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對土地和糧食,有一種難以割舍的親近感情。 在我們家決不允許浪費糧食,每次去飯店吃飯,總是先掂量一下,看看幾個人點幾個菜,夠吃就好。如果吃不完,就打包帶回家,總舍不得扔掉。今年7歲的兒子每次外出吃飯都會說:“吃不完的,要打包帶走。”
這種節約的家風,得益于父親的諄諄教導。
父親說:“1960年,那年冬天,村子里死去的人,比往年多了一倍。”因為缺少糧食,造成營養不良,有些年老、體弱、多病的人,沒能捱過那個寒冷而饑餓的冬天。
父親經常跟我和妹妹講起1960那段饑餓的往事。
1960年,上一個農歷庚子年,因為自然災害,農田歉收。看著家里越來越少的存糧,爺爺愁容滿面,一籌莫展。看著家里4個半大孩子,和年邁的曾祖父、曾祖母,一家8口人的吃飯問題,是擺在他面前的最大難題。
那一年,父親11歲,父親排行老二,他上面還有一個長2歲的哥哥,下面有小他2歲、3歲弟弟妹妹,都是長身體的時候。俗話說:“家有半大小子,一頓吃窮老子。”爺爺面對的是家里的3個半大小子和1個半大姑娘。
秋后的一天晚飯后,和曾祖父母商量以后,爺爺召集全家開會。爺爺是個嚴厲但不愛講話的人,他干咳了兩聲:“今年田里收成不好,恐怕要挨餓。”說完這一句,就不再說話,只是不停的吸他那根旱煙管,只有一縷白色的煙霧,伴隨著煙袋鍋兒忽明忽暗的節奏,或快
或慢的裊裊升起。
孩子們都不敢說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不由自主的吞咽著唾液,好像已經體會到沒有飯吃的滋味。其實家里的口糧早已經限量了,也就是他們并不是每頓飯都能敞開了吃飽,只是把分配自己的那份吃完而已。
爺爺抽完他那一袋旱煙,習慣性的把煙袋鍋在腳底板邊緣磕了幾下,磕掉煙灰,收起旱煙袋。才開始宣布他的應對饑荒計劃。“首先,從明天開始,大家的口糧減半,你們爺爺、奶奶除外。這樣我們家的糧食才能夠撐到明年夏天麥收。”這時候父親他們兄妹幾個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有的張大了嘴巴,有的瞪大了眼睛,但是都沒人敢說話。只有曾祖父開口說:“我和你娘的口糧也減半吧,饑荒當前,大家要統一行動,共同度過難關。”
爺爺接著說:“口糧減下來,也不能讓大家餓的太難受,所以,你們幾個小家伙,要出去找吃的東西。”爺爺停頓了一下,看看大家的反應,父親他們幾個開始小聲議論起來。“咳咳”爺爺干咳了兩聲接著說:“但是有一條嚴格的紀律,就是不可以去偷!你們放學后,挎一個籃子,拿一個小鏟子或鐮刀,去野地里找能吃的東西。”然后爺爺開始教給他們哪些東西可以吃,哪里容易找到等等。
第二天,父親他們兄妹四個,分成了兩組,放學后分頭去野地了找可以吃的東西。父親說,那年的冬天,雖然整天餓著肚子找吃的,但是過得很快樂,因為在十幾歲的年齡,經歷了一場恰到好處的生存考驗。
遼闊的華北平原,人多地少,沒有森林,不靠海,除了大面積的耕地,只有一些鹽堿荒坡。
最初,他們緊緊抓住秋收的尾巴,在秋收后的田地里,搜尋被遺漏的果實。有時候運氣好,會挖到幾塊小地瓜、小蘿卜頭,未長成的小玉米、落在地里的花生。每每帶著收獲回家,他們都會開心一整個晚上。
漸漸地冬天越來越冷,地里再也挖不出可以吃的東西
了,鹽堿坡地上也找遍了,能吃的東西,都被人刨出來了吃了。每天挎著空空的籃子回家,大家開始泄氣了。
有一天,大伯聽一個鄰居說,田地里會有地鼠的洞,地鼠會把糧食儲存在地洞里過冬。于是,有一段時間,他們留意地上的洞。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在一段河堤下面,發現了一個地鼠洞,他們挖呀,刨呀,折騰了兩個多小時終于挖到了地鼠的倉庫,那天,他們收獲了3斤多糧食,有大豆、玉米,還有綠豆。父親每次講到挖地鼠洞,就會興奮的手舞足蹈,像一個得到獎品的孩子。
因為全家人的省吃儉用,加上大家努力外出刨食,一家八口安然度過了那個饑餓的冬天。也是從那時起,我們家勤儉節約的家風,也就這樣自然形成了。
【家訓格言】
1.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
2.當可以預知的災難來臨,只有做好充分的應對措施,才可以平安度過,把損失降到最低。
大饑荒的時候,只要能走得動,就是需要出去覓食的,找到食物,也是可以燒柴做出來的。1942年的時候,村民為了背觀音土,可以往返六十里地。貧苦百姓家用清蒸法,觀音土要和野菜一起制,先把觀音土篩細了,添水,與野菜一起揉成一個團子,蒸熟,像吃窩窩一樣咽下去。
還有一種制法,是油醬烹燒,富戶才干這種事。清末杭州被困時期,城內能吃的都被吃光了(包括草和樹皮),到最后,“乏食者搬取(觀音土)而回,以油醬烹燒,其味大可適口”。
樹皮的吃法通常也不是直接就啃,餓綠了眼的人才那么干。人們都是先扒樹葉,樹葉扒光了,才扒樹皮。樹皮得去掉老皮,留下嫩皮,再蒸煮切段,曬干后磨成細粉。野菜根洗干凈,熱水焯一下,切碎成細末,與樹皮糊一起捏成菜團。
樹皮也分好吃不好吃,好吃的滋味只能說不差,難吃的則十分苦澀,比如說楊樹皮。差勁的樹皮能把人脹死,到腸里屙不出來,餓極了再吃東西,久而久之就憋死了。
觀音土也是這樣的,食之令人飽腹。
現在有一種止瀉藥,叫“蒙脫石散”,利用的就是觀音土澀腸的作用。故而這土比窩窩還能管飽,吃一丁點就令人感覺腹中脹滿。土在腸胃中凝滯不前,根本拉不出來,到最后的結果就是肚子鼓脹得像個小西瓜,敲起來十分堅硬(就是成石頭了),這時候就該死了。
袁隆平《上級“便函”保護了我和雜交水稻》:“1960年,全國鬧大饑荒,我親眼見過有人餓倒在路邊、田坎上,有的是吃‘觀音土’不消化撐死了。”
觀音土不是說吃了就會墜死、脹死,少量吃是沒事的,很多人靠吃觀音土撐過來了。蒸觀音土吃的確可以續命,但吃久了肯定脹死。不到萬不得已,沒人愿意吃這個。
為什么明知最好別吃還吃呢?
因為不吃死得更快。
愿永遠盛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