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俄烏戰爭,我們可以提出這么幾個問題,第一,俄烏戰爭透露出了俄羅斯當前怎樣的國家安全觀念?第二,俄烏戰爭為什么會打成現在這個樣子?第三,這場戰爭對我軍而言有沒有借鑒意義?
要回答這三個問題,就先要搞清楚俄烏戰爭的來龍去脈。我們知道,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其實都同屬于斯拉夫民族,在沙皇俄國以及更早時期,烏克蘭只是個地名。
后來到了蘇聯時代,烏克蘭就成了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但本質仍舊是蘇聯領土的一部分,他們真正獨立建國,是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后。所以這場戰爭我們既可以理解為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的沖突,也可以理解為斯拉夫民族的內戰。

至于這場戰爭的起因,其實跟俄羅斯的國家安全觀念緊密相關,所以我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俄羅斯與烏克蘭這兩“兄弟”在歷史上本就有諸多恩恩怨怨,在蘇聯解體之后,這種“兄弟”之間的恩怨情仇就被放大了,漸漸演變成了國家之間的矛盾。而美國領導的北約組織,又在其中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導致雙方分歧越來越大。
北約在冷戰期間表現出了其防御性軍事同盟的性質,但在冷戰結束后,該組織的行為作風漸漸偏離“防御性”,轉而在事實上更加具有“進攻性”。
比如北約東擴,實際上這就是表現出了北約在地緣政治上的進攻態度。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一個接一個加入北約,南斯拉夫聯盟更是在北約的轟炸之下徹底解體,俄羅斯勢力也從此被徹底逐出了東歐。

現在,北約又盯上了與俄羅斯接壤的烏克蘭。而烏克蘭從波羅申科掌權開始,就一直有加入北約的想法,到了澤連斯基這里則是直接將這個想法擺到了臺面上,這也就是俄烏之所以會走向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眾所周知美俄是死對頭,即便蘇聯解體了,美國也從未對俄羅斯放松警惕,他們想要進一步肢解俄羅斯,直至完全消滅這個擁有數千枚核彈的威脅。
而現在美國經濟下行非常嚴重,衰落已經是可以看見的事實,所以在這種危急關頭,向來不敢對“吸血”資本財團開刀的美國政府,就只好把矛盾轉移到國外。
此外,美國的軍工復合體也嗅到了金錢的氣味,在這些因素作用下,美國急需在境外再次點燃一場用不著自己參與的代理人戰爭來謀取利益。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美國不敢在東亞這么干,他們既沒這個膽也沒這個能力,因此相比較之下,在東歐挑起一場局部沖突,會讓美國獲得足夠的利益且不會遭到反噬。
至少在戰爭開始之初,美國的陰謀還算是能夠實現的。而俄羅斯的國家安全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戰事爆發起到了決定性因素的。
客觀來看,美國、北約、烏克蘭這三方的種種作為,已經讓莫斯科在事實上感受到了國家安全層面的巨大威脅。我們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俄羅斯到底是不是真的“好戰”?

我們要將這個問題一分為二來看待。從外界的角度,俄羅斯的領土面積從原先的莫斯科公國初建時的240平方公里,一路擴張到了蘇聯鼎盛時期的2240萬平方公里,再到現在也還剩下1700多萬平方公里。
這么大的領土面積肯定不是充話費送的,必然是俄羅斯人的祖先靠武力一路征服過來的。但從俄羅斯人自己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你會發現他們的擴張欲望其實是來源自他們在安全上的焦慮。
這種安全焦慮,跟他們世代生活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俄羅斯境內平原廣袤,主要的山脈就是集中于烏拉爾山脈以及遠東太平洋沿岸地區。

而俄羅斯的核心區,也就是首都莫斯科還有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所在的歐洲部分,就在烏拉爾山脈以西,這里與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以及烏克蘭共同組成了廣闊的東歐平原,基本上是無險可守。
歷史上莫斯科也確實多次被敵軍攻克,這種地理和歷史上的因素,導致俄羅斯非常希望能夠在東歐找到一塊戰略緩沖地帶,建立穩固的安全屏障,而烏克蘭加入北約,就是在破壞俄羅斯在東歐的安全屏障。
如果烏克蘭成功加入北約,那么首都莫斯科將再次面臨巨大的安全威脅。所以,這次俄烏沖突的本質就是烏克蘭聯合北約,突破了俄羅斯劃定的國家安全紅線,迫使俄羅斯必須要親自動手在東歐人為劃分出一塊戰略緩沖地帶,也就是頓巴斯地區。

至于俄軍在戰場上的表現,總結下來就是8個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指俄羅斯打烏克蘭居然花了2個多月還沒搞定,有些偏離普通認知中俄羅斯的“軍事強國”形象。
“情理之中”是指俄羅斯本來就沒打算吞并整個烏克蘭,普京也說了俄羅斯不尋求占領烏克蘭領土,而且烏克蘭背后是有整個北約在給他們“輸血”,俄羅斯打慢點很正常。
俄軍在特別軍事行動的初期,表現勢如破竹,地面部隊的主力甚至已經穿插到了烏克蘭西部地區,充分證明了俄羅斯陸軍作為一支純機械化的進攻性力量,還是保留了一些“鋼鐵洪流”的底蘊的。
同時在開戰初期,俄軍也迅速摧毀了烏克蘭空軍和海軍的有生力量,使之喪失了大部分戰斗力,這都是俄軍利用裝備優勢和進攻的突然性取得的。

但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所以隨著戰事的發展,俄軍“沒錢”的問題就被放大了。
最顯著的兩點,一是俄軍精確打擊手段非常欠缺,比如俄軍在攻打基輔附近的某機場時,發射了6枚“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結果命中率只有一半,半數導彈砸到了機場草坪上,一輪攻擊并沒有徹底讓這座機場失能,這就是俄軍精確制導能力不夠而造成的后果。
但是要想擁有相對完善的精確制導能力,就需要消耗大量資金進行研發與試驗,這對于俄軍來說已經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還有一點,就是俄軍缺乏能夠有效應對戰事的無人機。俄軍近幾年的確是展示了一些新研發的專用偵察無人機以及察打一體無人機,證明他們自己還是有能力進行相關研發的。
但新型軍事裝備不是說你研發出來就完事了,最關鍵的是軍隊用得上并且能成建制列裝,這樣才能形成戰斗力。

包括對哈爾科夫、馬里烏波爾等重要城鎮的爭奪也是如此,如果俄軍有足夠數量的無人機為其提供不間斷的實時情報,同時提供精確火力打擊,那么俄軍也就不會這么長時間圍而不攻,說到底還是怕轟炸傷害到城內未撤走的平民。
最后,這次的俄烏沖突,給我們究竟有沒有借鑒意義?先說結論:有。但這個借鑒意義并不是體現在裝備技術水平上,而是在其他方面。
第一個可以借鑒的地方是俄軍常規裝備水平雖然有些落后于時代,但他們非常聰明,將有限的資金盡可能往戰略武器的維護也研發上傾斜,這也就是俄羅斯保證美國和北約不會親自下場干預的底牌。
那么我們在未來可能的軍事行動中,要想讓域外勢力不插手,就需要形成長期有效的戰略威懾。

第二個借鑒意義,就是沒有錢真的干不好軍事建設。雖然戰爭打到最后依然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抗,但想要提高戰斗力,不長時間投入大量的資金是不行的。
美軍各種先進武器裝備,那都是用錢砸出來的。而俄羅斯的現狀也在告訴我們,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外部安全形勢下,一定要想辦法站在全球軍事科技研究與應用的最前沿,否則就會像俄羅斯一樣,本可以快速結束的戰斗,結果卻被硬生生地拖到了現在。
不可否認,俄羅斯成為勝利者已是定局,但假如俄軍擁有足夠先進的信息化、體系化作戰能力,頭頂上有數百顆衛星和大量無人機實時為他們提供戰場情報。
那么他們即便依舊使用現在的陸軍和空軍主戰裝備,戰爭也不用拖這么久,完全可以在美國和北約支援抵達之前達成自己的戰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