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人種是匈奴人的后代嗎?
許多歷史愛好者都聽說過這么一個說法,說匈牙利人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匈奴人,他們是一回事。
他們說,我們的漢武帝把匈奴趕跑了,匈奴跑到歐洲,建立了匈牙利這個國家。
請問,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答案是:
騙你的!
“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說法,就算不是騙你,至少也是一個很大的誤會。
事實的真相是:匈牙利人,不是匈奴人。
他們是兩回事。
此“匈”非彼“匈”。
我們說匈牙利人不是匈奴人,理由至少有如下三個:
理由之一:人種不同。
匈牙利人是歐洲白種人,金發、碧眼、高鼻梁,是典型的白種人。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匈奴人,他們是黃種人,是蒙古人種的北亞型。(參考資料:中國人民大學馬利清《關于匈奴人種的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吉林大學趙欣、原海兵《匈奴、鮮卑的人種學研究綜述》)。
也就是說,匈牙利人和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根本上,連人種都是不一樣的。
理由之二:種族的發源地不同。
匈牙利84%的人口,是一個名叫“馬扎爾人”的民族。歐洲人類學者從出土的古馬扎爾人身上提取DNA分析,證明了馬扎爾人的祖先來自于烏拉爾山脈。
馬扎爾人的語言(匈牙利國語)屬于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參李震《對匈牙利人起源與遷移的見解》)。
烏拉爾山脈在哪里呢?俄羅斯的西側。
而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他們發源于阿爾泰山脈東南、大興安嶺以西、青藏高原以東北、華北平原以西北的地帶,和烏拉爾山脈,相距數千公里,二者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理由之三:匈牙利人并不自稱“匈奴人”。
匈牙利人自稱“Magyarok”,也就是“馬扎爾人”的意思,馬扎爾人占了匈牙利總人口的84%。
況且,匈牙利(Hungary)這個詞,起源于希臘語單詞Oungroi,也就是說,匈牙利的“匈”字的字源,來自于希臘語,而不是來自東方語言,和源自于東方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并沒有一丁點的關系。
所以我們說,匈牙利人不是匈奴人,也不是他們的后代,說“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是歷史愛好者群體里的一則訛傳。
大家要記住哦。
2
相信歷史愛好者不少人會有這個疑問:馮老濕以前說過,阿拉伯的女性有纏頭巾的習慣,是因為《古蘭經》規定女性必須遮蔽身體,但是,阿拉伯的男人也喜歡纏頭巾呀,這又如何解釋呢?
答案是:風沙。
是的,阿拉伯世界自古以來,就是沙漠比較集中的地帶,自古阿拉伯人經商、遷徙、訪友、探親等,經常要穿越沙漠。
沙漠什么多?
風沙多。
風沙吹來,吹得你滿眼都是沙粒,讓你睜不開眼。 所以,頭上要裹一根頭巾,平時不包臉,遇到風沙,就把頭巾解下來,把臉包住,防止沙子襲臉。
自古以來,阿拉伯世界的人,都在頭上裹頭巾, 后來裹習慣了,在生活中就養成了習慣,不穿越沙漠的時候,也在頭上裹頭巾。
反正除了防風沙之外,頭巾還有其他的功用,可以當毛巾用,可以當枕頭用,可以包扎傷口,可以做許多事情。
找不到地毯的時候,毛巾解下來,往地面一鋪,可以充當地毯,跪下向安拉禱告,還可以用來做簡單的臨時口袋,裝東西,扛東西。
一條頭巾,簡直就是多功能神器。
就這樣,頭巾最初起源于沙漠防止風沙,但后來,逐漸融入了阿拉伯人的生活,變成了阿拉伯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須品,包括男人,也是如此。
3
許多歷史愛好者都讀到過“印度支那”這個詞,例如“法屬印度支那”。
什么叫做“印度支那”呢?
所謂“印度支那”,其實就是指的中南半島,地理范圍包括今天的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馬來半島等。
“印度支那”,其實是Indochina的音譯,因為這個半島(中南半島)位于印度的東面、中國的西南面,夾在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的中間,所以叫Indochina,也就是“印度支那”。
因為“支那”二字有不雅之嫌,后來國民黨一些要員提出反對,并創造出一個“中南半島”的名詞,用來替代。
所謂“中南半島”,就是“中國以南的半島”的意思。
4
臺灣歌手伍佰,他其實不叫“伍佰”,伍佰只是他的藝名,他的真實姓名,是吳俊霖。
“伍佰”這個藝名是怎樣來的呢?
原來,吳俊霖從小學習成績好,他在“太保國中”念書的時候,有一次考試,五門都考了100分,因此,當時有同學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做“伍佰”。
那么,吳俊霖(伍佰)既然成績好,為什么后來當歌手了呢? 首先我們要拋棄偏見,不是說歌手就一定成績差,成績好的也不一定不能當歌手。
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有沒有音樂天分,和他讀書的成績好不好,其實并沒有聯系。
具體到吳俊霖這個案例里面,事情是這樣的: 吳俊霖(伍佰)雖然念中學時曾經一度成績好,但是陰差陽錯,吳俊霖參加大學聯考(臺灣的高考)的時候,沒有考好。
也就是說,伍佰沒有考上大學。 后來,伍佰就立志當歌手去了。
當歌手也未必不好, 你說是不是?
5
歷史愛好者都有這個疑問:從清朝留下來的老照片來看,清朝的妃子,大多數貌不驚人、姿色平平,漂亮的女子屬于少數。
為什么會這樣呢? 都當皇帝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難道就不能挑個漂亮的嗎?
今天我為大家回答這個疑問。
首先,大家要知道,清朝選皇后、皇妃等,依據滿清家法,漢人是不能要的,一般來說,只能要旗人,這樣一來,就把中國99%的女人,都排除在外了。
其次,哪怕是旗人,出身低微的,也不能要,也就是說,旗人百姓的女兒,也是不能要的,只能從旗人的貴族當中來選,這樣,又把旗人群體中99%的女孩子,給排除在外了。
要求旗人,要求貴族出身,這還不算,還要女孩子品德好,教養好,要知書達理,那么,這又把99%的學養平凡的女孩子,給排除在外了。
這樣幾輪篩下來,皇帝的選擇范圍,就很窄了。
限制條件太多了、太挑了、像這樣篩下去,還能有多少姿色,可以留下來?
其實,這還不算,皇帝自己選了之后,通常還要讓太后、或者汗阿瑪(太上皇)來拍板,而老人家選人呢,一般更注重內在,而不太注重外表。
在最后這個環節,姿色再一次被篩掉。
所以,大家從清宮老照片留下來的影像看,清廷的后妃、貴人,大多姿色平平,也就沒什么奇怪的了。
匈牙利人長相圖匈牙利人長得像中國人
匈牙利的主體民族是匈牙利人,起源于西伯利亞以及烏拉爾山脈地區,與蒙古人和突厥人有一定的關系
“匈牙利”(Hungry)和“匈奴”(Xiongnu)真的有關系嗎?相信很多國人或多或少都會把“匈牙利”同“匈奴”掛鉤,更有甚者可能還會直接認為匈奴人就是匈牙利人的祖先。
美國電影《阿提拉》劇照
但事實上,二者的關系并不明確,不能武斷地說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后代,它們的關系大概類似七大姑、八大姨,有點遠房的關系,但是否真的同出一脈尚無定論。這樣的說法流傳多年,當然不是空穴來風的,最主要的歷史根據應該還是在于匈人入侵歐洲的那段歷史。
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從匈奴人手里奪回了河西走廊以及河套地區
注意,我們這里說的是“匈人”(Huns),而這個匈人是否就是匈奴人,尚無定論。讓我們從歷史上尋找答案,大概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87年),漢朝在對戰匈奴的過程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將盤踞河西、河套地區(甘肅、寧夏一帶)多年的匈奴人趕回了漠北,并且還打服了南匈奴。
2001年美國電影《阿提拉》,講述匈人首領阿提拉建立匈人帝國的故事
但沒人想到,漢朝的勝利會成為一場歐洲人的浩劫。匈奴被打退之后,確實出現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遷徙,有學者認為,匈人或許就是匈奴人在流徙過程的經過民族融合后產生的民族。
公元4-5世紀,來自東方的匈人入侵了歐洲,并且一路西進到了意大利地區,最后與歐洲各民族融合
不管如何,這只被叫作“匈人”的民族自誕生起就橫沖直撞,南征北戰,從西伯利亞、高加索地區一直向西前進,在4世紀的時候進入歐洲,把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打得落花流水。433年,阿提拉率領匈人擊敗羅馬帝國揮師西進,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游牧帝國——匈人帝國。
匈人帝國版圖(有爭議)
匈人們強悍勇武,四處劫掠,所過之處赤地千里。因而直到今天,歐洲人都對黃種人心有余悸,而最早的“黃禍論”就來自這些匈人。其首領阿提拉(Attila)更是被叫作“上帝之辮”(歐洲人以為阿提拉是上帝派下來懲罰他們的人)。
歐洲畫家筆下的“阿提拉”
但游牧民族創業行,守業不行。453年阿提拉死后,匈人帝國土崩瓦解,匈人們又開始了四處流亡的生活,其中大部分匈人留在了東歐以及中東地區。據考證,大部分的匈人留在了多瑙河沿岸的一塊平原上,那里四處環山,物阜民豐,這就是后來的匈牙利。
部分人類學學者認為,大部分黑發的匈牙利人都帶有一定的東方血統
說到這里,我們言歸正傳,說一說匈牙利。
匈牙利這個國家在歐洲有個不好聽的名字——“歐洲的孤兒”,這倒不是罵它“眾叛親離”,而是在說它“舉目無親”。因為相對于血緣相近的歐洲各民族,匈牙利人不管是在文化風俗、語言還是民族習性上都和其他民族沒啥大關系。
紅色部分即為匈牙利,面積約9.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990萬
甚至和一巴掌拍下去一堆親戚的日耳曼人、拉丁人或者斯拉夫人(歐洲三大民族體系),也沒有啥親戚關系。攀不了親戚的匈牙利人,又被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團團包圍,就好比在幼兒園被冷落的小朋友。
匈牙利人被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團團包圍
而最值得玩味的是,匈牙利人是歐洲唯一一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的民族,不用懷疑,這就是東方民族的命名傳統。此外,匈牙利語也非常特殊,既不是日耳曼語系,也不是斯拉夫語系,而是和印歐語系八竿子打不著的烏拉爾語系(烏拉爾山位于亞歐交界處)。
綠色部分為匈牙利人的分布區域
這一切似乎都證明了匈牙利人和東方民族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在長期的民族融合以及歷史演變之中,從烏拉爾遠道而來的馬扎爾人、匈人以及東歐各民族不斷彼此攻伐、融合,大約在公元9世紀正式形成了匈牙利人。匈牙利人早期帶有馬扎爾人的游牧屬性,到處搶劫,惹得歐洲人很不待見,神圣羅馬帝國甚至直接管他們叫“蠻族”。
不過他們很快就蹦跶不起來了,955年馬扎爾人被德意志軍隊擊敗后逃回匈牙利。連連吃敗仗的局面(搶不到東西),讓他們開始尋求和歐洲各民族的和解,這些曾經來自東方的民族逐漸被同化了。公元1000年左右,馬扎爾首領阿爾帕德大公皈依了天主教,這一抱大腿立馬就不一樣了,曾經被看作“蠻族”的馬扎爾人迅速融入了基督教世界。
布達佩斯的一個大教堂
依靠著教皇的權威和神圣羅馬帝國的支持,“招安”后的阿爾帕德大公建立了“匈牙利王國”。馬扎爾人成了匈牙利人,馬扎爾部落成了匈牙利王國。但匈牙利地處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的中間,而且還遙望著中東,一直以來都被各大強國惦記著。
歐洲地區宗教分布示意圖
馬扎爾人和匈人以及其他盤踞匈牙利的游牧民族不一樣,人家早早就學會了中央集權,因此今天的匈牙利人與其說是“匈人”或“匈奴人”的后代,不如說是“馬扎爾人”的后代。
阿爾帕德,匈牙利王國的建立者
匈牙利人祖上可是游牧民族,強悍得很,又有了信仰加持,愈發肆無忌憚。歐洲各國其實也和中國歷史上的諸侯一樣,打仗講究個“師出有名”,匈牙利皈依天主教之后,就能打著“傳播上帝福音”的旗號擴大地盤。到12世紀,匈牙利已經是中歐強國,國土面積擴大了不少。
匈牙利民族服飾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漸漸成為了農耕民族,不再四處劫掠,繁衍生息,人口翻倍。
雖然地處東、西歐交界,但匈牙利早早“歸順”了西歐,在文化、宗教乃至語言上都以西歐為標準,因此也一直充當著西歐的盾牌,被譽為“天主教之盾”,幫著西歐各國抵御東方(穆斯林、蒙古人、俄羅斯人、羅馬尼亞人等)勢力的入侵。
匈牙利布達佩斯
但好景不長,匈牙利人打打土耳其人和羅馬尼亞人還行,但對付不了蒙古人。
公元13世紀,蒙古鐵騎席卷世界,匈牙利是打開中、西歐的門戶,因此蒙古人對匈牙利的入侵格外猛烈,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匈牙利67%的城鎮毀于一旦,蒙古人大肆屠城,52%的人口死于非命。
13世紀的蒙古帝國版圖(有爭議)
2百多萬人口,死了1百多萬。蒙古人的入侵給匈牙利人帶來了極其強烈的民族創傷和心理陰影,盡管如此,他們卻并未屈服,而是愈發堅強。
匈牙利人
但這個民族注定多災多難,蒙古人走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又來了,15世紀匈牙利又成了抵擋伊斯蘭文明入侵的盾牌。他們堅守城池,以攻為守,奧斯曼一點便宜都占不到,從1442-1526年,以一己之力擋住了當時世界最強大帝國之一的奧斯曼土耳其長達84年的進攻。
歐洲畫家筆下的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二世御駕親征,抵抗奧斯曼入侵
貝爾格萊德幾次易主,被圍城長達10年,愣是沒丟。
拉約什之墓
連國王拉約什二世都死在了戰場之上,不可謂不悲壯,土耳其人不得已中止進攻。1526年,奧斯曼再次發兵進攻匈牙利,孤立無援的匈牙利終于頂不住了,裂成了三塊,一塊被奧斯曼吞并,一塊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收走,還有一塊自立為東匈牙利王國(后來的匈牙利)。
哈布斯堡家族,乃歐洲最古老、最強大的封建世襲貴族家族之一,從13世紀到20世紀統治著德、奧、匈三國
您猜怎么著?匈牙利人打好幾個世紀的仗,結果卻落得個四分五裂、國之不國的下場。1699年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通過談判、戰爭、聯姻等手段統治了匈牙利全境,這讓血性十足、驍勇善戰的匈牙利人非常不爽,“我們打了幾百年,結果卻被奧地利人給統治了”。
16世紀的歐洲形勢圖
在奧地利的統治下,匈牙利人的民族意識大覺醒,他們第一次認識到“匈牙利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于是1848年匈牙利爆發了科蘇特領導下的大起義,結果卻被被奧地利和沙俄聯合鎮壓了,4萬多人死于非命。
科蘇特,匈牙利大起義的領導者
為了平息匈牙利人曠日持久的起義,1867年奧地利國王和匈牙利國王不顧民間意愿,宣布合并為一個“共主聯邦”,這就是奧匈帝國。得,這下子都成一個國家了,直接扼殺了起義。
奧匈帝國國旗,兩個王冠象征兩個國家
1914年一戰爆發,奧匈帝國作為德國的盟友參戰,結果被打得稀里嘩啦。
奧匈帝國版圖
1918年一戰結束,奧匈帝國土崩瓦解,匈牙利共和國成立。然而1920年,作為戰敗國的匈牙利簽下了《特里阿農條約》,丟了72%的領土和64%的人口,一夜回到解放前。
1920年之后,匈牙利割讓的土地
匈牙利硬是從一個大國淪為了一個小國,經濟崩潰、社會混亂,到處都是饑民,和德國的情況如出一轍,于是乎,匈牙利產生和德國一樣的極端民族主義。亂世出“奸雄”,海軍上將霍爾蒂趁機復辟了匈牙利王國,并自封攝政,頗有點董卓、曹操的意思。
霍爾蒂,匈牙利法西斯政權的建立者
利用匈牙利國內的極端情緒和憤怒,在德國的扶持之下,霍爾蒂在匈牙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權。沒錯了,二戰匈牙利又和德國玩一塊去了。匈牙利也把責任歸結于猶太人,助紂為虐一般地屠殺了10萬猶太人,反猶程度甚至比德國還兇。
霍爾蒂和希特勒
除此之外,匈牙利還一直負隅頑抗到了1945年,這在德國的仆從國中非常罕見。
1944年,德國軍隊進駐布達佩斯
1945年,納粹德國氣數已盡,蘇聯紅軍攻入羅馬尼亞之后,組成了蘇羅聯軍,開始解放匈牙利。在蘇聯的扶持下,匈牙利共產黨誕生。
1944年,一個匈牙利軍官和一個德國軍官
“蘇聯的衛星”
1945年,匈牙利解放;1946年-1949年,匈牙利倒向了社會主義陣營,1949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身不由己的小國兜兜轉轉,又成了蘇聯的小弟。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1949-1989)
當時匈牙利的領導人拉科西將自己稱為“斯大林最好的學生”,并宣稱“匈牙利將是蘇聯最好的朋友”。在這樣的情況下,匈牙利唯蘇聯馬首是瞻,在一切政策上都跟著蘇聯走,和當初忠于德國一樣,現在的匈牙利非常忠于蘇聯。
拉科西
蘇聯搞集體農莊,匈牙利也搞集體農莊;蘇聯和南斯拉夫交惡,匈牙利也和南斯拉夫交惡,亦步亦趨的下場是匈牙利越來越沒有自主權。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匈牙利陷入了思想混亂以及政局動蕩的情況之中,1956年爆發了十月事件,反對蘇聯干涉政局。
1956年,蘇軍直接進駐布達佩斯維穩
結果人家蘇聯也不和你多解釋啥,直接大兵壓境,軍事干預,3000多匈牙利人死亡,10月事件導致了匈牙利以及東歐各國對蘇聯的厭惡,離心力大大增強。
1958年,捷克爆發布拉格之春事件,蘇軍直接武力干涉捷克政局
匈牙利自古就和西歐接壤,這種情況更為激烈。此后的匈牙利政府學乖了,一邊應承蘇聯,一邊和西方(特別是西德與奧地利)暗度陳倉,開始大大放寬經濟、政治、文化管制,GDP水平在60-70年代突飛猛進,增長了240%。
60年代的匈牙利布達佩斯
當時西方媒體將匈牙利稱為“第二個南斯拉夫”(經濟好),而蘇聯人則說這是“土豆牛肉式的社會主義”(即生活條件好)。匈牙利是蘇東集團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由于毗鄰奧地利,經濟情況相對較好。60年代,莫斯科的商店都奇貨可居,而布達佩斯的商店卻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幾乎和西歐沒啥區別。
60年代的匈牙利餐廳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推行所謂的“自由化”改革,一夜之間,整個蘇東集團都陷入了思想混亂,風雨飄搖之間,匈牙利尤為如此。1988年,青民盟誕生,開始沖擊匈共的執政地位。
戈爾巴喬夫,蘇聯最后一任領導人
在青民盟的沖擊之下,匈牙利于1989年宣布“要求蘇軍撤軍”,并且改名為“匈牙利共和國”,實行議會制,完完全全地脫離了蘇聯控制。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匈牙利當即開始和歐共體以及北約商談合作。
1993年,匈牙利人迎接霍爾蒂的遺體
變臉,是真的快。
“歐盟的內鬼”
現如今的匈牙利,已經是中等發達國家了。
和其他經歷陣痛的蘇聯衛星國不同,在1992年匈牙利就已經擺脫了經濟危機,目前,匈牙利的GDP約1560億美元(約1萬億美元),人均GDP約1.6萬美元(約10.3萬人民幣),妥妥的發達國家。
匈牙利
蘇聯解體之后,匈牙利的政局由左右翼輪流執政,左翼宣傳全球化,而右翼宣傳民族傳統。2008年經歷經濟危機之后,匈牙利的左翼一蹶不振,青民盟上臺執政。為了加入歐盟,匈牙利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宣布“市場經濟完全自由化”,使得外資長驅直入,國家銀行80%的股份都被外資拿走,大量匈牙利農民和工人破產。
歐爾班,匈牙利現任總理,青民盟黨魁
這讓匈牙利人意識到“入歐”似乎并不劃算。
匈牙利軍隊
于是非常魔幻的事件出現了,出身右翼的青民盟居然以“反歐盟”作為自己的施政綱領,歐盟喜歡什么,它就反對什么;歐盟不喜歡什么,它就支持什么。
歐爾班和普京
然而,匈牙利既是法德領導下的歐盟成員,也是美國領導下的北約成員,堪稱“精神分裂”。
歐盟不給資源,匈牙利就“向東開放”,和塞爾維亞一起對接中國的“一帶一路”;北約不給軍事裝備,匈牙利就在克里米亞危機中大挺俄羅斯。匈牙利罕見地沒有跟著歐盟反華、反俄,甚至在歐洲議會中行使“一票否決權”阻止歐盟的“涉港”議題以及“制裁俄羅斯”議題的通過。
匈牙利的邊境墻
除此之外,歐爾班還把大量外資企業收歸國有,拒絕歐盟收納中東難民的要求,甚至還建了個墻。歐盟指責匈牙利“不人道”,結果匈牙利直接開放了一條通道,把難民引入了德國和奧地利,讓歐盟欲哭無淚。
此次歐洲杯,因為疫情影響,大部分球場只開放了1/4座位,而匈牙利卻做到了完全開放,那是因為匈牙利早早就接收了中國和俄羅斯的疫苗,目前接種率超過40%。匈牙利可謂是“左右逢源”的高手,既搭上了中俄的經濟快車,也沒丟了歐盟的市場。
匈牙利特種部隊
因此,歐盟將其視作“內鬼”,歐盟主席容克更是直接稱歐爾班為“獨裁者”,人家不在意,2013年之后啟動了中匈貿易合作以及貨幣互換協議。2015年加入“一帶一路協議”,和塞爾維亞一并成為了中國在東歐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
匈牙利很多大學甚至有漢語課
雖然是右翼領導人,歐爾班卻絲毫不介意和中俄合作,這是因為他早早看到了歐盟的本質。它之所以接納匈牙利,只不過是為了擴展東歐的廉價勞動力,維也納的工資水平是布達佩斯的3倍,柏林是8倍,巴黎是7倍,甚至華沙都比布達佩斯高,逼得1/3的匈牙利青年人外流。
巨大的貧富差距,曾一度撕裂了匈牙利的社會。
匈塞列車
因此,誕生了“歐爾班主義”——不管左右,只為國民。
現在,匈牙利是歐洲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也是對華、對俄最友好的歐盟國家之一,讓我們祝福這個命運多舛的歐洲國家吧,也祝愿中匈友誼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