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日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說一年365天都可以買到粽子。在我的記憶中,最好吃的粽子就是嘉興的肉粽子。今天我就吃到了我夫人昨天自己包的粽子,她包的小角粽子,放的是蜜棗,吃起來糯糯的甜甜的,也很有味道。
有人說為什么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實際在古代中它是指單五的意思。現在的人們也管不了許多,想吃的時候就在菜市場買上粽葉和糯米以及蜜棗,回家把糯米泡上就可以包了,要想吃肉的也可以買塊五花肉找醬油醬上,然后也包進粽子里。
現在的粽子被認為是端午節的食物,但在早期文獻記載中,食粽不止與端午聯系,更重要是“夏至食粽”的習俗。唐代,白居易回憶夏至,也會自然而然地思念起夏至筵席上香糯的粽子與鮮美的燒鵝。
粽子怎么和屈原捆綁在一起的?屈原生活于戰國時期,但在他死后的幾百年間,文獻記載皆未提及屈原與粽子的關系。這令人不禁好奇,我們現在所言“食粽祭屈原”的傳說,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
這一切離不開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吳均。吳均是南朝梁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他所撰寫的《續齊諧記》是繼南朝宋《齊諧記》而作的一部六朝志怪小說,里面記下了許多條志怪故事,其中便有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的故事。
當時楚地常有人用竹筒裝米投到河中祭奠屈原。漢時長沙有一人叫區回,白日見到屈原,屈原告訴他:“感激你的祭奠之情,但是投擲的食物都被蛟龍偷走了,如今再投食可以用楝樹葉包著,再用五色絲線系著,蛟龍就不敢偷了。”區回照著辦了,此后這種習俗便固定下來,流傳后世。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如今,每逢端午,家家戶戶都會制作或采買各式各樣的粽子,嘉興粽、湖州粽;糯米粽、黃米粽;甜粽、咸粽……各地擁有不一的粽子,它們外形各異、口味亦有不同,但都包裹著綿延千年的歷史文化。
剛過完了“五一”假期
端午節的放假安排又來了
這次不調休
國務院此前發布
《關于2022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通知明確端午節假日安排
6月3日至5日放假
共3天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五月"與"午月"通。《說文解字》載:"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先秦時端午節為午月午日陽中至陽之日,漢代時朝廷為了便于過節將端午節改為"五月初五" 。
端午節還有一個在全國流傳很廣的傳說,是與一位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當時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心放棄自己的祖國,然而又有心無力,一氣之下,于當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河而死。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非常憂傷,紛紛涌到汨羅河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了船只,托起他的身體滑來滑去,百姓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把米飯捏成團蒸熟扔進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們的節日。
△//端午粽香 | 攝影:魏華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重五節、地臘節、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午日節、龍日節、夏節、五月節、詩人節、菖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攝影:陳彥
每年在濟南天下第一泉景區的大明湖,還會舉辦明湖龍舟文化節暨濟南全民健身運動會龍舟賽。
攝影:陳彥
各隊鼓聲隆隆,船槳齊舞,撥起整齊的浪花,在節奏整齊的鼓點聲中,參賽龍舟飛駛而出。在岸邊觀眾的吶喊助威聲中,駛向終點。激烈的龍舟競渡總能吸引大批游客觀戰。
2022年如果能如期舉行,將是濟南第二十二屆明湖龍舟文化節。希望疫情早日散去,市民能過一個輕松愉快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