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航天員有哪幾位進入太空名單?中國有兩名女航天員。
一:中國女航天員劉洋,女,1978年出生,漢族,籍貫河南林州,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入黨。她是空軍第七批女飛行員,中尉軍銜,能飛四種機型。女航天員候選人已婚,之前沒有孩子。1997年進入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學習,2001年畢業分配到廣州空軍某師。2012年6月中旬被確定為神舟九號女航天員,這將是中國首位進入宇宙的女航天員。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王先民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我國女航天員的選拔條件并不要求必須生育過。
二: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官方公布之前,與劉洋一起是兩位中國女航天員候選人之一,但沒有入選中國首位女航天員。王亞平,女,1980年生,山東人,空軍少尉軍銜,能飛四型飛機。這位女航天員候選人已婚并已生育,她的丈夫也是一名飛行員。中國第七批女飛行員,武漢空軍運輸機飛行員,多次在戰備演習、汶川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等重要任務中飛行,是女飛行員的杰出代表。2012年6月中旬,神舟九號飛船將搭載首位女航天員發射升空,王亞平是候選人之一。
4、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將成為中國首位“80后”女航天員。
中國女航天員劉洋個人資料簡歷簡介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6月5日上午10時從地球出發,帶著三名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進入太空,經過幾個小時的飛行采取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技術,在發射的當天晚上三名航天員就進入了天和核心艙。
經過片刻之間的休息,三名航天員很快便開啟“快遞之門”,進入天舟四號查看物資并進行整理,同時進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對剩余的物質進行整理歸類和轉運,畢竟在7月份“問天”實驗艙入軌對接前,天和核心艙的前向對接口必須要空出來。
三名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都是中國第二批航天員中的成員,因此平均年齡相對較低。指令長陳冬在2016年曾執行過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太空飛行時間超過一個月,在那個時期來看這個一個月已經完全打破紀錄,只不過那個時候陳冬是作為02號航天員。
6年過去了,陳冬乘坐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進入中國自己的空間站,這一次他擔任指令長,任務更加艱巨了,按照他自己的說法,第一次的太空飛行他只需要出力就行,一切聽指揮,但是在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中擔任指令長就必須要既出力又費心了!
而神舟十四號的02號航天員是劉洋,要知道劉洋是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2012年她執行了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時隔十年劉洋再征太空,將會在空間站中駐守6個月,完成一系列的任務。
關于女航天員的謠言還是比較多的,流傳最廣讓大家信以為真的便是“女航天員的選拔必須已婚已育,同時在執行任務結束后返回地球禁生育”,這種說法是真的嗎?航天員時隔10年再入太空,已婚已育真的成了加分項嗎?我們知道劉洋已經是一位兩個孩子的媽媽。
首先來說航天員的選拔標準問題,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的設計師王憲民所說,中國航天員的的選拔尤其是在女航天員選拔的時候并沒有規定必須是已育的,同時也沒有禁止女航天員從太空返回地球后生育的問題。
我國目前共有三批34名航天員,其中女航天員有三位,我們已知的便是劉洋和王亞平,第三批次中的一位年女航天員還在訓練學習中,并不會馬上就參加飛行任務。
因此說神舟十四號任務要想有女航天員進入空間站,便只能在劉洋和王亞平之間產生,而王亞平剛執行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目前正在隔離身體恢復,那么就沒有任何的選擇性了,因此說劉洋成為神舟十四號任務的航天員跟“已婚已育”狀態沒有太大的關聯性。
但是我們要承認,外太空畢竟是沒有了地球大氣層的保護,首先是輻射要比地面上高一些,大家都知道航天員會把一些蔬菜的種子帶到空間站上,經過一個飛行周期后,這些種子再被帶回地球,目的也非常簡單就是希望可以得到果實更大、更甜的優質變異。
基因突變無可避免,在太空中比較多的輻射也將大大提高基因突變的幾率,而女航天員在太空中返回地球,經過系列?科學的恢復期,理論上來講并不會耽誤結婚生子。
神舟十四號三名航天員乘組實際上是作為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備份航天員,在2年以前幾乎就已經選定了。
“已婚已育”并不是硬性的選拔規定,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這是最好的狀態。因為成為航天員之后更多的時間要進行訓練,并且是系統連貫性的,如果受孕生子,勢必會耽誤正常的訓練過程。
例如我國的女航天員劉洋和王亞平在被選拔成為航天員的時候都是已婚未育的,劉洋2012年參加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王亞平參加2013年神舟十號飛行任務。而在王亞平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時候她已經是一位孩子的媽媽,被網友稱之為“天上摘星星的媽媽”。
而劉洋在神舟十四號任務之前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所謂的“已婚已育”要求或者說太空返回地球后禁止生育,這些都算是謠言了。
例如人類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宇航員便是捷列什科娃,她曾在1963年6月16日乘坐“東方六號”進入太空,而在1964年6月8日就剩下了一個可愛的寶寶,只能是事實勝于雄辯!對于女航天員,從某種意義來說“已婚已育”的狀態也是比較好的,主要是避免了成為“高齡產婦”的可能性。
神舟十四號是中國空間站建設階段的第一個載人飛船,三名航天員六個月的在軌飛行期間,會迎接兩個實驗艙的到來,最終完成空間站的T字形建設,一切都值得去期待!
中國女航天員劉洋出征前寫給孩子的信
剛剛過去的兒童節,在問天閣備戰神舟十四號任務的劉洋,給孩子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她說:“媽媽答應過你們要好好的完成任務,要在太空建一座大大的房子,裝進很多很多人的夢想;媽媽答應過你們要為你們拍攝很多美麗的照片回來和大家分享;媽媽答應過你們要把祝福和夢想寫進滿天繁星。媽媽答應你們的事一定會做到……”↓↓↓
錦書寄“云端”,字字蘸真情。
“我一看,叫我好哭,寫得太深情了。”6月6日下午,劉洋的父親、72歲的劉士林看到了網絡上廣泛傳播的那封信,一向感情內斂的他,瞬間落淚。
這封信,是劉洋出征前在問天閣寫給自己的一雙兒女“小蘋果”和“云兒”的一封信,也是孩子們收到的最特殊的兒童節禮物。
“你們既是媽媽的鎧甲,也是媽媽的軟肋”“媽媽答應過你們要好好地完成任務,要在太空建一座大大的房子,裝進很多很多人的夢想”“寶貝們,想媽媽時就抬頭看看天空吧,漫天的星辰閃爍那是媽媽在對你們說‘我愛你!’”……過去幾年,劉洋時常在“六一”兒童節那天給孩子們寫上一封家書,只不過,這次尤為不同。
在這封信里,劉洋諄諄教導孩子們:人生至善莫大于孝,一定要記得尊重孝敬老人;不要怕困難,不要怕挑戰,不要怕失敗;記得讀書、運動,記得守時、自律,養成良好的習慣。
劉士林、牛喜云老兩口在手機里翻看女兒寫給孩子們的信,思緒也被帶回到了過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劉洋教導孩子們,一如當年她的父母給她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劉洋1978年出生于河南鄭州的一個普通家庭,劉士林、牛喜云夫婦很重視女兒規矩意識的培養,劉洋很小的時候,從不無原則地由著她的性子,也不會把女兒努力的成果視作理所當然。
“我們從不嬌慣孩子,好習慣從小養成。”牛喜云說,他們對女兒從小就比較嚴格,教育她要保護好眼睛、按時吃早飯、必須寫完作業再出去玩等等。
“直到現在,姑娘還保持著這樣的習慣,就是吃東西時總要先給長輩們。”牛喜云說,從小他們就教育孩子要特別尊重長輩、懂得感恩。
劉士林至今難以忘記那一幕:劉洋上初二那年,得到了人生中第一筆獎學金,看到他球鞋破了卻一直不舍得換,女兒就用這筆獎學金悄悄給他買了雙回力球鞋。
言傳身教,家風傳承。“現在外孫子外孫女吃飯的時候,都是先等長輩坐下動筷之后才坐下吃。”牛喜云說,“女兒也常講,好家風就是父母帶出來的。”
書信傳情,寄語成長,全部是愛。作為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劉洋在結束第一次航天任務后曾說:“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在太空中離地球越遠,祖國、家、親人、親情這種概念就會越近。走得再遠,都走不出親人的牽掛;飛得再高,也離不開祖國的懷抱。”
“離地三尺不分男女。”時隔10年,再次出征太空,劉洋心懷感恩,“當我的一邊肩膀挑起事業的時候,另一邊肩膀上的擔子,是我身后的家庭幫我扛住了。”
“我們永遠是姑娘的堅強后盾,相信她一定會出色完成任務,相信她答應孩子們的事也一定能做到。”這幾天,劉士林、牛喜云老兩口總念叨女兒說的那句話:心懷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國的榮耀寫滿太空。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相承繼,家國兩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