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初武將李景隆是真的草包嗎?李景隆和朱棣的關系是臥底嗎?

日期:2022-06-01 13:10:14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歷史上明初武將李景隆是真的草包嗎?

在“靖難之變”期間,有一個人,他先是受建文帝的寵信,帶領數十萬兵馬北上討伐燕王朱棣,結果大敗而歸。待燕王朱棣攻陷帝都即位后又受到永樂帝的寵信,成為朝中第一大臣。后人稱他為“草包將軍”,也有人說他是反復無常的小人。但不管怎么說,這個人的奇特境遇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這個人就是李景隆。

歷史上的李景隆是真的草包嗎?揭秘真實的李景隆?







建文帝時期的李景隆

李景隆,小字九江,明朝盱眙人,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小的時候深受父親的影響喜歡讀兵書,而且舉止雍容,明太祖朱元璋很欣賞他。李文忠死后,李景隆承襲了曹國公的勛爵,受到了朝廷的重用。朝廷多次派他到各地練兵,還負責了茶馬互市的貿易,后來掌管左軍都督府,加封太子太傅。

歷史上的李景隆是真的草包嗎?揭秘真實的李景隆?







就是從這里,李景隆開始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為建文帝。李景隆由于是太子太傅,因此建文帝在登基前就和李景隆關系不錯。何況,李景隆還是開國元勛的后代,也算是朱元璋留給建文帝的輔佐之臣。

當時,有人告發周王朱橚謀反,于是建文帝派李景隆將朱橚全家押解到京城廢為庶人。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建文帝開始著手削藩。消息傳到北平,燕王朱棣起兵開始反叛。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后期的時候誅殺了大量的能臣和將軍,導致朱棣起兵后朝中沒有一個合適的統兵將領。選來選去,老將中只剩下耿炳文,而且只擅長防守,不擅長進攻。沒辦法,先用著吧。

耿炳文確實沒讓人失望,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被朱棣殺的大敗。驗證了自己只擅長防守,不擅長進攻的特點。

歷史上的李景隆是真的草包嗎?揭秘真實的李景隆?







這個時候,建文帝焦急不已。于是,大臣黃子澄向建文帝舉薦了李景隆。說他爹李文忠以前可是猛將,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李景隆也練過兵,想來也不差。因此,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接替耿炳文,指揮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北平。

李景隆初次掌兵確實沒讓建文帝失望,五十萬大軍一路殺過去,最后將北平城圍的是水泄不通。但是很可惜,城里沒有朱棣,只有他的瘸腿兒子朱高熾。朱高熾也不含糊,利用堅城固守等待朱棣來援救。眼看著張掖門就要攻破了,李景隆貪功毛病犯了,謊稱攻打張掖門的將軍瞿能有問題,把他給調回來,結果楞是沒攻破北平的九門。

這個時候,朱棣回師來援救,大敗李景隆。李景隆功敗垂成,只能撤離到北平城外的鄭村壩。

歷史上的李景隆是真的草包嗎?揭秘真實的李景隆?







于是,著名的鄭村壩戰役開打了。李景隆明顯不是朱棣的對手,被朱棣的騎兵沖亂的陣營,再加上此時北平城中的軍隊也出城作戰,李景隆遭遇到了夾擊,又一次大敗。

按理來說,李景隆兵敗多次,建文帝應該換人了吧。結果呢,建文帝不僅不換人,還繼續信任自己的這個小伙伴,甚至認為李景隆兵敗是因為權柄太小,于是在建文二年(1400年)授予李景隆“專征伐”之權,再次讓他與眾將合兵六十萬繼續戰斗。

于是,“靖難之變”中著名的白溝河戰役開始了。這場戰役絲毫沒有懸念,李景隆大敗,丟盔棄甲逃回南方。

逃回的李景隆遭到了朝臣全力圍攻,朝臣紛紛上疏請求建文帝誅殺李景隆。可是建文帝一概不理,沒有動李景隆一根毛發。

歷史上的李景隆是真的草包嗎?揭秘真實的李景隆?







永樂帝時期的李景隆

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軍隊打過長江,直逼帝都應天。建文帝派遣大臣和朱棣講和,企圖劃江而治,朱棣沒有答應。不久,朱棣大軍打到應天城下。于是,歷史上無恥的一幕開演了,李景隆和谷王朱穗私自打開應天的金川門投降朱棣,應天陷落,建文帝不知所蹤,史稱“金川門之變”。

隨后朱棣即位,史稱明成祖,年號永樂。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永樂帝絲毫沒有和李景隆計較他們倆之前在戰場上互為敵對的事情,反而因“默相事機之功”,被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并增歲祿一千石。

這還不算完。永樂帝每次上朝議事,李景隆都站在全體朝臣的最前面,可謂一人之下。為此,那些跟隨永樂帝打天下的老臣們經常憤憤不平。

于是,就有人上疏彈劾李景隆,說他包藏禍心、圖謀不軌。可是永樂帝也像建文帝一樣,不予以追究。后來又有一大幫人彈劾李景隆,說他和弟弟李增枝陰謀叛逆。這下永樂帝坐不住了,因為他的皇位就是反叛得來的。于是下詔削去他一切官職,只保留國公勛爵賦閑在家,不許上朝。

也許是李景隆樹敵太多,或者朝臣看不慣他在建文、永樂兩朝的無恥表現。又有人上疏永樂帝,說李景隆就算在家里賦閑,也要按照皇帝的禮儀讓家人跪拜他。永樂帝大怒,褫奪了李景隆和弟弟李增枝的所有封號,把他們軟禁在家。為此,李景隆還絕食了幾天表示了自己小小的抗議,直至永樂末年才死去。

歷史上的李景隆是真的草包嗎?揭秘真實的李景隆?

李景隆和朱棣的關系是臥底嗎?

  李景隆是明朝開國功臣李文忠的兒子,由于他在“靖難之役”中的“優越”表現,常被后人“親切”的稱為“大明戰神”。又由于他在“靖難之役”時戰無不敗,敗無不逃,因此后人又“親切”地稱他為“逃跑大王”。還由于他在“靖難之役”時每次戰敗必會給糧草匱乏的朱棣留下充足的物資,因此后人又“親切”地稱他為“運輸大隊長”。(靖難之役:朱棣從造反到登基的過程)


  別人可以不在乎臥底的身份,但是李景隆不行,因為這和他的能力有關。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臥底,那么李景隆一定是朱棣最大的功臣,什么張玉、朱能、姚廣孝都要靠邊站。但是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臥底,那么李景隆zhe真的就是是無能到不能再無能的廢物了。


  說李景隆是臥底,并不是空口無憑,而是種種事跡的表現,讓人不得不懷疑李景隆是朱棣的臥底,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朱棣與李景隆自小便相識,并且感情很好。出于這個原因,李景隆是有可能對朱棣心慈手軟或者說刀下留情的。如果李景隆慧眼識珠,他選擇朱棣那一邊也是有可能的。


  二、朱棣登基后,選擇重用李景隆,朱棣五次北征,李景隆參加三次,并賜予李景隆高官厚祿。這是疑點最大的,朱棣和李景隆不止一次交手,按道理來說李景隆有幾斤幾兩,他心里自然有數。如果李景隆真的是軍事白癡的話,朱棣沒道理這么做。


  三、朱棣對于李景隆非常寬容。《明史》中記載,永樂元年張信等人曾經彈劾過李景隆。但是朱棣卻以李景隆自幼交好,敷衍而過,并未對李景隆做任何處罰。這點也是非常可疑的,朱棣的性格是睚眥必報的,諸位可以看看朱允炆的舊臣在朱棣手里有多慘,總是找各種理由殺他們。而李景隆是和朱棣正面對抗過的,朱棣就這樣既往不咎了?


  說實話,小編并沒有要給李景隆洗白的意思,諸位可以這么想。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臥底,而后人卻堅決認為他是朱棣的臥底,那他該有多悲哀,這應該是對李景隆最大的侮辱了吧。但是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臥底,這樣也算是給他“討回公道”了,他也該瞑目了。


  其實,先拋開李景隆是不是臥底這個問題,我們也應該正確看待歷史。如果李景隆真如他父親那般有勇有謀的話,哪里還有永樂大帝?沒有永樂大帝,哪里還有《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遷都北京等驚世壯舉?


評價

李景隆的一生,是一個官二代無才無德、不知羞恥的一生。他有著官二代金玉其外的派頭,讓明朝前兩位皇帝都看走了眼,而且予以信任。直到上了戰場才把自己妄自尊大、無德無能的特點表露無遺。他兵敗而不知恥,辜負建文帝的信任,而后轉身又將建文帝出賣。永樂帝為了收買人心封他高位,其實把他當做了跳梁小丑,他卻不知恥與群臣為敵。

李景隆妄自尊大、厚顏無恥,是整個明朝中人品最差的一個人。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