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智,湖北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代表作《天上人間》、獲湖北省文藝明星獎湖北孝感人,1943年5月25日出生,早年拜著名大鼓藝人陳謙聞為師,專攻湖北大鼓。1959年考入武漢市藝術學校第一屆曲藝科,并成為武漢市說唱團演員。長期潛心研究湖北大鼓的演唱和創作,使湖北大鼓走出了國門。
人物經歷
張明智,湖北孝感人,1943年出生,早年拜著名大鼓藝人陳謙聞為師,專攻湖北大鼓。1959年考入武漢市藝術學校第一屆曲藝科,并成為武漢市說唱團演員。長期潛心研究湖北大鼓的演唱和創作,使湖北大鼓走出了國門。代表作有《親生的兒子鬧洞房》《如此媳婦》《農家樂》《找家家》等。1985年以來,先后錄制出版湖北大鼓盒式音帶近50種。1995年10月,參加第二屆中國曲藝節特邀演出,獲中國曲協、平頂山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牡丹獎”。曾與袁黎莉同志親切會見。1993年獲“湖北省文藝明星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學藝歷程
上個世紀50年代,武漢曲藝隊(武漢紅金龍說唱團前身)長期在民眾樂園演出,才六七歲的張明智每天都省下過早的兩毛錢買票看演出,最愛的就是湖北大鼓。久而久之,演員熟悉了這個每次都坐在第一排的小鬼,張明智也暗自在臺下開始了學習的過程。
多少個清晨和黃昏,張明智在家門口的巷子里反復練習。一開始,鄰居的太婆們笑他,說“張家的伢又在喊冤”;慢慢的,張明智咂出了些門道,到11歲時,他正式拜師學藝,太婆們也覺得這個伢唱的越來越有味,經常要求他來一段。
16歲時,張明智加入曲藝隊,這是他一輩子最難忘的經歷。那天他還沒辦完手續,曲藝隊就已經到湖南演出了,隊長臨走時交待說“你也來吧”。從沒出過遠門的少年,背著簡單的行李星夜奔往長沙。到達長沙時正是凌晨3時,劇場還沒開門,張明智蜷在劇場外的豆腐攤上呆了半宿。就在湖南株洲,他第一次踏上了舞臺。從此一步一步,從最初串場的小角色,到演開場節目,一個一個節目往后挪,最后成了說唱團固定的壓軸……
在去年慶祝舞臺生涯50年的晚會上,唱完大鼓后,張明智破天荒唱了一首歌,是他自己改編的《掌聲響起來》:“大鼓唱了50載,觀眾的掌聲最精彩……掌聲響起來,我心更明白,謝謝鄉親們對我的愛!”
場下掌聲雷動,場上的張明智也激動不已:“50年了,我是越演越怕,觀眾越熱情,我就越怕觀眾不滿意。盡管我老了,但我還是要努力!”
50年的舞臺生涯,演出了多少場次,張明智已經記不清了,但他往往會因為觀眾的反應而記住某場演出:他最愛的演出場是在打谷場上,觀眾們伸出的手掌上,還帶著泥土和青草的氣息;在監利,一位在劇場門口賣燒烤的老漢喜歡張明智卻不能進劇場,張明智得知后主動找到他,老漢想讓他簽名,搜遍全身卻只找出一張油膩膩的紙,張明智毫不猶豫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在香港,他也曾和說唱團的同事們在正式的演出后給駐港部隊炊事班的戰士演出,演員比戰士還多……
去年11月,張明智心臟病發,動手術撐了3個支架。剛剛恢復一些,他又參加了一個晚會。對于自己的病情,他一直瞞著媒體:大家要知道我病了,春節演出不叫上我怎么辦?
在說唱團,張明智是出了名的嚴師。“想吃香喝辣,也沒錯,學好能耐自己掙!”這是張明智常常對團里的年輕人說的一句話。徐寧,跟著張明智學湖北大鼓將近6年,可張明智一直只肯叫他“學生”,或是半個“徒弟”,而不是“徒弟”。“這孩子努力,但還要磨練,唱大鼓的人,臉上要有春夏秋冬,我不是對他苛刻,而是對湖北大鼓這個曲藝種類負責”。
在去年慶祝了自己的50年舞臺生涯之后,張明智就打算退休了。然而這個想法到今天也沒能實現。他在住院期間,不少人自發到醫院看他,“張大師,再給我們唱兩年!”
現在,張明智把“兩年”的時間概念看得非常重。在這兩年,他要干好兩件事才能放心:一是為湖北大鼓找到合適的傳人,將自己的“功夫”傾囊相授;再者,作為說唱團的名譽團長和藝術總監,他要為說唱團的改制再盡一份力。在采訪中,他反復提到,現在已經過去了9個月,只剩下1年零3個月的時間了,他還得抓緊。
在湖北,大多數老一輩的人都有這樣一個記憶,放學后下班后趕快往屋里跑,就是為了能趕上聽廣播里“湖北鼓王”張明智老師的演唱。5月13日晚,著名湖北大鼓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明智攜弟子們在曹禺大劇院開唱,讓大家重溫了湖北大鼓的獨特魅力。
“湖北鼓王”張明智,無人不曉幾代傳
湖北大鼓原稱鼓書打鼓說書、打鼓京腔、說善書等,是一門以說、唱為主的曲藝形式,是湖北四大地方曲藝之一。湖北大鼓可以一人說唱、也可以二人對口唱或者多人群口唱等,并有二胡、三弦等樂器伴奏。代表曲目有《花和尚》《羅成代嫁》《滴血成親》《四下河南》《反唐》《征東》《南京》《北京》等。2008年6月7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明智1943年出生于湖北孝感,原湖北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早年拜著名大鼓藝人陳謙聞為師,專攻湖北大鼓。1959年考入武漢市藝術學校第一屆曲藝科,并成為武漢市說唱團演員。長期潛心研究湖北大鼓的演唱和創作,使湖北大鼓走出了國門。代表作有《親生的兒子鬧洞房》、《如此媳婦》、《農家樂》、《找家家》等。1985年以來,先后錄制出版湖北大鼓盒式音帶近50種。1995年10月,參加第二屆中國曲藝節特邀演出,獲中國曲協、平頂山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牡丹獎。曾與袁黎莉同志親切會見。1993年獲湖北省文藝明星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而說起“湖北鼓王”張明智,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那獨特的嗓音和地道的黃陂腔調,在幾代湖北人的耳邊唱響。湖北大鼓與湖北小曲、湖北漁鼓、湖北道情,并稱湖北四大地方曲藝,其中大鼓原稱“鼓書”、“打鼓說書”、“打鼓京腔”、“說善書”等,早在清代就已出現,山東的鼓書藝人到武漢演出授藝,其弟子為便于本地人接受,遂改為湖北唱腔,曾在武漢、孝感、黃岡、黃陂等地區很流行。湖北大鼓是真正來自民間的一門曲藝,采用地道黃陂話,以唱為主兼道白,輔以云板和鼓點,主要內容為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內容多為一些家長里短的身邊事情,誡人行善積德,贊揚行孝謙和等,兼有方言之趣和故事之趣。
“要將湖北大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一聽說張明智要來潛江演出,眾多粉絲早早就買好了票靜候他的到來,當晚,劇院內座無虛席,很多粉絲也跟著臺上的演出互動,臺上臺下鼓聲、笑聲、唱聲、掌聲混雜在一起,氣氛一度達到了高潮。記者在現場看到,當晚演出現場大多都是年齡偏長一點的觀眾,當記者問到他們的感受時,他們表示,湖北大鼓是伴隨他們青春歲月不可或缺的曲藝,今天可以現場看到張明智老師的演出,感到十分激動和感動。
今年51歲的郭孝明是張明智的鐵桿粉絲,他說:“從我小時候有印象起,我就聽張明智老師的湖北大鼓,在工作之后,還和一群愛好湖北大鼓的朋友們一起組隊進行創作和演出,可以說受他影響非常深,他的表演詼諧幽默、針砭時弊,曲調很容易上口。今天看到張明智老師這么大歲數還在舞臺上繼續為觀眾表演,還在為湖北大鼓的傳承進行推廣,我很感動,弟子們的演唱也在與時俱進,結合現在的時事對段子進行改編,特別好,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希望可以多多舉辦這樣的演出,也算是給我們這群粉絲多點福利吧。”
而此前張明智也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我從11歲開始學湖北大鼓,從來沒有改過行也沒有干過別的事情,湖北大鼓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愿意看,湖北大鼓走到今天這一步很不容易,這一點我非常自豪地講也就是我堅持到現在,一直堅持演唱,我希望我的徒弟們一定要努力地把湖北大鼓唱下去,認真地把它唱好,拿好的作品,好的唱腔,好的表演奉獻給觀眾,不讓觀眾失望,要把湖北大鼓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