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臣子用“陛下”來稱呼皇帝,這“陛下”的本意是什么呢?中國古人講話很客氣,對于國君或皇帝不好意思直接稱呼,那就找個替代品吧。這個替代品就是宮殿內由臺榭下段通向臺頂的臺階,名稱為“陛”。
在中國古代,陛字最早確實是指宮殿外由臺榭下段通向臺頂的臺階。“陛”有時是土筑,有時是木構,有時還有更花哨的樣式,如“飛陛”。又因為古代只有王或者諸侯有資格建造臺榭作為自己的居所,久而久之,“陛”就特指君主宮殿的臺階。
那么, “陛下”一詞為什么由建筑構件變成了帝王的尊稱呢?因為在古代,這條通往君主的臺階是有侍衛把守的,只有經過把守在陛下侍衛的允許才可登階升殿,見到君王。
“皇帝陛下”即是通過陛下的衛士向皇帝轉達的意思,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自秦代以后,“陛下”一詞就專用來稱呼皇帝了。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此中的“陛下”即指的是“秦始皇”。
守衛陛的衛士們其實也不輕松。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秦朝時,有個名叫優旃的滑稽演員,是個侏儒,很善于脫口秀。某天秦始皇在宮中舉行宴會,當時下大雨,君臣們喝酒吃肉,其樂融融,臺階上的衛士們——“陛楯”,卻凍得瑟瑟發抖。
優旃很同情他們,對他們說:“弟兄們,想不想歇會兒?”這個建議當然得到衛士們的積極響應。優旃叮囑說:“待會我叫你們的時候,你們就要大聲應答。”
沒多久,宮殿里山呼萬歲,優旃就趴在欄桿上向衛士們大喊:“陛楯郎。”衛士們大聲回答:“在。”優旃說:“別看你們長得高高大大,卻在雨中立著,還不如我這個矬子,在這里飲酒作樂。”秦始皇一聽,大發慈悲,于是讓“陛楯”們輪流站崗休息。
漢代蔡邕在《獨斷》中,曾對為何將君王稱為陛下作過詳細說明:“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也就是說,稱呼陛下的原因是緣于群臣向天子稟報事情的時候,不敢直呼天子本人讓他知道有人在向他稟告,所以只是說“在臺階下的人進行稟告”,用這種說法既讓天子知道有臣子向他稟告事情,又體現了臣子對天子的尊敬之意。
如對天子上書,書中也是用這種稱呼法。由此可見,用“陛下”稱呼“天子”乃是由“不敢指斥天子”而來。雖稱天子為“陛下”,但不是指“天子在陛下”,而是指“向天子稟告事情的人在陛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經常將自己稱為“朕”、“寡人”、“孤”等,其本意也就是“我”的意思。而在很多人看來,這個“朕”字,似乎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對于普通的平頭老百姓來說,只能稱“我”或者是“吾”,這種代表皇帝專稱的字眼,是不能夠隨便使用的。
但實際上,這一稱呼并非一開始就是皇帝的專稱,在秦始皇稱帝之前,“朕”字只是民間百姓的常用表達而已,其意思也為“我”。比如張三問李四要去哪里,李四就可回答說:“朕要去買菜”等。
但是到了秦始皇時期,在他掃平六國,統一中國之后,丞相李斯便建議這個“朕”字只能皇帝一個人使用,其余人等一律不得使用,否則就要被處以極刑。因此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朕”字在中國歷代帝王的自稱上存在了幾千年之久!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原本民間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為何會成了皇帝的專有稱呼呢?關于這個問題,有專家就說了:只要將“朕”字拆開來看一下,就明白了!
將“朕”字拆開?這不就是一個“月”字和一個“關”字嘛?這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實際上專家們所拆的并非是簡化的“朕”字,而是一個象形文字(如圖)。
這個字的構成大概是這樣的:左邊一個“舟”,右邊一個灷(zhuàn),其含義就是舟中的火種!怎么理解呢?
我們知道,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百姓依水而生,因此舟就成了出行、漁獵的重要交通工具,舟在當時甚至還成了財富的象征,畢竟有舟的人漁獵的數量才更多一些。
而‘火種’則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擁有了火種,就相當于是擁有了權力。兩者組合起來的引申含義便是財富和權力,而這便是帝王的象征。
古代的皇帝,坐擁天下四方,正可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的一切財富都是皇帝的,且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當年李斯所建議秦始皇使用“朕”來作為皇帝的第一人稱代詞,其代表的無非就是“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含義。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朕”的還是比較書面化的表達,因此在古代的時候常常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面,在平日里,也稱為“我”或者“吾”等;此外,這一稱呼并非是任何一個君主都可以用的,比如朝鮮半島的歷代國王只能稱為“寡人”或者是“孤”,是不能自稱為“朕”的。
直到公元1897年,朝鮮王國進一步升級為“大韓帝國”之后,其國王才能稱為“朕”。
參考文獻:《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