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不毀鄉校是一個流傳千古的故事。在學校里,人們就聚集在一起談論國家的問題,有人非常擔心,建議子產取締學校,子產斷然拒絕。他認為,大家議論國家大事不是什么壞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怕什么呢?
其實,孔子與他們之間也是包容的。譬如,孔子對管子的奢侈就不滿;與晏子政見不同,甚至因為晏子的反對而不能在齊國當官;對于子產鑄刑鼎這件事情,孔子也是持不同意見。盡管如此,孔子對他們還是充滿敬意,不乏贊美之詞。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就是指的自己和晏子之間的關系,表示自己把晏子看作大哥。
其次,是愛民、正直。管子、晏子和子產都以愛民著稱。管子曾經對齊桓公說過要“以民為天”,大力推行福利政策,減免稅收,使得齊國人民成為全世界最富裕的人民。孔子一開始對管子有看法,可是到了齊國,發現齊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后,才對管子崇拜有加。子產在鄭國堅持不擾民的政策,百姓們對他十分愛戴。晏子也是同樣的做法。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晏子的家很簡陋,于是,齊國國君在晏子出國訪問的時候把晏子的家全都拆遷了,把晏子的房子擴建成了豪宅。回國之后,晏子非常生氣,堅持恢復原狀,把鄰居們都請了回來。
幾個人的正直也都是出了名的,管仲當了宰相,堅持不任用自己的親朋,唯賢是舉;子產在鄭國實行法治,就是為了保證公平。事實上,無論是管仲、晏子還是子產,都得到了各國的尊重。
柳下惠的正直令人贊嘆,坐懷不亂的故事就不說了。以柳下惠的聲望和學識,他原本可以做到很大的官,可是他三次做官都因為堅持原則和被人詆毀而“下課”。有人曾經建議柳下惠去國外發展,柳下惠拒絕了,他說:“我這樣正直的性格,去哪里都做不長官。如果我改變自己的正直,那我又何必去國外,我在魯國同樣能做官。”
第三,不愚忠。管仲原本是跟著公子糾混的,結果公子糾被公子小白殺了,公子小白當了齊桓公,管仲就跟著齊桓公混。一些人指責管仲不忠于自己的君主,孔子的弟子子貢也提過這些問題,孔子就教訓子貢說:“管子以天下為己任,怎么能為一個人去盡忠呢?如果沒有管子率領齊國強大起來,我們現在早就被蠻夷征服,當了奴隸了。”
同樣,晏子作大夫的時候,兩任國君被殺,晏子也沒有“盡忠”。齊景公登基的時候問晏子:“你認為大臣應該怎樣?”晏子回答:“國君死,我不死。”齊景公很生氣,晏子就告訴他:“如果國君聽從我的良言相勸,怎么會被殺死呢?如果不聽我的而被殺死,那關我什么事?”
子產也同樣如此,他作大夫的時候,國君也被殺了,他也無所謂。
重點要說的是柳下惠,一次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求和,條件是送給齊國一個寶鼎,但魯國做了個贗品應付。齊桓公聽說后,對魯國人說:“這個鼎拿去給柳下惠看看,只要他說是真的,就算是假的我也認。”于是,魯國國君去求柳下惠出個假鑒定,說是為了國家利益,就說一次謊也無所謂。柳下惠斷然拒絕,他說:“你有你的寶貝,我有我的寶貝。你的寶貝是鼎,我的寶貝是誠實。憑什么犧牲我的寶貝去保住你的寶貝?”
實際上,孔子也是這樣做的,當他感覺到在魯國已經沒有前途的時候,他并沒有選擇死忠于魯國,而是周游列國,去其他國家尋求發展和實踐自己學說的機會了。
基本上,從孔子的偶像身上,可以看到孔子的價值取向,而這些價值觀,恰好是后代儒家所不具備的。所以,也可以說,后代儒家是篡改了孔子的思想的。
(本篇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