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檀吳萸怎么讀?
吳茱萸
讀音:wú zhū yú
釋義:又名“茱萸”。蕓香科。高大灌木或小喬木。羽狀復葉。嫩枝和葉上有軟毛。夏季開綠白色小花。果實紫紅色。分布于中國中部、南部和西南部。未成熟果實可入藥,能治胃寒疼痛、腹痛泄瀉等。
【藥 名】:臭檀
【拼 音】:CHUOTAN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蕓香科植物臭檀的果實。
【功 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 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少食、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噯氣、腹痛。
【性味歸經】:辛、甘,溫。脾、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12克。
【別 名】:臭檀子(山東)、黑辣子(河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湖北。
【拉丁名】:臭檀 Evodia daneillii (Benn) Hemsl
【考 證】: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不知道大家對臭檀吳萸有了解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一些臭檀吳萸相關的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中文學名:臭檀吳萸
拼音:chòu tán wú yú
拉丁學名:Evodia daniellii (Benn.) Hemsl.
別 稱:臭檀
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蕓香目亞 目:蕓香亞目
科:蕓香科亞科:圓柏亞科
族:屬:吳茱萸屬
形態特征

臭檀吳萸為落葉喬木,高達15m。小枝密被短毛,后漸脫落。單數羽狀復葉對生;小葉5~11枚,紙質, 卵形、長圓狀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3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近全緣或有細鈍鋸齒, 背面沿中脈密被白色長柔毛;葉柄長2~5cm;小葉柄長1~3mm。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序大小變化很大, 花序軸及花梗被短絨毛,序軸較細,直徑2~3mm;花單性,雌雄異株,白色;雄花萼片、花瓣、雄蕊均5; 花瓣長約4mm,內面被疏柔毛,花絲中部以下被長柔毛,退化子房頂端4~5裂,密被毛;雌花與雄花相似而稍大, 退化雄蕊短線狀,長約為子房的1/4,頂端無退化花藥;子房上位,近球形。果熟后紫紅色,有腺點,項端有小喙; 種子黑色,光亮。
生長習性

臭檀吳萸生于平地及山坡向陽地方,耐干旱,砂質壤土中生長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