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及事跡合集
2022年3月3日晚,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直播。十大獲獎人士來到了“感動中國”的頒獎現場,通過觀看和聆聽他們的事跡,讓觀眾的身心再次受到了洗禮。“感動中國”——感動了全體的中國人民;“感動中國”——是一首催人奮進的凱歌。“感動中國”的獲獎者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和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么是積極向上的力量,什么是榜樣的引領作用。感動中國,一次又一次的感動了身邊的“你、我、他”,讓我們為了建設更好的中國而奮發、讓我們為了將祖國變得更好而前行。
在今年感動中國的頒獎盛典上,十位人士的先進事跡令我們感動。他們中,既有已經將近百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也有我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中國核潛艇之父”彭士祿,還有生活在昆明的殘疾人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及獲得“百米飛人”之稱的蘇炳添等等。他們中有的人的事跡杰出而又卓越,有的人平凡而又樸實。聆聽他們的獲獎感言,我被深深地打動了。我不僅為他們有強烈的愛國之心所打動,也為他們真摯而又質樸的語言所感動。他們就像旗幟一樣,引領著我們前行,他們是時代的領航者、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人。
在今年感動中國的獲獎人物里,有近一半的人都是科技工作者,他們為了祖國的科技、國防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從今年選出的獲獎人物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科技工作者和科技興國的重視,這對于未來的青少年也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楊振寧,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科學家。他一直致力于物理學領域的研究,尤其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過里程碑式的貢獻。近年來,楊老盡管已經高齡,但他依舊非常關注我國科研、教育事業的發展,一直在為盡心盡力的培養科技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顧誦芬,是我國的飛機設計、制造專家。他畢業于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先后承擔過殲教1型、殲教6型噴氣式教練機、殲8飛機的氣動設計工作,被譽為我國的“殲8之父”。同時,顧老還創造性地解決了大超音速飛行的飛機的安全定向和抖振問題,為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彭士祿是一位出生于廣東省汕尾市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為我國的核工業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常年堅守在我國核動力發展的前沿,為我國成功制造出了核潛艇、讓我們也擁有了能立身于世界的核武器。在今年的獲獎者中,還有一個團隊獲得了殊榮,他們就是:中國航天團隊。眾所周知,我國航天事業近年來獲得快速發展,這中間離不開無數航天人的參與和奉獻。現在,在太空中,還有我們的三位航天員在“遨游”,他們在為我國探索太空作出不懈的貢獻。從東方紅一號到載人航天、再到嫦娥奔月、北斗導航、天問一號,中國航天人始終在探索宇宙的航天大海、漫漫星途中前行,他們一直在追夢、筑夢,并將夢想變成現實。在今年的航天獲獎人員中,有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他們是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飛行組的三名成員,他們是航天人員的杰出代表。
在今年的獲獎人員中,還有曾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士朱彥夫、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名將蘇炳添、在我國傳媒行業兢兢業業工作了近二十年并積極致力于宣傳我國脫貧攻堅進程的陳貝兒、一直投身于藏醫藥學、為藏族同胞提高醫療衛生水平不懈努力的吳天一院士,還有盡管雙耳失聰但依舊憑借著頑強的毅力考取到我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進行博士階段深造的江夢南和盡管身殘但志堅的張順東、李國秀夫婦。他們的心中,都有一顆同樣熱血、愛國的心,他們的事跡,不僅讓我們感動,還深深的觸動了我們的心靈。感動中國的人物,感動了你、我、他,讓我們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素材有哪些介紹
中華大地風云變幻。疫情跌宕、洪水翻涌,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燦若星河。《感動中國》把這一年的特別致敬獻給所有以生命赴使命、用摯愛護蒼生、舍小我顧大局的抗疫英雄。他們用生命詮釋著答案,他們溫暖著中國,感動著我們!
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
獲獎名片:誓言無聲
頒獎詞:時代到處是驚嘆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人物簡介: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劉盛蘭: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
獲獎名片:崇仁厚德
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人物簡介:劉盛蘭,男,91歲,山東省煙臺市蠶莊鎮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后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
陳俊貴: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筑路士兵墓園的老兵
獲獎名片:心比金堅
頒獎詞: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后陣地。灑一碗酒,那碗里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你種在山頂的松,巋然不動。
人物簡介:陳俊貴,男,漢族,55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喬爾瑪筑路解放軍指戰員烈士陵園管理員。1979年,陳俊貴隨所在部隊到新疆參加修筑天山深處杜庫公路的大會戰。1980年4月6日,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面臨斷炊的危險。
段愛平: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干部山西村官
獲獎名片:一秉至公
頒獎詞:山梁擋住了陽光,你用肩膀剛起鄉親的盼望。村莊在漸漸豐滿,你的身體卻慢慢柔弱。莊稼,總要把一切還給泥土。你貼工,貼錢,貼命,你還貼近百姓的心。
人物簡介:段愛平,女,57歲,山西長治市襄垣縣王橋鎮返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1998年,段愛平嫁進了返底村。為改善生活,她借錢做起了焦炭生意,兩年下來賺了幾十萬元。
沈克泉、沈昌健:35年前仆后繼、追逐科技夢想的油菜花父子
獲獎名片:夢想天開
頒獎詞: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蘊含著世代相傳的夢想。
人物簡介:沈克泉,男,享年74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1978年,養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發現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
格桑德吉:懸崖邊上的護夢人,西藏墨脫山區教師
獲獎名片:格桑花開
頒獎詞: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于山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群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人物簡介: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幫辛鄉小學的一名教師。2000年,格桑德吉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畢業之后她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
胡佩蘭:退休后20年堅持每天出診的仁醫
獲獎名片:秋蘭為佩
頒獎詞: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
人物簡介:胡佩蘭,女,98歲,解放軍3519職工醫院和鄭州市建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醫生。1944年,胡佩蘭畢業于河南大學醫學部,70歲時才從鄭州鐵路中心醫院的婦產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堅持坐診。胡佩蘭生活節儉,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但她經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藥費。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
姚厚芝:為子女籌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
獲獎名片:寸草春暉
頒獎詞:病,壓垮了身體,但不能摧毀母愛。草根母親嘔心瀝血,為孩子縫補夢想,而深厚的愛,更鋪就孩子精神的未來。請上天給你多一些時間,讓你把美好的愿望,織進這春天的圖景。
人物簡介:姚厚芝,女,38歲,重慶市巫溪縣塘坊鎮紅土村村民。1999年,姚厚芝嫁給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東煤礦打工。隨著兩個孩子的出生,姚厚芝專心在家帶孩子,丈夫在煤礦挖煤。2006年,一場病魔突襲,徹底摧垮了這個家。
方俊明:榮譽遲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為好市民
獲獎名片:克明俊德
頒獎詞:縱身一躍,卻被命運撞得頭破血流。在輪椅上度過青春,但你卻固執地相信善良,絲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們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人物簡介:方俊明,男,56歲,湖北省武漢市武昌人。1985年8月,28歲的方俊明為救一個假裝落水的頑童,躍入河中,造成頸椎骨折,高位截癱。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終于獲得了遲到28年的見義勇為榮譽稱號。
龔全珍: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革命老人
獲獎名片:松筠之節
頒獎詞:少年時尋見光,青年時遇見愛,暮年到來的時候,你的心依然遼闊。一生追隨革命、愛情和信仰,輾轉于戰場、田野、課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勛章。
人物簡介:龔全珍,女,90歲,現居江西蓮花縣琴亭鎮金城社區。1957年8月,開國將軍甘祖昌主動向組織上辭去新疆軍區后勤部長職務,回家鄉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務農,龔全珍相隨而歸。那一年,她3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