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節氣的寓意和傳統特點和風俗,芒種節氣送花神的起源含義

日期:2022-06-09 08:43:02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您知道芒種一詞出自哪里嗎?有哪些習俗嗎?芒種該如何養生嗎?今天芒種,讓我們對芒種的相關知識,做個簡單的了解,活到老學到老。#人人能科普,處處有新知#


一、芒種的由來


芒種一詞,最早出《周禮》的“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漢鄭玄的解釋是,“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芒種的交節時間通常在每年公歷6月5至7日,太陽位置在黃經75度,《農歷書》云:“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芒種既是北方收麥的時節,也是南方種稻的時節,所以為了有一個好收成,要抓緊時間“芒”起來。


二、芒種之節氣


“芒種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指的是在芒種這一時節,去年產下的螳螂卵在此時已經生長出來蠢蠢欲動;樹上的鳥開始在枝頭鳴叫;與之相反的是,經常學習其他鳥鳴叫的反舌鳥,反倒在此時停止了鳴叫。


芒種的由來、節氣、風俗,愿您不慌不“忙”種下如意,萬事開心

三、芒種之風俗


1、煮梅


第一個不得不提的風俗,是“煮梅”這一典故,五六月份的南方正是梅子成熟的季節,這也是“梅雨”中“梅”的來源,降雨與梅子如約而至,為芒種節氣的平添一絲美意。


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


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子。


2、打泥巴仗


我的一位好友在貴州,她之前跟我說過,在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后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


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那個,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3、送花神


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四、芒種之養生


1、每天午休


我國有些地方有諺語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這形象地表現了人們在這個時節的懶散。


夏日晝長夜短,午休30分鐘至1小時,有助于身體解除疲勞,但要注意盡量不要趴在桌子上休息。


2、多補水


芒種時節氣溫明顯升高、雨量增加,人體進入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此時水分消耗較多,多種微量元素也隨汗水排出體外,只有多補水,才能保持代謝良好,彌補機體需求。


除了日常飲水,還可食用黃瓜、西瓜、生菜等。


3、早晚避免著涼


芒種時節,多降水天氣,冷暖變化將比較頻繁,要注意隨時增減衣物。夏季空調溫度調得太低,容易引起熱傷風。同時,陰雨潮濕,寒濕易傷機體,也易患風濕癥。


老祖宗創建芒種這個節氣,其初始本意就是表示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有時細細想來,真得佩服老祖宗的聰明與智慧。


他們在科學極不發達的春秋秦漢時期,硬是憑著仔細的觀察、分析和總結,準確地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并且沿用至今。


“芒”與“忙”同音,古人將此節氣命名“芒種”也是提醒人們要忙碌起來。


芒種始于希望,結于豐盈。


友友們您認同嗎?您還有哪些有關芒種的知識,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我們共同學習成長,感謝您的點贊支持和關注!

芒種習俗“送花神”?這個民俗怕不是曹雪芹“發明”的

6月6日是芒種,我們在網上能看到各式各樣對于芒種習俗傳統的介紹,衣食住行無一不全。其中有一個“送花神”的習俗,很值得考究一番。

在大部分介紹芒種節氣民俗時,往往說的是“古來民間就有芒種送花神的民俗”,這個“古來”的界限就挺模糊了,經過對網絡信息的整理,記者發現,大部分解釋芒種有送花神習俗的主要來源有兩個,最多被引用來的是《紅樓夢》。

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中,開篇便提及了芒種。說“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擺設各色禮物,祭餞花神。”同時曹公還非常詳細的寫了大觀園的諸位女兒們是如何餞花神的,“那些小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頭、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繡帶飄搖,花枝招展。”而這也似乎是對芒種送花神最為詳盡的描述了。

芒種習俗“送花神”?這個民俗怕不是曹雪芹“發明”的

另一個常被提及的用以說明芒種送花神的習俗古來有之的引用是梁朝崔靈恩編撰的《三禮義宗》一書,說這本書里有“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有種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芒種節舉行祭餞花神之會。”

雖然看起來頭頭是道,但是細細一想似乎有哪里不太對勁。《紅樓夢》這本小說大家都知道是“真事隱,假語存”,雖然被稱為是“封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但其中節令風俗也可能存在“移花接木”。依照天津古籍出版社編校的《紅樓夢》,關于這一段芒種送花神的描述,庚辰本的脂批中說“無論事之有無,看去有理。”而甲戌本脂評中則說“餞花辰不論典與不典,只取其韻致生趣耳。”

可以很明確看出脂批對于這一段的態度,就是這事倒不一定是文中所言的“尚古風俗”,但看著也很別致有趣,不必追其有無。《紅樓夢》版本眾多,甲戌本和庚辰本是主要通行的兩個版本,也是研究《紅樓夢》最重要的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中的脂批和脂評是比較可信的。

再來看另一個源頭《三禮義宗》。根據知網百科顯示,《三禮義宗》為訓詁書,訓詁一般指訓詁學,指的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漢語的學科,訓詁學在解釋古漢語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籍的語法和修辭,從語言的角度來研究古代文獻,簡單來說就是解釋古書的書。《三禮義宗》由梁朝崔靈恩編撰,崔靈恩其人為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故城)人,最初任職太常博士,后累遷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崔靈恩在當時為名師,集注有《毛詩》二十二卷等多部古籍。《三禮義宗》原有三十卷,現在已散佚,今僅有清代道光年的學者馬國翰編撰的《玉房山輯佚書》中還有《三禮義宗》的殘卷。

芒種習俗“送花神”?這個民俗怕不是曹雪芹“發明”的

《玉房山輯佚書》是一部規模浩大的輯佚書,主要收錄唐朝以前散佚的古籍殘卷,共收集散佚書卷594種,內容涵蓋面極廣,是研究古代思想、學術、科技等諸多領域極為重要的參考。記者在對《玉房山輯佚書》進行詳細查找后,找了到《三禮義宗》的殘卷內容,其位于《經編通禮類 第三佚 卷三十》,在《月令第六》一節中提及諸多節氣及對應的神靈,如句芒、祝融、后土、立夏、小暑之類,芒種位列仲夏之月,《三禮義宗》中這樣闡釋芒種:“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及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為之至。”看遍整個《月令第六》,也并未有言及芒種餞花神,可見所謂的《三禮義宗》記載芒種餞花神為訛傳。

芒種習俗“送花神”?這個民俗怕不是曹雪芹“發明”的

那么,餞花神、送花神這么一個習俗到底存不存在,是存在的。以“餞花神”在中華經典古籍庫中檢索,還是能找到一些含有“餞花神”的古籍詩選的,比如明代《沈德符集》的《卷之六 入夏》中有一句為“數行臨草圣,一勺餞花神”。同樣在《沈德符集》的《卷之七 茉莉曲四首》里還有一句“頓與執扇想,一杯含淚餞花神。”清代管廷芬著的《渟溪老屋遺稿》的《卷七》中也有一句“且烹新茗餞花神。”這些詩表明了在明清時,民間有了餞花神這么一種風俗。

但也能看出,這些餞花神都沒有明確指向是與芒種節氣相關的,唯有一首詩歌指明了芒種和餞花神之間的關聯,在201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清代閨閣詩集萃編》中收錄了清代詩人袁綬的《如此江山?餞花詞》一詩,詩中寫到“流光捻指逢芒種,藥欄吹盡紅雨。剪彩紉幡,裁綃帖輦,待餞花神歸去。”這一段詩就描寫了芒種時節裁剪彩布做旗子,把綢緞裁剪后粘到轎輦上,這個場面是不是感覺和《紅樓夢》里大觀園的姑娘們剪了彩色綢布,在樹枝上綁上長長的飄帶感覺有點相似,詩作者袁綬還真有可能是受到曹雪芹影響。

袁綬出生于1821年,而曹雪芹大約在1763年病逝,這二位差了好幾代人。可以合理的推測,或許受到《紅樓夢》小說的影響,芒種節就有了餞花神這么一說,具體而言就是使用彩色的綢布或系或掛,妝點四周,以表送別春花之意,傳到今日,雖然不應說“古來有之”,但是在酷夏將來之際,送別花神倒也不失為一種雅趣。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