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題:絕不讓“民族敗類”逍遙法外
新華社記者羅爭光、劉懷丕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25日對英雄烈士保護法草案進行二審,草案二審稿除了對相關條款進行了修改完善外,還對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個別人身著二戰時期日本軍服拍照并通過網絡傳播,宣揚、美化侵略戰爭的行為作出了規定——構成犯罪的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直以來,此類所謂“精日”分子備受公眾鄙夷與斥責,如今立法對此類行為進行懲處,大快人心!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不缺乏英雄,褻瀆英雄烈士、拿民族傷痕開玩笑的民族敗類十分鮮見。然而,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所謂“精日”分子,卻屢屢挑戰民族尊嚴底線,從目前仍在網上發酵的“潔潔良”事件,到今年年初兩青年身著侵華日軍軍裝在南京紫金山抗戰遺址擺拍合影,再到去年4名男子身著二戰日軍制服在上海四行倉庫門口拍照……這些無知又無恥的宣揚、美化侵略戰爭的行為,褻瀆民族尊嚴、刺痛公眾感情,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這樣的行徑雖都被相關部門及時懲處,卻也暴露出個別人民族身份認知錯亂、價值觀顛倒扭曲,忘干凈了“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等根本問題。對于這樣的個體和行為,除了嚴厲譴責和嚴肅教育外,更應當從法治層面明確界線、形成規范、嚴加懲處。對此,英雄烈士保護法草案有針對性增加規定,十分及時、必要,既明確了法律紅線,更彰顯了鮮明態度:對于褻瀆英雄烈士、挑戰民族底線、美化侵略戰爭的敗類言行,絕不容許其逍遙法外。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我們相信,通過立法懲治民族底線的挑釁者,必定能嚴厲打擊那些傷害民族情感的丑陋表演、糾正那些拿民族傷痕當玩笑的歪風邪氣,引導形成捍衛英烈榮光、維護民族尊嚴的良好風氣。我們更堅信,通過立法筑牢保護英雄烈士、弘揚英烈精神的全方位體系,也必定能弘揚愛國主義、堅守民族氣節,把英烈精神注入國家血脈、鑄入民族靈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全體人民的磅礴偉力。
新華微評:依法打擊“精日”,這個必須有!
宣揚、美化侵略戰爭或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百家戰略智庫主席劉夢熊21日在京表示,10多年來的“一國兩制”實踐證明,中國政府信守國際承諾和相關法律,在人權領域也證明了“祖國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國更好”的道理。
在第四屆“北京人權論壇”上,劉夢熊說,全國人大于1990年4月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保障香港居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和自由,包括“言論、新聞、出版、結社、集會、游行、示威的自由”。回歸14年來,香港居民未因政見不同和批評政府而遭到拘控和刑罰;報紙、雜志、電臺、網站沒有因批評中央政府、特區政府而被封閉;集會、游行申請都獲得警方不反對通知書。每次中央政府領導人訪港,特區政府都劃出示威區,讓不同政見黨派自由表達意見。
劉夢熊說,事實說明,正是中國政府治國理政理念的與時俱進,香港的“一國兩制”才暢順無阻。香港的人權受到保障與國家的進步和包容密不可分。
劉夢熊表示,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市場經濟等作為普世價值觀是人類共同文明成果,不是西方和資本主義的“專利”。國家的經濟騰飛和觀念變革給香港帶來無限商機,令香港更有條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動民主。中央決定2017年和2020年香港可以先后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令香港社會人權進步的基礎更加牢固。
劉夢熊說,在人權領域實踐也證明了“祖國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國更好”的道理。香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價值觀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