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最公認的千古一帝排名,歷史朝代千古一帝排名第一為什么是始皇?

日期:2022-06-18 21:00:46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最公認的千古一帝排名

“千古一帝”是李贄對秦始皇的評價,后人用以代指歷史上文治武功皆有出色建樹的帝王。那么,中國歷史上都哪個皇帝可稱“千古一帝”呢?我們從中國五千年帝王中列出十位,大家認為這十位是否堪當“千古一帝”?以年代為序排位。

十大千古一帝:漢武隋煬、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第一位不是秦始皇

10、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滿清入關后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三次親征噶爾丹,并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發展經濟,開創康熙盛世。他是滿清定都北京后,唯一一位三次御駕親征皇帝,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十大千古一帝:漢武隋煬、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第一位不是秦始皇

9、永樂帝。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后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為燕王時,兩次率師北征,史稱“燕王掃北”,稱帝后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鞏固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武力威震世界,使大明“萬國來朝”,《明史》評:“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十大千古一帝:漢武隋煬、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第一位不是秦始皇

8、明高帝。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推翻蒙元,恢復漢族統治。他智勇雙全,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前所未有。明朝文學家李贄在《續藏書》中評價:“臣李贄曰:我太祖高皇帝,蓋千萬古之一帝也。”

十大千古一帝:漢武隋煬、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第一位不是秦始皇

7、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尊號“成吉思汗”,元太祖,元朝的奠基者,世界杰出軍事家。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為忽必烈建立多民族大一統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忽必烈追尊其為元太祖,謚號“圣武皇帝”。

十大千古一帝:漢武隋煬、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第一位不是秦始皇

6、宋太祖。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武功卓絕,勇力非凡,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實現中國大部分地區統一。在位期間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燕云十六州,完成中原統一。去世后謚號“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后人將他與唐太宗并稱為“唐宗宋祖”。

十大千古一帝:漢武隋煬、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第一位不是秦始皇

5、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為秦王時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為建立唐朝立下赫赫戰功。繼位后對內以文治天下,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被各民族尊為“天可汗”,去世后廟號太宗,初謚文皇帝,俗稱“唐文帝”,唐高宗加謚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謚文武大圣皇帝,再加謚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明朝王志堅在《讀史商語·卷三》中評價:“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十大千古一帝:漢武隋煬、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第一位不是秦始皇

4、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為晉王時,率軍南下滅南陳。在位期間修世界最長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度量衡依古式。親征吐谷渾、三次親征高句麗。文武雙全,好戰善詩。只因南征北伐、開疆拓土用力過猛,被冠以“暴君”之名,但他卻為唐朝征服四夷打下了基礎。

十大千古一帝:漢武隋煬、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第一位不是秦始皇

3、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文治武功,兩漢為最。在位期間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開創了漢武盛世,開辟了絲綢之路,建立稱雄世界的大漢帝國,去世后謚號孝武皇帝,與秦始皇并稱“秦皇漢武”。

十大千古一帝:漢武隋煬、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第一位不是秦始皇

2、秦始皇。嬴政,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事戰國戰亂,實現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故自稱“始皇帝”。在位期間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奠定了中國大統一的政治格局,明朝文學家李贄在《藏書·世紀列傳總目》中評價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但秦始皇一直被黑成“暴君”,黑了兩千年。

十大千古一帝:漢武隋煬、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第一位不是秦始皇

1、帝辛。子受,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祭名“帝辛”,周朝為其上謚為“紂”。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繼位后擴張領土,攻打東夷諸部,把中國疆域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則擴大到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周武王趁帝辛東征元氣大傷之機舉兵,一舉滅商。中華神州的統一,自帝辛開始,故郭沫若說:“統一神州肇此人。”其功并不次于秦始皇。可周朝建立后,為了維護周朝正統,對帝辛一味抹黑,一直黑了三千年。直到近代,毛才給出了客觀評價:“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現代史學專家也給帝辛正名,稱西伯昌是奸臣,微子、箕子、比干是內奸,周武王是造反,趁虛而入奪天下。帝辛是神州統一的締造者,專家稱其為“千古一帝”。

歷史朝代千古一帝排名第一為什么是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于是更號為“皇帝”,史稱“秦始皇”。同時,秦始皇還為自己的后人做好了規劃,他下詔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然而,秦始皇期望大秦江山千秋萬代的夢想卻并沒有實現,在他去世僅三年后,秦朝就被推翻了,從統一到滅亡前后還不足15年時間。image.png造成秦朝短命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認為是秦二世昏聵無能,有人認為是趙高專權擅勢。然而說一千道一萬,秦始皇在位期間推行的諸多不合理政策制度早已惹得民怨沸騰,所以秦始皇才應該是秦朝滅亡的主要責任人,而秦二世、趙高等人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那么問題來了,秦始皇打下了江山,又葬送了江山,為什么他會被后人譽為“千古一帝”?他有哪些貢獻呢?秦始皇的第一項貢獻是掃平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諸侯混戰的格局。在秦朝以前,人們觀念中只有秦人、楚人、趙人等區域觀念。秦蕩平六國后,大家才逐漸形成同是中國人的共識。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天下,而是任由戰國群雄繼續無止盡的征戰,那么中國或有可能變成像歐洲那樣列國林立。因此,歷史上統一全國的帝王有十余位,但誰統一天下的意義也無法跟秦始皇相提并論。僅憑這一項,秦始皇“千古一帝”的稱號就當之無愧。

秦始皇的第二項貢獻是實施了郡縣制。古代交通、信息不便,對國家邊遠地區的管理很困難,所以將邊陲之地分封給宗室、功臣,讓他們以諸侯國的形式代國君治理是比較理想的選擇。然而,無論宗室還是功臣,他們與國君的關系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疏遠,最后反會形成像春秋戰國那樣本末倒置的局面,國家也因此分崩離析。所以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后廢分封,改郡縣,將整個國家都置于中央朝廷的管控之下,這便是中國中央集權制度的起源。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些極具中國特色的行事風格,其源頭便是從秦朝時期開始的。

秦始皇的第三項貢獻是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幣制。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輪間距都不相同,由此造成了許多麻煩。秦始皇統一全國后,他下令將這些方面全部改為同樣的標準,實現全國文字、貨幣、度量衡、車道無障礙互通。除了標準統一外,每一項都在原有基礎上做出了改進。以書寫為例,秦朝的文字比秦國時期的文字簡化了許多,書寫效率因此大大提升。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幣制等舉措不僅極大便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在天下大同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作為一個統一整體的概念也逐漸深入人心。值得一提的是,統一標準的意義在歐洲要直到2000多年后的十八世紀初期才被人們所意識到,這也是歐洲沒能像中國那樣成為一個統一國家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三項對中國產生極深遠影響的貢獻外,秦始皇還給后世的帝王們留下了一個寶貴的教訓。秦以商鞅之法立國,嚴刑苛政執行了一百多年,效果有目共睹。然而秦統一天下后,帝國的疆域、人文、地理、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原來在秦地很有效的辦法,放到其他地方就玩不轉了。然而,秦始皇在這方面沒有做到與時俱進,而是將商鞅的那一套復制到全國。結果導致本已疲弱不堪的百姓在好不容易等到戰爭結束后,又要面臨無窮無盡的苛政盤剝。最終,忍無可忍的百姓們紛紛揭竿而起,一統天下僅十多年的秦王朝就這樣走到了歷史的終點。后來的那些王朝都吸取秦亡的教訓,在天下初定之時無一例外選擇了與民休息的政策。雖然不同朝代的國祚長短亦不相同,但再也沒哪個王朝像秦朝那樣僅存續15年就滅亡。這也算是秦始皇留給后世的寶貴遺產之一。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