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是什么意思?網絡用語潤是什么意思梗解釋

日期:2022-07-26 07:12:08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run是什么意思?網絡用語潤是什么意思梗解釋

潤是什么意思網絡用語?近日網友在網上常常能看見潤這個字,不少小伙伴想知道網絡上的潤是什么意思,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該梗的介紹,想了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一、梗介紹

潤是英文單詞run的讀音,潤了翻譯過來就是跑了。

所以網絡用語潤的意思就是趕緊跑的意思。


二、梗玩法

1、從某地潤到某地,是從不好的地方到好的地方,強調目的地。

2、工作上說的我先潤了,是提桶跑路,指離職。

3、很多網友常說的“太哈人了,我先潤了”和“大的要來了,我先潤了”,強調的則是敏感和害怕。

這幾天,社交媒體上頻頻出現“潤了”這個詞,網民的用法千奇百怪,乍看之下不知所云:

“我已經在和家人們考慮潤了。”“當潤則潤,潤了后悔一時不潤后悔一輩子。”“我還挺怕萬一我真潤了也會變成看不起這里的受害者的人。”“干完這個月真的潤了……”

甚至還出現關于“潤學”的網上社區,分享關于“潤”的種種。該社群稱,其存在是要解決“為什么潤,潤去哪里,怎么潤”三大問題。



究竟什么是“潤”?

從網民這些評論看來,可以推測“潤了”隱約與某種掙脫、抽離的舉動相關。綜合各路媒體平臺的解釋,原來“潤”的漢語拼音“rùn”與英文單詞“run”一樣,即跑的意思。在網民的用法中,多有跑路、開溜之意,多指移民海外。

此外,由于“潤”在漢語中含“使有光澤”(潤色)、“利益”(利潤)等意,“過得滋潤”在一些地方口語中也有“過得舒適”之意,因此“潤了”就有“跑去更好的地方”這一深層含義。



網絡流行語“潤”多指跑路、開溜的意思。(互聯網)

關于“潤”的梗在中國問答社區知乎上被廣泛討論與關注,“網絡用語‘潤’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引申用法?”這則話題至今已被閱覽近500萬次。

一些知乎用戶給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另類解釋。有用戶說,中國連鎖超市巨頭華潤萬家就是“指中國人華人移民到外國各個國家”。還有人引杜甫名句“潤物細無聲”,認為這是指“真正能潤的人都偷偷潤,不出聲”。也有網民指港星周潤發名字的寓意是“周圍的人都潤出去發財了”。

還有網民歸納,目前中國青年的三個選擇就是“卷(內卷)、躺(躺平)、潤”。


事實上,“潤”的討論去年就有不少,這幾天又火起來,多半與中國抗疫過程中,關于移民的討論升溫有關。

潤”是最近火起來的一個詞,就是run的諧音。在互聯網社區中,這個詞出現的語境,大多與移民相關。比如說遇到社會不公了,“潤”去國外,為追求更好的物質條件,“潤”去國外,云云。

這種聲音的音量,在十幾年間是從大到小,又從小到大往復循環的。在21世紀的頭一個十年,乃至第二個十年的前半段,中美關系相對平穩,經濟交流和民間往來較為寬松。在這個時間段,移民、出國留學一度成為了潮流。套用一下就是,很多人和資本都在這段時間,“潤”到了海外。有的回來了,但也有很多就留在外面了。

奧巴馬時代,美國看上去欣欣向榮。雖然經歷了次級貸危機,但暫且靠著各種金融工具將危機掩蓋、轉嫁或者說延后了。至少從表面上看,美利堅能夠接著奏樂接著舞,民主燈塔的光芒仍然吸引著各國民眾。

賈明冬:潤?潤到美國有用嗎?

2008年7月10日,還是參議員的奧巴馬在巴特舉行的野餐會上稱蒙大拿州是“美國最漂亮的州之一”。來源:《紐約時報》

筆者就是在這段時間出國留學的,確切的時間點是2013年。那年,我還很年輕,剛剛從初中畢業,在國內讀了一年語言學校,就匆匆踏上了赴美的旅途。多年以后回看,人生中的每個抉擇都對我的思想塑造,產生了翻天覆地般的沖擊。正是這7年的留美經歷,讓我從一個自由主義者,轉變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賈明冬:潤?潤到美國有用嗎?

山城辣妹子火鍋。來源:谷歌

作為一個學生,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園中度過的,但有一些特殊的經歷,頗具反思價值。其中之一是在高三寒假時期打黑工。家里人托了朋友的關系,找到了一家火鍋店,讓我去勤工儉學體驗生活。

這家店位于洛杉磯郊區附近的San Gabriel,是一片老華人區,大多數居民是21世紀前,移居到美國的所謂“老移民”。從他們的年齡、服裝、生活狀態上,能感到一種明顯的時空錯位——明明都快到2015年了,這些人卻仿佛停留在上世紀80、90年代。

我拜訪過舊金山、洛杉磯、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大城市中的老唐人街,這些區域的發展大多是停滯的。21世紀以后的新移民,往往是帶資移民,受過高等教育,一般不會住在老唐人街。他們更傾向于在中層以上或富人社區買房,更有錢的要么住在山里面,要么別墅靠海。

這還造成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華人文化圈的割裂。從語言上就能體現出來,大部分老一代華人移民是不講普通話的,只講粵語,他們的兒女往往只說英語和粵語,普通話完全聽不懂。而在文化認同上,他們更認同美國而非中國。至于新一代移民,很難說他們對美國有什么感情,其中的大多數不過是想在金融資本全球化擴張中,把自己賣個好價錢。當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潤”或不“潤”,每個人都在自己心里有桿秤。

說回我的個人經歷。從法律上講,留美高中生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學生簽基本不允許。然而從技術上講,想要繞開監管并非難事。但繞開監管同樣意味著,勞動者將失去法律的保護。

我工作的前兩周,只拿所謂的試用期工資,干的活和正式員工一樣,但拿的工資扣一半。但即便是拿全了,工資也并不高,僅僅比加州法定的最低工資水平高一點點,大約在10美元上下。我干了大約6周,每天工作6小時,做六休一,最后拿到了1500美元左右的現金。

這個錢嚴格意義上講,算非法所得,從沒上過稅。店家有陰陽賬本,陽的用來報稅,沒有我的記錄;陰的自己藏著用的那份,約莫會記一筆,某年某月某日付了我多少錢。交易是純粹的現金交易,那個年代支付寶、微信還沒有出現在唐人街,華人商家為了避稅,更喜歡收現金。店員甚至會明確的告訴你,用現金消費可以打折,只能說懂的都懂。當然了,這種避稅方式很有年代感,現在可能比較少了,大家更傾向于電子支付。

賈明冬:潤?潤到美國有用嗎?

位于洛杉磯的山城辣妹子火鍋周末有很多當地華人用餐。來源:山城辣妹子火鍋

就打工的難度來說,火鍋店絕對算不上高。后廚培訓個一兩天就能上崗,只要能切菜切肉,剁不掉自己的手指頭就行。店員中有一位拉丁裔的老太太,她只會說西班牙語,以及非常簡單的英語。不過她是一位老員工了,對后廚的工作非常熟悉。除他以外,所有的員工都是華人。

國內餐飲行業上崗需要健康證,但我在火鍋店上崗的時候,沒有經過類似的流程,黑工嘛畢竟。在食品安全方面,這家火鍋店的要求并不是很嚴。衛生情況一般,屬于是有人檢查就突擊一下,能達到法定最低標準。但也別指望做得多好,隔夜食材、客人吃剩的食材,只要不明顯就會接著用。

還有以次充好,市場上批發的一坨又一坨的羊肩肉,到菜單上就成了新西蘭羊腿。片成羊肉片,根本沒人能吃出來。

在制作流程方面,嚴格來說菜板應該葷素分開、生熟分開,但在有限的空間里,根本不可能。而且我還是頭一次學會了,為了省事,切菜怎么連著塑料袋一起切開,也別管那塑料袋包裝干凈不干凈了。

另外加州的氣候不錯,可愛的小動物比較多,后廚爬爬蟑螂、走走老鼠也是很常見的。

總之各種各樣的問題多了去了,感覺這店開了兩年顧客沒吃出毛病,算是個奇跡,可能這就是火鍋吧。但我是患上了一段時間的火鍋PTSD,以至于2、3年內,沒敢再在外面吃火鍋。

有人可能就會問了,怎么不舉報啊?我反而想問,如果你“潤”到美國,沒什么技能,也沒什么學歷,連語言都不通,只能靠在飯店里當服務員,或者在后廚刷盤子,拿著微薄的薪水勉強度日,你會舉報你的老板嗎?要知道,你的老板掌握著你的很多信息,你能舉報他,他也能舉報你。如果你的赴美途徑不太合法,被舉報是什么下場,無需多言吧。

賈明冬:潤?潤到美國有用嗎?

美國大部分國際學生持有F1簽證,學生可以在美國工作,但只能在特定條件下并遵守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 (USCIS) 發布的指導方針。來源:國際學生

這些老板都很明白,“潤”過來的打工人根本沒有勇氣魚死網破,他們會不斷的試探你能忍受的底線,竭盡全力的對你進行剝削。而你即便心不甘情不愿,在異國他鄉也沒得選,要么作為最廉價的勞動力勉強糊口,要么滾蛋。

所以說在美國華人圈,老鄉見老鄉,背后來兩槍,那可不是開玩笑的。這不一定是直接的互害,它更多的表現為,先來者對后來者在經濟上的剝削和壓迫,以及底層無產者的互相傾軋。什么團結友愛,什么血濃于水,可能有,但只有一點點,更多的是赤裸裸的利己主義。

屈從于市場的壓力,外加東亞圈塑造的爭當人上人的文化和心態,也許還有篤信“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成功”的天真爛漫成功學的原因,很多華人移民或自覺或不自覺地傾向于排除后來者的競爭。從結果上看,大多數華裔移民盲從于那個早已不存在的美國夢的幻象,被資本主義市場規訓并逐漸適應了剝削和壓迫,甚至以此為榮。

因此有別于黑人社區的反抗文化,追求個人安逸的華裔乃至亞裔,被美國社會稱為“模范公民”。言外之意,你們甘當螺絲釘,逆來順受,是完美的資本主義燃料。

從這個角度講,很可能美國華裔需要一批像馬丁路德·金和馬爾科姆·X那樣的社會革命家,才能從根源上認識到,種族上的不平等,是由美國經濟結構乃至整個社會體制導致的。當然這只是從有限的、片面的,經濟的角度上分析,社會文化方面也有很多原因,但篇幅有限就不展開了。

再講一講生活環境吧。我打工的那段時間,住在一個華人家庭旅館。說是家庭旅館,但實際上是個黑灰產。加州法律明確規定出了,每個人應享有的最低的居住面積。也就是說,限制了合租人數。而華人家庭旅館往往是多人合租一間,一般是2、3個人擠在一個房間里,明顯不合法。

我就是和一個東北老哥,兩個人擠在車庫里的,大小只夠放兩張床。那車庫可真是堪稱冬涼夏暖,各種小動物數不勝數。睡覺的時候都不敢脫衣服,一是怕凍死,加州到了冬天一下雨就會很冷,二是怕被老鼠咬。

賈明冬:潤?潤到美國有用嗎?

《健康與安全法》第17922節:每個住宅租賃單元必須至少有一個至少120平方英尺的房間;其他用于居住的房間必須至少為70平方英尺。來源:《健康與安全法》

這種住處唯一的優點就是便宜,一天大概15-20美元。當然了,一棟住宅蠻大的,加點錢可以搬到更好的房間去住。后來我住的車庫被查封了,就和另外兩人合租了一間10平左右的臥室,環境就好得多了。房客們大多數是通過各種手段移民到美國的華人,合法不合法的都有,現在想想恐怕不那么合規的居多。

其中有兩位房客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一位是大概60多歲左右的臺灣大媽。根據她自己的說法,她來自于臺灣的某個名門望族,沒聽家人的話留在臺灣發展,她選擇年輕的時候赴美闖蕩,還積累了一部分資產,當過房東。至于為何淪落至此,她沒有提,我也沒有問。

只記得她常說,看不慣社會上那些不自尊自愛的華人女孩,很多人為了買一款高檔的提包,甘愿賣身。當年我只有16歲,還不太懂這個世界的險惡,但大受震撼。

另外她還告訴我,住在這種家庭旅館里,一點也不安全。畢竟本質上是非法生意,隨時可能被查封。大晚上警察上門,將房客趕到大街上,這種事她見得太多了。

另外一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房客,就是前面提到的東北老哥。他老家是哪里我不太記得了,只記得他不會說英語,我幫他填過考駕照的表格。這些房客中的大多數,都不會講英語。其實如果一輩子只生活在華人區,不講英語也能過。

最讓我感到滑稽的一件事,是某一天我在跟高中同學通電話,聊起了美國大選的事情,聊到了特朗普。當時大選還沒有開始,只是前期的一些投票。

我說:“想不明白啊,怎么會有腦殘給特朗普投票呢?”恰巧東北老哥進來了,他說:“我就投了特朗普。”一時間氣氛很尷尬,我只能繼續跟同學聊天,試圖緩解尷尬。但后來聊著聊著,話題還是回到了特朗普身上,我隨口來了一句:“聽說特朗普上臺以后,要取消政治避難。”

當然,現在我們知道特朗普沒有取消政治避難,只是收得非常緊,審查過于嚴格。但當時就這一句無心之語,讓東北老哥繃不住了,開始四處給朋友打電話,詢問特朗普的難民政策。現在想起這一幕真是諷刺,生動形象地詮釋了“我反對我自己”。

其實仔細想想,某些少數族裔移民支持特朗普的動機并不復雜。他們自己上車了,就寄希望于他人能把臟活做了,把車門焊死。這種現象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昂撒移民歧視德裔移民,歐洲移民歧視愛爾蘭、意大利移民。本質上和族裔沒什么關系,都是在資本主義市場里卷,先來者會想方設法排除后來者的競爭,手段從來就沒干凈過。

賈明冬:潤?潤到美國有用嗎?

當選總統后,唐納德·J·特朗普在紐約向支持者發表講話。來源:《紐約時報》

到了20世紀,后來者更難和先來者競爭。因為先來者的祖輩們,早已靠著鐵器、火藥、傳染病,從原住民手中奪取了土地,并依靠奴隸制維持生產,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這種血腥的先發優勢,讓后來者如何競爭?這都還沒提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造成的畸形經濟結構。

總之,我算是比較走運的,在打工的這段時間,沒被警察趕到大街上,沒有受到任何監管機構的盤問。相較特朗普任期來說,奧巴馬任期時,管得沒那么嚴。不過這都是5、6年前的事情了。疫情當下,美國實體經濟萎靡,加州還是疫情的重災區,很難說這些底層華人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

誠然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不適應一種模式,就去選擇另外一種模式,也無可厚非。但人必須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有時是經濟上的代價,有時是道德或名譽上的。

就我的個人仍經驗而論,如果你是stem領域的人才,“潤”到美國也許能獲得不錯的物質條件,而相應的你也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最終收益可能還不如考公上岸。

如果你對國外沒什么了解,甚至連語言都不過關,受教育程度也不高,那么“潤”去美國并不會讓你的階級躍升,反而只會抹殺個人的發展機會。不過有人要是頭鐵,就是想試試,那只能說試試就試試唄。

后來,我從美國高中畢業,進入了一所伊利諾伊州的大學。這里的情況比加州更加糟糕,在一個寒冷的冬日,我起得很早,要去機場趕回國的飛機。我路過芝加哥的大街小巷,看到商店門沿下,到處都是熟睡的流浪漢。

我曾經以為美國是一個成功的國家,但留在那里幾年后,只看到了赤裸裸的階級分化。如今,美國依然是窮人的地獄,富人的天堂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