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國已春播糧食7億多畝,占意向面積七成多,進度快于去年同期。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疫情多點頻發的背景下,能夠取得這樣的進度實屬不易。“土地不留空,季節不留閑”。搶農時、抓田管、促春耕,這些方面都做好了,農業收成就有底氣,農民收入也就有了保障。農業農村部近日表示,確保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是不容有失的底線任務。
為此,各地想了不少辦法:上機械、發補貼、請專家……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農業生產。比如,黑龍江投入了34.3萬臺插秧機,“歇人不歇機”全力保春播;內蒙古及時下達156.9億元補貼,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把玉米意向種植面積穩定在6300萬畝以上。此外,2000多名專家和近50萬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已奔赴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14億多張嘴吃飯是天大的事。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嚴肅的戰略問題。雖然我國糧食產量已經實現“十八連豐”,但糧食安全緊平衡的格局長期不會改變。看緊“米袋子”和“菜籃子”不能想當然,一畝地也不能撂荒,一粒米都不能浪費,要牢牢端穩咱中國人自己的飯碗。再過幾周,夏糧就要大面積開鐮收割了,在糧食生產最吃勁的時候,咱們還要再加把勁!
眼下,正是東北春播時節,今年多點散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產糧大省吉林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穩住農業生產?來看記者在吉林的一線調研。
在吉林市江密峰鎮望馬溝村,大馬力機械正在抓緊追肥。望著自家7畝地種好的秧苗,村民辛方正心里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地了。
而在半個月前,在外打工的辛方正還在為不能返鄉種田干著急。由于疫情的反復,很多滯留在外省的農民無法返鄉種田。
農民從省外返鄉,出發地的疫情各不相同、乘坐的交通工具也不同,單靠一個屬地一個部門解決不了。于是吉林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展開一場與農時賽跑的接力,在抓好差異化防控措施的基礎上,“一人一策”千方百計為農民返鄉打通堵點、卡點。4月23日凌晨4點多,滯留在外的辛方正在縣鎮村三級車輛接力下,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家。
3月下旬至今,吉林通過閉環運輸、接力運輸,轉運外出務工返鄉農民30萬人。還有一些因為封控或隔離等原因,暫時回不來的農民,吉林采取代耕代種代育苗、鄉鄰互助。
在董屯村,村黨支部書記帶著婦女主任、村社長和退伍軍人共10個人組成“幫扶小隊”,義務性地幫助育苗。對于集中連片的種糧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也來幫忙,一畝地也不撂荒的目標全部都落到了土地上、落在了實處。截至5月中旬,吉林省已完成玉米播種面積99.24%。水稻秧苗長勢良好,1200多萬畝水田插秧將全面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