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川為什么出不了海?防川風景區一眼望三國是哪三個國家?

日期:2022-06-07 10:49:18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那個年代,到處都是戰爭,先是日本兵逼迫我們遷走,不準我們去日本海捕魚,船只也不讓自由出入,出入還要征求蘇聯的同意。后來,圖們江發大水,出不去,也進不來”,村里的老人回憶道。

這就是防川村當年的現狀。在唯一和祖國聯系的江堤被洪水沖垮后,由于借道鄰國被拒,它便在那“與祖國隔絕”的35年間,成了“中國之殤”。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防川位置圖 by 這屆青年

防川的地理位置極其特殊,沿圖們江向下15公里進入日本海,到俄羅斯的波謝特港也僅16公里。這是三國交匯之地,“雞鳴聞三國,花開香三疆”可以說是這里的日常景象。

然而,正是因為地處邊境,戰略位置極其重要,防川村一路走來的才飽含著無限的心酸。

//////////

防川,中國歷史的傷痕

防川村,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州琿春市敬信鎮,處于中、朝、俄三國的交界處,不曾想絕佳的地理位置也會給這個小鎮帶來禍端。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防川位置圖 by 網絡

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晚清時期的中國一直處在內憂外患的局面。

隨著中俄戰役的打響,沙俄強迫清政府先后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掠奪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截斷了中國的領海,從此,吉林成為一個沿海內陸省,防川也成為了一座「陸上孤島」。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北京條約》簽訂場景 by 趣觀歷史

由于沙俄的背信棄義,加之清廷官員們的昏聵無能,沙俄竟然將“土”字牌立于距圖們江口20華里的地方,公然挑釁中國的領土主權。

這塊中俄邊界起點處的“土”字碑至今仍然佇立在防川這片土地上,記刻著防川人曾經望洋興嘆的無奈。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土字碑 by 陳隆塔

還好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從來不乏敢于站出來的愛國志士。

1886年7月,在與沙俄簽署《中俄琿春東界約》的談判上,清朝都察院左副御史吳大澂據理力爭,把界碑從距圖們江口外移至30里,同時保留了中國船只從圖們江自由出入日本海的權利。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吳大澂像 by 網絡

然而,防川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平靜生活,又在1938年被打破。

當時,蘇軍與日軍在防川村一帶交火,潰敗后的日本士兵卻將怒火發泄到村民身上,逼迫他們全部離開,讓這片土地變成了一個無人村。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by 網絡

在防川,有一條江堤路,路面僅寬8米,長888米,路面左側是鐵絲網隔絕的俄國,右側是圖門江,對面是朝鮮,是中國最窄的領土,洋館坪大堤。在蘇聯和日本的壓迫下,防川村民只得通過這條大堤和大陸聯系。

1957年,洋館坪路堤卻被洪水沖塌。防川村變成了一座“孤島”。

分明只有15公里的距離,防川卻被迫孤懸海外,村民們想要出入只能借道蘇聯。當兩國關系較好的時候,借道可以輕易被通過。但在交惡期間,15公里卻如同海角天涯。

直至35年后,蘇聯解體,中國才重新在這個路堤上修筑公路,孤島的局面才被打破。

//////////

防川,也有歷史的輝煌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防川的繁榮也是因為得天獨厚的位置。隋唐時期,也曾車水馬龍,是舉世聞名的“日本道海上絲綢之路”。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民國初期琿春鎮定門外街景 by 人民網

這條歷史上的“黃金水道”見證了中國瓷器、茶葉的出口,也見證了中國古代與各國的貿易往來。


慕名而來的各國人在這里進行貨物貿易,不同國度的經濟形態與文化意識也在此發生碰撞。于是,紡織業、造船業等手工業在這個小村落發展了起來。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by 人民網

據民國初年的琿春資料記載,琿春縣城有碼頭、海運公司,還開辟了內河——近海國際航線,火輪常由圖們江出海,往來于日本海沿岸的元山、釜山、新潟、長崎等港口之間,并遠達上海。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by 突襲網

雖然現在的防川還不能與古時相媲美,這個地道的朝鮮族村落也在一點點蛻變。

//////////

防川,東方第一村

這里是偉大祖國雄雞版圖的雞嘴尖,也是祖國較早迎進每天第一縷陽光的地方。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by 網絡

上世紀60年代,為了堅守住圖們江入海口這一戰略要地,姜泰原帶領17戶黨員家庭搬遷到了防川居住,這才讓防川村重新恢復生機。

后來,一直到蘇聯解體,祖國和防川村民共同努力,才再度在被沖毀的峽道上修了一條長888米,寬18米的國防公路,打破了我國政府向鄰國“借道”出入防川的尷尬局面。

近年來,防川迎來了新機遇,邊關小村成為了“旅游熱土”。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by 文生愛生活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防川龍虎閣 by 琿春人民政府網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一眼望三國 by 舞在清風里的小屋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by 文生愛生活


作為我國北方的一隅之地,地處三國交界戰略地位顯赫,這個久負盛名充滿異域風情的小鎮吸引了來來往往的游客,原本的村民們也陸續回鄉創業,一度“空寂”的邊境村落開始“復活”。

防川,東方第一村的美譽響徹中國。跟隨著祖國強大的腳步,防川會越來越好。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資料補充:


防川位于中朝和朝俄界河圖們江的日本海入海口,人稱“東方第一村”。即防川村,或稱防川風景名勝區,中朝俄交界的鼎足地帶。登高遠眺,三國風光盡在咫尺,是位于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最東端的景區。2002年5月,吉林省防川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琿春來自女真語,意思是指“邊地”,而防川則是“邊地”之邊。就地理距離而言,這里是中國到俄羅斯、朝鮮的東海岸、日本的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歐的最近點。從防川沿圖們江出海到俄羅斯的波謝特港僅16公里,距海參崴180公里,到日本的新瀉港也只有800公里。


正是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防川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見證了太多的繁華與屈辱,記載了太多的滄桑與憂患。


據史料記載,隋唐時期,防川是舉世聞名的“日本道海上絲綢之路”。唐代的經濟文化、民俗宗教由此傳到日本,促進了兩國經濟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誼。16世紀后期,沙俄越過烏拉爾山,侵略黑龍江流域,結果被清軍打敗。此后,兩國經過談判,正式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18世紀中期,沙俄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同時,也趁火打劫,再次出兵,強占了黑龍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并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俄璦琿條約》,隨后又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這兩個條約掠奪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截斷了中國的領海,使吉林成了一個離海最近卻沒有海域的省份。


離海最近,卻屬內陸,這是歷史的悲哀。瞭望塔下立有一塊“土字牌”。它是中國與俄羅斯兩國的國界界標之一,也是中俄邊境線的起點。公元1886年,清政府派都察院左副御史吳大澄與俄國談判,立下這塊“土字牌”。“土字牌”高1.44米,寬0.5米,厚0.22米,質地為花崗巖。在對著中國的這一側正中豎刻著“土字牌”三個大字,左邊刻有“光緒十二年四月立”幾個字。俄羅斯一側刻有俄文“T”的字樣。“土字牌”上字不多,但中華民族榮辱興衰的歷史卻深深的刻印在其中。據民間傳說,當時在吳大澄與俄國談判后,負責立界碑的幾個清兵由于喝醉了酒(一說是鴉片煙癮犯了),把界碑抬到防川后,再也懶得往前走半步。這樣雖然東海近在咫尺,界碑卻擋住了我們的出路。留給今人的不僅是對于清政府腐朽體制的辛酸,還有望洋興嘆的無奈。


身臨防川,看三國景觀,望歷史煙云,沒有人不感慨萬千。“土字牌”在經受過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之后,是否還在訴說著當然的屈辱與悲涼?封閉沒有出路,落后就要挨打。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發展經濟,更離不開鞏固的國防。


防川瞭望塔是這里的一個哨位,素有“東方第一哨”之稱。只見一名戰士肩挎鋼槍,挺拔而立,炯炯目光掃視周圍,任何風吹草動都難逃脫。瞭望塔上還裝備有望遠鏡,可以清楚地看到四周數里開外的景觀。從瞭望塔下來,仰望塔身上書寫的八個大字:“祖國利益高于一切”。


注意事項:不要去森林里邊,琿春有東北虎,黑熊,野豬,蛇等猛獸,就是路邊都有可能出現,還有一種蚊子大小的森林昆蟲蜱蟲能傳染疾病,最好攜帶驅蚊用品,高速公路圖們---琿春段有一個2個隧道之間的100多米高的大橋應減速慢行,去之前應該事先查詢琿春未來一周的天氣預報,最好是雨過天晴,溫度適宜。

其他:

敬信鎮防川村現有31戶,人口95人,無暫住人口,全村勞動力56人,全村漢族24人,占全村人口25%,其他民族72人,占全村人口75%,本村外出勞務人員13人,其中國外0人。現有耕地53公頃,其中旱田47公頃,草原面積47公頃,水面面積90公頃,本村距鎮政府35公里,村部落東西1公里,南北0.5公里,本村有1個自然屯,本村與圈河村20公里。本村村民組長以上干部4人,2005年村干部工資為0.768萬元,2005年全村實際人均收入3600元。


全村種植業以種植玉米、大豆、水稻為主,養殖業以牛、豬、羊為主,大多數農戶的收入主要依靠種植為主要來源,全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


景區村書記、村長為分設,村班子團結、年富力強,有較好的土地資源、其他資源也比較豐富,所處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大多數農民有勤勞致富精神,有較強的發展后勁,主要負責人的工作在全鄉村干部中處于上游,景區的工作在全鄉排序第4位。全村現有9名黨員,平均年齡45.1歲,其中45歲以下黨員5名。


景區農閑季節大多數農民主要從事采集,家務,農戶的生產、生活規律及其產業結構與相臨的村有所相同。集體收入主要依靠出租(林地、耕地、其他)。該村有自來水,村內道路為砂石路,本村通往主要公路的道路為水泥路。本村9%的農戶的房屋為磚瓦結構,現有危房20戶,該村無小學,無衛生所。


防川村是省的重點試點村,在地理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改革開放以來,利用中、俄、朝三國交界的特點,大膽開發旅游資源,取得不錯的成績。

特色景點:


土字碑

土字牌位于琿春敬信鎮防川村中俄邊界的南端,是1886年中俄重勘琿春東部邊界時重立的。

1886年,清朝督辦邊務大臣、督察院左副都御使、著名金石學家吳大澄向俄國勘界官員據理力爭,使俄國擅自立于洋館坪處的界碑南移到這里,從而爭回了被俄國非法占據的黑頂子(今敬信鎮)地方。

“土”字牌高1.44米,寬0.5米,厚0.22米,為花崗巖質。我側下中豎向刻有“土字牌”三個大字,左側豎刻有“光緒十二年四月立”八個小字,俄側刻有“T”字,是同一時期所立的中俄邊界的第五塊界碑。


靈寶寺

靈寶寺位于琿春市區海拔120米的北山旅游文化城核心區域,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總投資為6000萬元。景區內共建有山門、鐘鼓樓、送子觀音、地藏菩薩、財神殿、滴水觀音、天王殿、彌勒佛、大雄寶殿、千手觀音、天壇臥佛、靈寶塔、長城、萬佛洞、水靈洞等十六處佛教景觀,每處景觀都風格新穎,各具特色。


龍虎石刻

龍虎石刻位于龍源公園內。龍虎石刻的“龍虎”二字,為吳大澄在一八八六年與俄國重勘中俄琿春東部邊界之后題寫的。

石刻高1.40米,長1.38米,寬約1米,重約六噸,為花崗巖質。石刻正面平整,用雙鉤法鐫刻著“龍虎”兩個篆字,左下端刻楷書“吳大澄書”四字。“龍虎”二字渾厚有力、氣勢磅礴。


水流峰

水流峰是琿春敬信鎮境內的第一高峰,海拔462米,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觀測輻射可達460平方公里,能觀測日本海和三國五座城市。1963年羅瑞卿大將來此視察時指示在這里設立哨所,哨所設立后,來訪者絡繹不絕。


綠洲沙漠

綠洲沙漠位于張鼓峰南坡(張鼓峰因1938年8月在這里爆發了激烈的日蘇戰爭而聞名于世)。在一片蔥蘢的草木之中,有一塊面積達119萬平方米的沙丘。沙丘平均海拔30多米,堪稱為“綠洲中的沙漠”,人們來到這里,不能不感嘆大自然的造化神奇。在這里進行沙浴,對皮膚病、兒童厭食及多動癥有神奇療效。

在沙丘的下面,是一泓湖水,被人們譽為“塞外仙人湖”。水深17米,湖水清澈,游魚很多,有一狹長半島伸入湖中。人們可以在沙丘上進行沙浴,可以在湖中游泳,可以在半島上垂釣,水光山色,令人留連忘返。


背景介紹:


中國最憋屈的一個省,明明靠著海,出海口卻被他國霸占了無法出海


中國有一個省非常的憋屈,說他是內陸省吧,他就在海邊,說他是沿海省吧,靠著海還出不去,只能望洋興嘆,這個省就是吉林,今天東北如此的萎靡不振,也和吉林失去出海口有關,畢竟這么多東西沒法通過大海運出去,少了很多機會。


其實古代黑龍江和吉林地區是靠海的,只是因為清政府腐敗無能,又遇到了俄羅斯大狗熊這么個鄰居,被嚇破膽的清政府把東北大片土地劃給了俄羅斯。從中國的吉林省琿春市防川眺望日本海,僅僅只有15公里的距離,東部六道泡子(湖)以東的五家山離日本海最近的地方只有3公里,本來這片領土和出海權屬于中國,只可惜都被別人占了。


1858年俄羅斯通過璦琿條約,霸占了中國東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個條約的簽訂不僅失去了領土, 還失去了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俄國又霸占了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使吉林失去了對日本海的出海口。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沙俄割讓中國領土


不過雖然這兩次割地失去了大片領土,但是吉林還保留著圖們江出海口,經過圖們江吉林還是可以發展外貿的,但是這個官員實在是不盡責,根本不把勘界當回事,根據北京條約,兩國要在邊境立20塊碑,其中圖們江附近立兩塊碑,一塊是入海口的烏字碑,一塊是距海20公里地方的土字碑,這兩塊碑扼守著圖們江通海的位置。


但是當時負責勘界清朝官員成琦害怕辛苦、著急交差,連去都沒去勘察,直接把立碑的任務交給了俄方,另外一位負責叫吉勒圖刊的大臣,在立土字碑的時候犯了大煙癮,所以立這塊土字碑的時候人也沒到場,就這么著白白的又把圖們江的出海口讓了出去。也不愿別人欺負我們,有這樣的官員在,誰不欺負。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圖們江出海口


還好大清還有明白人,當時有位叫吳大澄的大臣發現碑立的不對,上書要求和俄國從新談,這一談就是25年,到了1884年,在吳大澄的努力下總算把圖們江的出海權要了回來,憑借這條黃金水道,每年出海的船只多大1300多艘,當時的琿春城一度發展成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那為什么后來又不行了呢。

吉林防川:孤懸國外35年,借道蘇聯被拒,成了“中國之殤”


吳大澄像


抗日時期,當時這里是日軍和蘇聯共同管理,后來蘇聯和日本在張鼓峰一帶打了一仗,結果小日本戰敗了,蘇聯占領了整個張鼓峰,并且把邊境線推進到了圖們江邊,從此這個地方就被蘇聯占領了,中國又一次失去了圖們江的出海口。


就這么著,連最后的出海口也沒有了,吉林徹底成了一個內陸省,雖然他離海如此之近。如果吉林還有出海口的話,依靠對外貿易,吉林遠不是今天這個樣子,大東北也會更好。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