有云市也更快速的發展了。”長期從事云計算行業分析研究的王濤對新浪科技表示。
在王濤看來,在發展了十多年之后,國內的云計算行業不僅市場格局逐漸穩固,反而是大家的競爭越發的激烈了。“目前云計算市場中Top5的企業中,可能還會有1-2個變動的機會。”云計算市場的終局未定,整個行業仍處于激烈的競爭中。
激烈的競爭之下,持續虧損同時又迎來高層和基層人員大幅變動的金山云,可還再托得起港股市場投資人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