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社區屬于哪個街道?友誼社區轉移轉運在哪?

日期:2022-05-27 10:12:06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友誼社區屬于哪個街道?友誼社區 (北京海淀區海淀街道下轄社區)友誼社區為大型成熟社區,配套設施齊全,小區內的房子分為三種,五十年代的為外專局的宿舍,九十年代和2000蓋的都是中國科學院的宿舍。小區緊鄰三環主路,交通極為便利。小區沒有物業費和停車費,但是有24小時保安。

這個社區可不簡單,是過去的機關單位公房,也是一個大型成熟社區。小區里的房子分三批建成。50年代的是外專局的宿舍,90年代和2000年后的是中科院的宿舍。整體來說,小區相對老舊。但是架不住這里位置好啊。

友誼社區位于北三環,周邊交通便利、生活配套齊全。生活在這里,不管是上學、就醫、工作全都妥妥的可以安排好。目前價格嘛,還不到11萬!上車起步價,也在560萬左右。老房子的小戶型,有49平方米的。

小區出門不遠就是地鐵人民大學站,這里距離蘇州街站也不算遠,地鐵4號線、在建12號線、10號線、16號線都能輻射到。小區周邊的公交車那就更多了,所以老人出行很方便。本身就處在北三環這個黃金地段,所以交通好的沒話說。

離小區最近的醫院是海淀醫院,目前是三級綜合醫院。距離著名三甲醫院北醫三院也只有5公里左右,看病非常方便。

小區周邊的小學是西頤小學,對口的中學有中關村中學、八一中學、十九中等,屬于海淀街道、燕園街道、紫竹院街道的共用學區劃片范圍。這些學校雖然在海淀不算頂尖,但也不算差的學校。

小區內部的環境嘛,因為是老小區,綠化比較好,但肯定也存在老小區都有的問題,比如車輛停放不規范、社區內部雜亂等問題,這個都是在所難免的。

其實北京的老小區基本都差不多,因為這一類小區建設得比較早,都是那個年代比較先進的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區內部的設施老化,這些問題也就自然而然出現了。

這小區雖然房價不低,但要說誰買還真的很難說。畢竟,位置再好也難掩房齡老的問題。板樓沒電梯,塔樓又不舒服,如何取舍還是要看買房人的用途。如果不是為了孩子上學,我估計愿意買這種房子的應該不多吧?

話說回來,這小區也是真的方便。基本上班不用走很遠,周邊很多寫字樓。而且小區外就是人大以及北理工等全國知名重點學府,整體的人文氛圍非常好。再加上又是家屬院,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所以鄰里之間的關系比較融洽,居民素質高。

相對而言,如果沒有強烈的買房需求,恰好在附近工作,那在這里租房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這么好的位置,對年輕人還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我要上微頭條# #北京頭條#

面對本輪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團區委在區委區政府、團市委的領導下,堅持黨有號召、團有行動,勇擔青年使命,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疫情防控中來。接到動員,海淀青聯和海淀志愿者立即響應,甘于做一顆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積極投入疫情防控中,助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閃現了無數榜樣人物,他們的優秀事跡如同夜空中閃耀的明星一般,指引著廣大海淀青年奮勇前進。


海淀團區委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奮戰疫情一線 彰顯青春風采

5月20日23點,海淀團區委書記、青聯主席陳培宇緊急動員,招募青聯委員支援海淀街道友誼社區開展居民轉移工作,青聯委員張洪亮立刻報名參與。張洪亮和其他五位隊員一起進入封控區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協助工作人員進行封控樓的人員疏導、分流工作。當天北京氣溫高達36℃,張洪亮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頂著大太陽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在封控樓下,張洪亮指引著居民保持安全間距,提醒他們帶好身份證和貴重物品以及手機、充電器、常用藥、換洗衣物等,“天氣太熱,老人們提著行李箱非常不容易,看著讓人心疼,我們不能著急催促,只能一遍遍提醒和分流指引。”張洪亮說。


海淀團區委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奮戰疫情一線 彰顯青春風采

第二天張洪亮還承擔了隔離轉運現場的消殺工作和快遞分揀工作,轉運大巴在門口等待著上千名隔離轉運人員,密密麻麻的人群給疏導分流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也加大了張洪亮等志愿者的工作量。“不能讓送快遞的人員與出去隔離的人員進行接觸,所以我們得認真地給上車隔離人員進行消毒。”他覺得這既是對隔離人員和防疫工作人員的保護,同時也是對物流人員的保護。“在戰‘疫’一線的每一天,我跟大家的感受都是一樣的,居民配合度很高,志愿者們勇敢逆行,核酸檢測人員非常辛苦,但他們都沒有抱怨過,我看到了海淀居民的素質”,張洪亮說。經過兩天的奮戰,友誼社區居民全部轉運完畢。


海淀團區委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奮戰疫情一線 彰顯青春風采

海淀青聯委員靖佩瑤也是第一時間報了名,這是他第一次參與到疫情一線,當天,靖佩瑤要做的工作是到封控樓挨家挨戶去敲門,確保里面的人員已經全部轉移出來。“一些老年人或者行動比較慢的特殊人員,我們怕他們沒收到通知,得挨家挨戶上門,確保居民樓里不剩下一人。”友誼社區是老舊小區,沒有電梯,他們一層層的爬,開啟“地毯式”摸排,幾分鐘不到,已經渾身濕透。工作組多輪敲門排查,沒有聲音回復,他們不能馬上離開,需要聽動靜繼續敲。

期間,有一件令靖佩瑤印象最深的事,有一戶是5人合租房,在靖佩瑤前方排查的冀永強、紀小恒等青聯委員,前幾輪敲門過后沒人應答,等到最后一輪,才敲開了他們的門,并安全地把他們轉運出去,真正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確保了“清樓”工作的順利完成。

當樓內所有人員得到轉移安置,靖佩瑤他們松了一口氣,因為長時間的敲門,靖佩瑤和其他隊員們的手已經有了明顯的紅腫。“我們所在的這棟樓就是疫情的突發地,我們相當于跟病毒來了場‘近距離接觸’”,他事后說道,“但我們前期防護培訓做得很好,一到樓里就立馬進入到了工作狀態,沒有浪費一點時間,確保了排查工作最高效率完成。”

疫情大考面前,更是少不了海淀志愿者的身影,在團區委的組織調度下,海淀社會各界的青年志愿者紛紛前往友誼社區報到,投入到重點社區的防疫工作和社區服務中。廣大海淀志愿者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團結、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在志愿服務的廣闊舞臺上施展著才干,揮灑著青春熱血,再一次擦亮了海淀志愿服務的“金名片”。

來自雷霆應急救援志愿服務隊的楊月英,一大早就隨志愿服務隊來到現場支援。“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后勤保障是打贏當前這場疫情阻擊戰的基礎,參加過多次志愿服務的楊月英,自然知道物資保障和供應的重要性。封控第一天,楊月英她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大量愛心物資的整理問題。為確保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工作者及時得到物資支持,經驗豐富的她迅速和隊員們把帳篷里的東西搬運到位、整理清楚:1號帳篷是生活物資,他們把水、礦泉水、飲料、方便面等物資進行一一分點,歸置到位。天氣炎熱,冰柜里的飲品迅速減少,她們也根據大家的喜好,快速進行補充;2號帳篷是醫療物資,她們合理歸類,并幫助一線人員們穿上防護服、鞋套,戴上N95口罩、頭套、防護面屏、醫用膠手套等防護裝備,并迅速記錄物資臺賬。楊月英和志愿者們用合理的統籌安排和辛勤的雙手,最大限度保障了防疫人員的物資供應。

一日三餐是防疫工作人員開展工作的最重要保障,面對上千份的工作餐,楊月英走訪收集各個卡點用餐人員數量,為各個點位的人員進行分餐,并聯系其他工作者把飯菜及時運送到各個工作崗位上,在保障一線人員享用熱乎飯菜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飯菜的浪費。遇到晚歸的志愿者,楊月英還會貼心地為他們燒熱水、煮泡面,保障他們的飲食和安全。“用好每一餐才能打好每一仗,楊阿姨太辛苦了,特別感謝她的后勤支援。”志愿者們紛紛說。

來自生命緣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鐘竸濤更是“耐力跑”的一把好手,剛剛結束學院路街道核酸檢測支援工作,就立刻帶領生命緣志愿服務隊青年志愿者奔赴友誼社區,積極助力社區防控。這次他們負責外圍保障工作,外圍工作十分辛苦,每位居民的測溫、掃碼,需要全程頂著大太陽、穿著悶熱的防護服在室外工作,站了沒兩分鐘便滿身大汗,但即便如此,鐘竸濤和志愿者們仍然沒有一句怨言。“既然來參加這份工作,便要做好吃苦受累的準備,但如我我們受累能換來群眾安心,換來疫情早日結束,那我們付出的一切都值得。”鐘竸濤說。

一件小事讓鐘竸濤至今難忘:“我們在社區門口值守時,有一位路過的小姑娘突然跑過來對我們深鞠一躬并說‘謝謝大白叔叔,你們辛苦啦!’這一瞬間,我真的覺得我們受再多累都值得了。”結束了外圍值守,鐘竸濤又主動來到社區內化身“萬能工”,幫助社區內人手不足的崗位開展工作,有時負責管理倉庫,有時負責物品消毒,有時負責分揀快遞,他的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氣。“真不愧是我們生命緣的‘扛把子’,太能干了!”同行志愿者紛紛贊嘆。

生命緣志愿服務總隊自疫情開始,就一直參與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等各項志愿服務工作,他們的身影始終奔波在疫情防控一線,用實際行動彰顯著海淀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基層一線永遠是最好的鍛煉場,面對嚴峻的疫情,團區委團結帶領廣大海淀青年堅持“黨有號召,團有行動”,不尚虛談、多務實功,勇于到最艱苦、最危險的疫情一線去擔苦、擔難、擔重、擔險,充分彰顯了海淀共青團擔當實干、負重前行的工作作風,彰顯了海淀青年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疫情是戰場,也是考場,海淀共青團和廣大海淀青年必將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待,把屬于青年的光和熱灑滿祖國大地。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