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貢獻有那么大嗎?
讓全國人都可以端穩飯的袁隆平,卻被質疑:成就是過分夸大的。還表示他研究的雜交水稻,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怎么從來沒有在市場上見過?難道真和網上說的一樣,因為不好吃所以沒有普及嗎?袁老的貢獻究竟有多大,他的成就到底有沒有被美化?
如果你認為袁隆平不應該被惡意抹黑,就在評論區打上“尊敬”二字,讓更多人了解袁老的時代。
很多人可能覺得,終身和稻田相伴的袁老,是因為從小吃不飽飯。其實袁隆平不是農民出身,反而來自極好的書香世家。她的母親出生在揚州的大戶人家,曾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父親畢業于東南大學,擔任縣里的校長。而造就袁隆平的影響人物是她的母親,袁母的教育理念就是:人活著是有使命的,要愛土地和自然,可以造福更多的人民。長大后的袁隆平一直牢記于心,對農學領域十分精通,最重要的是他從未出國留學。
1960年是全球饑荒,作為農學知識分子的袁隆平,曾到湘西勘察。他發現這里氣溫高降雨少,很多莊稼都枯死了。當他走到路上時,發現許多村民都在尋找樹皮充饑,甚至還碰到了因為太餓亂吃東西,導致肚子被脹死的人。眼前的景象徹底刺激了袁老,從此就勵志 必須在農學上做出成功,不再讓饑荒給人類帶來苦難。
1960年袁老找到了變異水稻,并成功驗證雜交技術能提高水稻產量。
被全國人民敬仰的袁隆平,還被網友喊道:雜交水稻不好吃,為啥還要費心研究?市場上不也沒有普及嗎?其實雜交水稻很多數據沒有公開而已,并且每個城市都出現有。在我們常見的東北大米中,也可能含有雜交水稻。因為一般在賣大米的時候,只會有商品的名字,不會出現種子的簡介。如果想要了解真相的,可以到附近的種子經銷處看看,一般都會介紹到哪些是雜交而成的。
不僅如此,泰國著名的香米中也有雜交水稻,這些都已經是加工結束的成品,就算是放在你面前,也不一定能認得出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學校里的大米沒有外面的好吃,這都是因為廚師用的大米,正是袁老所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
說是市場上沒見過的,只是沒有公開信息,說不定你已經吃過了呢。我們前面也提到過,因為袁老的所見所聞,他投身在水稻的研究方向上。而最開始的初心,本身就是不再讓人們受饑餓的苦,至于口感如何已經不那么重要了。
我們不明白那個年代的辛苦,所以也就不被一些人理解。據了解水稻也會由其他專家繼續改良,雖然袁老已經離開了,但是他留下來的技術一直在。中國的人口眾多,如果只依靠普通水稻,根本顧及不到所有人的溫飽。而雜交水稻產量高,雖然口感不好,但也讓今天的中國人,不再為了食物而發愁。
袁隆平的貢獻到底有多大?他的成就有沒有被夸大?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還被稱為神農等等。農業領域的成就,讓他在國際上獲得了不小的榮譽,還獲得了我國的最高獎項“共和國勛章”。袁老在1964年的時候,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兩年的時間,就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了奇跡稻。幾乎每隔幾年都會有一番作為。
在80年代的時候,中國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在海外的推廣面積已經超過了300萬公頃。聯合國糧農組織,甚至將雜交水稻列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措施。不僅如此 在東南亞也迅速推廣,增產的效果十分明顯,解決了眾多饑荒問題。可以說雜交水稻的技術面向全球。
截止到目前為止,在亞洲非洲等40多個國家,都已經引用了該技術。袁老的成就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每年為世界解決了幾千萬人的吃飯問題。據說袁老在研究紅薯雜交時,因為經驗不足所以失敗了。但是他繼續重拾信心,盡管遭到旁觀者的打擊,依舊記得自己的初衷。他研發的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以及超級雜交水稻,更有關于農業領域的論文等等,都足以讓他名震天下。
袁老帶來的成就是漫長的,永遠不要從別人口中了解他,一個將一生都奉獻給世界的人,當然值得我們尊敬!你有什么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張眼看世界,羅叔聊風云,喜歡的朋友一定要點個關注。
袁隆平最大的貢獻是什么?
那么袁隆平院士具體做出了哪些對于人類具有巨大貢獻的成就呢?下面筆者就此梳理一下,為大家作一簡單介紹:
一、解決了我國14億人口多吃飯問題,并為化解世界糧食危機做出了巨大貢獻
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制成功,在中華大地廣泛種植后,1976-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產稻谷3500億公斤,相當于解決了35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
中國創造了以7%的耕地養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奇跡,而這很大部分的貢獻來自于雜交水稻。近年來,超級水稻在我國累計推廣4.14億畝,每年增產的稻谷可以多養活7000萬人口,袁隆平功不可沒。
湖南四達資產評估事務所通過210天、對11萬組數據的嚴格審查論證,最后舉行資產評估發布會,評定“袁隆平品牌”的無形資產價值為1008.9億元人民幣。袁隆平身價千億!
袁隆平所研究的學科關系到老百姓的最根本的切身利益,他徹底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超級大國來說,其意義是巨大而深遠的。
1976-2005年,全國累計種植面積達到了3.4億公頃,增產稻谷4.5億多噸,2006年袁隆平院士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17年袁隆平宣布了一項剔除水稻中金屬鎘的新成果。
正是這種雜交水稻技術,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解決了全世界60%人口多吃飯問題。
如今,雜交水稻技術已經推廣到全世界,造福全人類。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發成功后,世界各地的專家都來到我國學習相關培育技術,為緩解世界糧食危機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雜交雙季水稻現已突破畝產1500公斤大關,超級稻更是達到了926公斤/畝,標志著我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繼續領跑國際
在2016年的一次量產實驗中,經專家測得每畝量產832.1公斤,創下了雙季水稻量產的世界吉尼斯紀錄。
袁隆平科研團隊成功解決了雜交水稻從育種到種植、雜交、抗倒伏、抗病蟲害等一系列雜交水稻研發過程中的難題,為我國糧食持續穩定增長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1、在國內率先控制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
在選育常規稻過程中,袁隆平發現了一個優良植株,它結出的稻穗比一般的水稻要多很多。于是他開始研究并發現了“雜種優勢”,把水稻雜交從理想變為現實。在一次次的實驗中,他失敗了數千次,后來他又去了云南海南等地研究,終于研發出了秈型雜交水稻,這種水稻適用性強,抗病性強,產量增加20%以上,每年可以多養活7000萬人。
他在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2、解決了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中的3大難題
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雜交雙季水稻現已突破畝產1500公斤大關
3、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方法上由3系到2系再到1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邁向新臺階。
4、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1989年在兩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時,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來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種子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已經最終取得成功并推廣應用。
5、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征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并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三、海水稻的研發成功具有重大意義
海水稻的研發成功對于糧食儲備具有重大意義,海水稻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有著重大意義,水稻的種植不但能調節土壤鹽堿度,還能提高土壤活性。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能使得水稻口感更好,營養更加豐富,而且農藥的使用會大大降低。
海水稻不是種在海水里的水稻,而是一種能在鹽堿地和海水的灌溉下,能夠正常生長的水稻。目前全球各地都有許多鹽堿地,這些鹽堿地是不能種植農作物的。
而海水稻卻可以在這樣的土地上種植,而且還能達到一定的產量。這樣就能有效利用我國的耕地資源,擴大耕地面積。
四、雜交水稻和海水稻能夠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
2018年,袁隆平研發成功的海水稻,畝產突破546公斤。在這期間,世界各地的專家都到我國來學習相關培育技術,有效地擴大了中國影響力。
雜交水稻和海水稻的發明使得我國國際地位得到提升,我國可以用這一專利技術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推廣,幫助其他國家提高水稻產量、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這樣有利于推進我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并由此不斷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
袁隆平院士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水稻事業,在提高雜交水稻的產量后,他又研究出了讓人們能夠吃著放心的安全水稻。他并不在意自己所獲的榮耀,至今已經90多歲高齡的他,依舊穿梭在農田和實驗室。
可以說他的貢獻已經超越了雜交水稻,他為國家和民族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