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之死的真相大白終于揭開了,山河月明劉伯溫之死是哪一集?

日期:2022-06-28 13:14:57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劉伯溫之死的真相大白終于揭開了


中國歷史上,似乎每個朝代在建國之初,都會有一個神機妙算之人。例如漢朝的張良,唐朝的徐茂公(李勣),明朝的劉伯溫。特別是劉伯溫,人稱諸葛亮再世,是朱元璋建立明朝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劉伯溫最后卻離奇死亡。《明史》記載:“洪武八年,劉基疾篤,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也就是說,正史認為,劉伯溫是病逝的。但是,有韓國人拿出600年前的家書,揭開劉伯溫的死因,有學者不僅感嘆:朱元璋真狠心。


本世紀初,有一位韓國陳姓學者,拿出家中祖傳600多年的神秘家書,揭開了劉伯溫的死因。根據書信中介紹,當年朱元璋派心腹大臣胡惟庸前去看望劉伯溫,胡惟庸是明朝最后一位宰相,也是淮西黨的另一位核心,他和劉伯溫一直不對付。臨行前,胡惟庸試探性地問朱元璋:“誠意伯(劉伯溫的封號)是功勛之人,但居功自傲,此次大病,恐怕不能長久。”朱元璋說了7個字:“疾病磨人,勿苦之!”胡惟庸立即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帶上太醫,在湯藥中給劉伯溫下毒。


朱元璋的7個字本意是:劉伯溫患病了,很受折磨,不要讓他再受苦了。實際的意思是:劉伯溫可以死了。所以,胡惟庸毒死劉伯溫,并非自作主張,而是朱元璋的授意。劉伯溫中毒病重后,派兒子劉鏈向朱元璋稟報自己的病情,朱元璋并未關心,只是淡淡地讓劉鏈好好照顧自己的父親,可以看出,朱元璋對于劉伯溫接下來的“病”情,是有心理預期的。


那為什么韓國學者會有這樣的書信呢,據這位陳姓學者說,他的祖先名叫陳寧,是胡惟庸最核心的心腹,胡惟庸當年是和陳寧一起毒死劉伯溫的。陳寧覺得總有一天要事發,所以想給自己留條后路。陳寧用重金賄賂朝鮮使臣,讓朝鮮使臣把自己庶出的小兒子攜帶去朝鮮,并且寫了幾封書信和黃金讓孩子留好,其中有一封信就是交代劉伯溫死因的,然后對外謊稱自己的兒子夭折。后來,胡惟庸案爆發,胡惟庸、陳寧等人都被滅了九族,陳寧留朝鮮的兒子生存下來,因此保留了這些家書。


如果這份家書是真的,那劉伯溫之死就會真相大白,朱元璋忌憚劉伯溫的能力,一直不敢重用劉伯溫。劉伯溫幾次告老還鄉,朱元璋都不批準,一心要劉伯溫在自己眼皮底下生存,便于監視。最后臣劉伯溫病重,再次告老還鄉,朱元璋暗示胡惟庸毒死劉伯溫。有學者感嘆:劉伯溫之于大明朝,居功至偉,朱元璋真狠心。


劉伯溫是他的字,本名叫做劉基,元末明初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作為大明的開國功臣,劉伯溫的結局卻是凄慘的。根據《明史劉基傳》記載:“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節首惟庸逆謀,并謂其毒基致死云。”從這里可以看出劉伯溫生病,胡惟庸來探望時將其毒殺。


為什么又說這是受到了朱元璋的指使呢,因為他忌憚劉伯溫的能力,不論是天文地理、還是行軍打仗,劉伯溫可謂是神機妙算。如果一個人的能力比皇帝還要出眾時,這時的皇帝不提防都不行。因此,為了掃清障礙,也由于太子朱標的去世,朱元璋不得不更加謹慎皇位的安全,所以才會指使胡惟庸對其進行毒殺。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劉伯溫快速的病死,在《劉伯溫傳》中記載了,劉伯溫患上了肺癌,這種疾病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是束手無策的,所以從發病到死亡都是非常快的,因此劉伯溫突然的死亡,也為后世學者專家研究歷史時,留下了十分神秘的一筆,其實不管在何種情況下,劉伯溫的死都是必然要發生的,所以才有了后世這么多的猜測。

image.png


山河月明劉伯溫之死是哪一集?

  1、《山河月明》第15集中,劉基只是喝了一口茶的功夫就死了,劇中設定他是被人害死的,但給他下毒的人好像是想一箭雙雕,嫁禍給胡惟庸,因為胡惟庸知道劉基死了后表現得很意外也很絕望。

  2、劉基一般指劉伯溫,歷史上劉伯溫抱病還鄉,最終在家鄉病逝,終年六十五歲。


山河月明第15集解讀:劉伯溫是被誰害死的?

第14集的間諜戰里,燕王朱棣用計謀在北平端了探馬軍司北面房的間諜網絡,并且由此牽扯出來了鳳陽的驚天大案。在第10集的解讀當中,筆者曾經推測胡惟庸提出用鹽換糧食的建議,是為了讓淮西權貴集團從明面上的搶占民田轉移到能搞一些隱性的不法貿易如操縱鹽和糧食的匯率來進行牟利。第13集錦衣衛已經抓到了一些倒賣鹽引干犯國法的官員,讓筆者以為用鹽換糧食的伏筆已經結束了,可是這一集的劇情大大地超出了筆者的推測,那些倒賣鹽引的官員可能還只是一些小嘍啰,真正的大魚在這一集才剛剛浮出水面,劇情不得不說確實很精彩,我們來一一分析。


前幾集朱亮祖不停地找胡惟庸是做了什么樣的桌下交易?


在第七集當中,胡惟庸以退為進,主動向朱元璋揭露淮西權貴侵占民田的案情,并和朱元璋唱了一出黑白臉,對淮西權貴小懲大誡。可是這一切,胡惟庸和朱亮祖是做了桌下交易的,承諾會對淮西集團做出補償,并且中間朱亮祖還曾找上門來逼迫胡惟庸兌現承諾。當時我們不知道承諾是什么,這一集看下來,承諾很可能還是用鹽換糧食的暗地操作來補償淮西集團。


淮西權貴集團是如何操作用鹽換糧食的?


根據劇情鐵鉉和朱棣的對話和太子和朱元璋的對話來看,淮西集團的這些騷操作是十分得隱秘。并且截止到目前,操作手法知道了一二,但是還沒有完全暴露,燕王還在偵查當中,不過還是列舉一下現有的知道的手法:


1. 首先是借開中政策的東風,官府侵吞中都鳳陽的軍屯,然后再以這些軍中屯糧冒充開中的糧米,走朝廷的漕運運到北境,換成鹽引,再回到內地換成鹽來牟利;


2. 可是淮西權貴的操作不是這么拙劣哈,既然侵吞了軍屯,那么倉庫肯定會被查出來,所以他們用鹽引做抵押,向富人貸糧,放回到軍屯當中。這也就是一開始燕王和鐵鉉核查,以及太子核查六部賬目,庫存與賬冊卻分毫不差。這一點可以看出,人家賬上明面兒上做的是干干凈凈滴水不漏的,不再像以前明火執仗地干了,都轉移到地下了;


3. 根據太子陳述,鹽引一引折糧20斗,換成糙鹽200斤。一斗糧食2錢,總價40錢;一斤鹽3錢,總價600錢。不計損耗的話,成本40錢可以換成600錢,就是15倍的暴利。然后把原來侵吞的軍糧還回去,再扣除向富商貸款的利息,這樣剩下的10幾倍的利潤就是官府自己的啦。


這胡惟庸的開中的建議,簡直是把鹽鐵專營的國家專政政策變成了淮西權貴的私營產業了,空手套白狼,用國家的糧食,走朝廷的漕運,換國家的鹽引,啥都不用投入,財源就源源不斷啦,筆者推測這就是朱亮祖和胡惟庸桌下交易的具體操作了。


這個案件還有哪些騷操作,牽扯到了哪些人?


可是這還沒完,年俸420石的正三品衛指揮使及中都戍衛陳愷可能還只是一只小老虎,真正的大老虎還沒有出來,走完上面的一套流程,要牽扯到屯衛所,藩臺,臬司,漕運衙門以及京師的兵部戶部以及大都督府,都牽扯到了掌握兵權的人,這已經算是捅破了天了。可是現在掌握確鑿證據的也就只是陳愷一人,其他人還沒有證據,案件還不能偵破。另外,年俸420石的三品官員抄家抄出來的財物都已經震驚了鐵鉉,那上面的人貪污的財物就更加不敢想象了,估計用幾臺印鈔機計算都會燒壞。


鐵鉉和太子為什么和朱棣吵架?


朱棣急于查出開中之案背后一連串的大老虎,可是現在沒有證據,只能用錦衣衛的手法,捕風捉影肆意捉拿官員,加以刑法拷問,讓官員互相攀咬,這也就是太子所說的,鳳陽府五州十三縣,七品以上者200人,朱棣便抓了60余人,可證據確鑿的不過10余人,剩下的50人都是說不清楚的,沒有人證物證,都是僅憑三五句供詞便拘拿了人家,所以引起太子的不滿。


鐵鉉和太子的想法是一致的,捉拿犯人,最重要的是講究證據,沒有證據就是胡亂搞。可是現在錦衣衛是不管有沒有證據都是隨意拘拿拷問,而鐵鉉又是如此一個注重法律程序的人,所以鐵鉉和朱棣也有了分歧。


而燕王自己還是覺得這個案子疑點特別多,還想要查下去,并且圣旨上已經說了錦衣衛拘拿官員可以便宜行事,想要治理苛政,懲罰貪官,矯枉便不可不過正,事情緊急就不得不從權。


所以燕王和太子以及鐵鉉吵架的真正原因是在如何查下去的路線之上已經產生了政治分歧,所有人都知道開中的案子已經捅破了天,眼下只不過是有沒有證據的問題,太子一方要嚴格遵守法制講究證據查下去,另一方卻要緊急處置寧枉勿縱。


朱元璋為什么要召回劉基劉伯溫?


如鐵鉉所說,現在朱棣辦事已經有了寧枉勿縱的味道,在鳳陽查案子捅破了天,查出了一系列的大老虎直至京師六部衙門和大都督府,給了朱元璋不小的震動。而御史臺和各省的按察使,應該是這些人來查案的,查貪腐是這些人的本分,可是這些人以及三法司辜恩溺職,什么都沒查到,御史中丞涂節和胡惟庸還是一路人。朱元璋肯定覺得,一邊兒是拿著俸祿不干人事兒查不出什么案子,一邊兒是太過于盡心盡力反倒是牽扯出了天大的案子站到了所有官員的對立面,朱元璋這是心疼燕王哈,怕燕王獨自一人承受不了這天大的擔子,又擔心燕王太操之過急,索性不如找回來劉基,至少劉基是個拿著俸祿盡心盡責的人,并且劉基的做事手法也是中規中矩遵守法制程序,可以折中一下燕王和御史臺,并且眼下沒有合適的人,只能召回劉伯溫了。


劉伯溫被誰殺了?


我看網友們在討論劉伯溫是被殺了的帖子,各種說法都有,甚至有的人說是朱元璋故意殺的,筆者很難認同。


1. 朱元璋沒有殺劉伯溫的動機。朱元璋雖然也想要查案子,但是需要人手,如上面一點所說,御史臺靠不住,燕王又太毛躁,查案子還是得靠沉穩老練的劉伯溫來查,這樣更加有理有據;


2. 根據胡惟庸和涂節得知劉伯溫死亡的反應來看,胡惟庸和涂節應該不是主謀;


3. 既然朱元璋和胡惟庸都不是,那會不會是胡惟庸底下的人干的呢?這一集里朱亮祖硬闖胡相府以及之前多次著急見胡惟庸的劇情來看,筆者推測很可能是朱亮祖干的,他這個人很毛躁,即便不是朱亮祖,肯定也是胡惟庸底下的某一個人瞞著胡惟庸干的,應該不會是朱元璋一方。


至于筆者猜的正不正確,筆者自己也不敢把話說太滿,畢竟這部劇的劇情確實有點兒太跳脫了,有些細節前后不是特別對應得上,比如第11集官府還在張武家征糧,這一集燕王說朝廷是豁免了中都鳳陽錢糧好多年,前后有點兒矛盾了。不過筆者是個寬容的人,不會苛責瓶子里的水滿不滿,而盡可能只去看瓶子里的那大半瓶水,不會只盯著那小半瓶兒空白。


朱元璋得知劉伯溫死后為什么要召回徐允恭李隆基和秦王晉王家人?


朱元璋得知劉伯溫不明不白得死了,非常震怒,心里已經明白這是淮西權貴集團對自己皇權的挑釁,已經準備要收拾他們了。可是畢竟淮西權貴集團很多都是公侯武將,所以他下令讓徐達和李文忠把各自的兒子徐允恭和李景隆送回京師,借口讓秦王和晉王把媳婦兒和孩子也送回京師,類似于春秋戰國時候“質子”的意思,畢竟徐達,李文忠,秦王和晉王現在手里都有兵權,讓他們把兒子送回來作抵押,一旦朱元璋和淮西權貴集團攤牌,這四個人必定要站在朱元璋這一邊兒。有網友據此推斷這點也是朱元璋害死劉伯溫的原因,筆者只能說這可是倒果為因的邏輯錯誤吧,不過如上一節所說,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我們且等下面劇情。


更多山河月明的解讀,敬請查看和關注筆者的其他文章,碼字不易,您的點贊評論或轉發都是筆者不斷前進的動力。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