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記得 他們就不曾離去關于四川新聞文章感悟,只要我們不忘記 他就永遠不會離開

日期:2022-08-01 18:14:28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只要我們記得 他們就不曾離去關于四川新聞文章感悟

他們!我們從未忘記


  緬懷!

  用生命托舉生命的人民教師

  2021年6月1日下午,2名孩童在重慶市大渡口區中交茄子溪港長江段突然溺水,大渡口區育才小學35歲體育老師王紅旭“百米沖刺”跳入江中救援,還有其他熱心市民緊隨跳江,在他們身后,多名群眾手拉著手站在湍急的江水中,搭建起 “救命人梯”。

王紅旭老師生前照。重慶市大渡口區育才小學供圖王紅旭老師生前照。重慶市大渡口區育才小學供圖

  在眾人齊心努力下,2名孩童成功獲救,王紅旭卻被湍急的江水卷走,不幸遇難。

  


  清明期間,很多市民自發來到重慶龍居山陵園祭奠王紅旭烈士,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用生命托舉生命的人民教師。

  緬懷!王紅旭烈士。


  “稻”念!

  他的雕像前,遍是鮮花

  袁隆平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一生的夙愿,就是讓老百姓能吃飽飯,他也為此奮斗了一生。

袁隆平(資料圖)陸波岸 攝/新華社袁隆平(資料圖)陸波岸 攝/新華社

  袁老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創建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作出了貢獻。他不僅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4月2日,在西南大學校內,袁隆平院士的雕像前,堆放了滿滿當當的鮮花。這是袁隆平院士過世后的第一個清明前夕,不少西南大學學生,自發來到雕像前獻花悼念,寄托緬懷與追思。

  學生自發來到雕像前悼念。圖:西南大學

  學生自發來到雕像前悼念。圖:西南大學  學生自發來到雕像前悼念。圖:西南大學

  一日三餐,永遠懷念!


  一首小詩

  1999年5月27日,原重慶市高新區公安處(現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石橋鋪派出所民警蘆振龍依法傳喚嫌疑人魏某,但魏某伙同6名歹徒手持刀具暴力抗法,蘆振龍以一敵七倒在血泊,全身留下21處刀傷,多處靜脈血管、肌腱、神經等被砍斷,年輕的生命定格在25歲……

蘆振龍烈士生前照片。(受訪者供圖)蘆振龍烈士生前照片。(受訪者供圖)

蘆振龍烈士的靈車駛向殯儀館途中,眾多群眾靜穆地肅立在公路兩旁,目送靈車經過。(資料圖)圖:上游新聞蘆振龍的靈車駛向殯儀館途中,眾多群眾靜穆地肅立在公路兩旁,目送靈車經過。()圖:上游新聞

  又是一年清明時,蒼松翠柏慰忠魂。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二郎派出所社區民警曹兵,給曾經并肩作戰的親密戰友、23年前犧牲的“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蘆振龍烈士,寫了一首小詩。

 曹兵寫給蘆振龍的一首小詩。(受訪者供圖) 曹兵寫給蘆振龍的一首小詩。(受訪者供圖)


  “振龍請放心。”曹兵說,“我們懷念蘆振龍,我們不想再有一個戰友像他一樣離開。”


  新中國年紀最小的烈士

  宋振中(1941-1949)宋綺云、徐林俠夫婦的幼子。8個月大時即與母親同時入獄,因長期營養不良,長得頭大身小,被難友們昵稱為“小蘿卜頭”。

“小蘿卜頭”  圖:紅巖聯線“小蘿卜頭”  圖:紅巖聯線

  1949年9月6日深夜,與楊虎城及父、母等同時被害于重慶歌樂山松林坡“戴公祠”,年僅8歲,解放后被評為烈士,是新中國年紀最小的烈士。

  


  視頻:布·視覺/鄒樂

  清明期間, 不少市民來到重慶紅巖魂陳列館,寄托哀思,緬懷英烈。


  這5148個名字

  他們讓生命“重生”

  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沒有墓穴,沒有照片,甚至沒有骨灰,石碑上只有一個個整齊排列的名字,他們就是重慶市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

重慶市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 圖:上游新聞重慶市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 圖:上游新聞

  位于重慶市璧山區西郊福壽園內的重慶市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里,他們的紀念碑肅然挺立,碑文上5148個名字按年份整齊排列。

  這里的每一個名字,一撇一捺,一筆一劃,不僅僅是他們留給親人最后的紀念,也鐫刻著名字背后的靈魂對這人間最后的愛與奉獻。

  致敬!這5148個讓生命“重生”的名字!


  “你許我秋毫無犯

  我守你百世流芳”

  在重慶市綦江區石壕紅軍烈士墓,五位無名紅軍戰士長眠于此。今年60歲的趙福乾,在這里講述了一輩子的紅軍故事。

  


  他和父親已先后守護烈士墓30余年,如今即將退休的趙福乾把紅軍故事傳給四位20歲出頭的年輕人。

  這樣的故事,會被這些年輕人繼續講述,伴著趙福乾和他父親移栽入陵園的“千年草”,一直守護這些烈士們。

  


  無獨有偶,在重慶石橋鋪·屏鼎山墓園,有網友掃墓時發現一座墓碑刻滿了文字,一位重慶籍的老紅軍長眠于此。

  向他們,致敬!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

  家國清明,共寄哀思!

  今天,我們緬懷

  一切為國家、民族、社會和人民

  做出貢獻的人

  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

只要我們不忘記 他就永遠不會離開

在網上看到一段話,有人問一位大爺,為什么那您這么大歲數了,還要每年堅持掃墓呢?



大爺說:“人這一輩子如果沒有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而祭掃的意義,就是讓自己知道,該從哪里來,又該去往何處。”

很多時候,其實人們已經漸漸淡忘了一些傳統節日,可是,我們不能忘記有些人,他們曾經存在過。

1.他們都是英雄



看到一個視頻,在戍邊英雄陳祥榕烈士的墓前,有孩子們送上的很多的橘子。因為,那是他生前最喜歡的食物。

他的墓前,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很多的鮮花和花圈,并且大家都寫上了想要告訴他們的話:

“你們的名字曾無人知曉,你們的事跡卻與世長存。你們是我們的英雄,將永遠存在于我們心中。”

在那些花圈和留言字條上,人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悼念他的離開。



從戍邊保家衛國的戰士,到沖入火場保護人民群眾安全的消防官兵。再到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千千萬萬的人們。

他們也有家庭,也有他們愛著和愛著他們的人們存在著。可是,他們在我們需要他們的時候,站在了最前面。

其實,他們也可以退縮,可以選擇放棄,可以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去繼續他們的人生。

可是他們沒有這么做。他們把一腔熱血和對于工作的認真努力、無私付出,留在了他們的崗位上。

他們倒下了,可是他們的故事,卻永遠留在了世間。總會有人記著他們,并把他們的故事,講給更多的后人聽。

2.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我們



從‘中國核潛艇之父’彭士祿院士到‘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以及千千萬萬個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

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事業,他們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國家的振興,為了成就更多人,付出了一切。

看到一則袁隆平院士夫人去掃墓的視頻中,她的口罩上的一句話,讓很多人從心里,為之動容。

口罩上寫著“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那是袁隆平院士,一生最大的堅持。



袁隆平院士的一生,都在為中國創造奇跡。他曾經做過的夢有兩個,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就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如今,他的夢想正在慢慢地實現。他和千千萬萬的為國家,為人民付出一生的英雄們一起,成為了滿天繁星中閃耀的那一顆。

《報任安書》中,司馬遷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這些國家棟梁,不僅僅會存在于他們的親人的心中,更存在于每個得益于他們才過上幸福生活的我們的心中。

3.我記得,你曾經來過



想起曾經看到的一個視頻:一個男子在家里收拾屋子的時候,翻到了已經過世的母親生前做的番茄醬。

看到的那個瞬間,他坐在地上嚎啕大哭。那一刻,他不是一個成熟的丈夫和父親,只是一個失去母親的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忙著自己的工作,忙著應付生活。可是我們忘了,有些人后半生都用來等待了。

有位住在農村的爺爺和自己的孫女說:’如果我能活到80歲,那我還有十年,每年你回來一次,我們也就只能再見十次了。 ”



我們總覺得時間還有很長,可是,其實時間過得飛快,不管是對于身邊的親人,還是親近的長輩。我們陪伴的太少太少。

人們總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最大的悲哀,可是,即使知道,我們仍舊無能為力。

但,若有機會,多打幾個電話回去吧。趁他們還在,也像他們寵愛我們一樣,照顧他們一下。

不要等到離開再說后悔。若真有那天,希望你不要忘記,有那么一個人,他曾經很愛很愛你。

4.要永遠記得,來過的人們



回望過去,我們有保家衛國的戰斗英雄和烈士,因為有他們,所以才有了我們后來的穩定和和平;

享受當下,我們有無數的人民衛士和國之棟梁,因為有他們,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繁榮與進步;

展望未來,我們有無數個與你我相同的蕓蕓眾生,他們是我們的親人、愛人,是我們想要守護的對象。

人活著,總要做些什么,才會讓明天不會后悔。死亡有時候并不是生命的終點,被遺忘才是。

好好過好每個今天,記住每個昨天。有些人曾經來過,他們會以另一個形式,永遠陪伴愛他們的人。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