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覺得明朝歷史很詭異嗎?
明朝是歷史上一個知名度極高的朝代,許多歷史粉都喜歡,明朝的歷史輝煌又強大,但是可惜這個朝代只持續了276年就結束了,其中第一個皇帝朱元璋也是十分的出名,但是沒人覺得明朝歷史很詭異嗎?明朝的許多人物都強大到過分,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沒人覺得明朝歷史很詭異嗎
明朝的歷史是比較詭異的,它不僅是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的王朝,雖然歷史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但是堅守原則,從不靠和親來穩定局勢。這個朝代也十分強大,不過明朝的皇帝確實都比較詭異的,有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都沒事、還有皇帝出家做了和尚、還有皇帝沉迷手藝活不能自拔,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明朝的歷史也許被清朝惡意歪曲和丑化了,所以才比較詭異。
朱棣活剮3000宮女
傳說明朝還有一個皇帝十分變態,他就是朱棣,據說朱棣為了寵妃權氏活剮了三千個宮女,其實這件事并不僅僅是為了寵妃那么簡單,當時權氏去世,朱棣十分悲痛,后來意外得知權氏是被毒死的,于是開始調查這件事,這過程中牽連了許多人,由于在調查時刑罰太重,于是宮女中有許多人為求速死就編造說原本是要毒死朱棣的,這件事就被鬧得越來越大,最后這群人就被活剮了,于是傳出來就是有三千宮女因為權氏被活剮了。
朱元璋活剝5000宮女
傳說朱元璋也活剝了五千個宮女,據《皇明紀事錄》(《明興野記》)記載:洪武二十九年時,朱元璋疑心宮里有人同外界私通,于是就將宮里的五千多個宮女“剝皮貯草以示眾”,但是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劉伯溫預言會有八千女鬼亂天下,所以朱元璋決定先下手為強,不過這也是野史,不一定就是正式存在的。
明朝末年詭異事件
根據歷史典籍《小腆紀年附考》里記載:
明朝滅亡前的24小時內,發生了幾件特別詭異的事,讓人無法理解。
李自成兵圍北京城,首先想到的不是攻下紫禁城自己做皇帝,而是派人向崇禎投降;
更為詭異的是,崇禎帝竟然拒絕了李自成的投降;
崇禎帝本可以逃跑,但是他卻要面子,要大臣們先說出來,君臣一起坐在大殿上大眼瞪小眼,沒有一個人說出“逃跑”二字,真是眼睜睜地坐著等死;
崇禎不想逃就是認命了,可他組織錦衣衛和太監突圍,突圍就算了,他不從兵力薄弱處突圍,卻要從李自成正面突圍;
勤王部隊來到后,崇禎帝還要派太監為監軍,坐鎮指揮,導致無人愿聽其指揮。
都快要亡國了,崇禎帝的這一系列操作確實讓人看不透,我們來回顧一下,李自成兵臨北京城的24小時內崇禎帝的騷操作。
李自成兵進北京城
李自成向崇禎投降被拒絕
1644年,李自成路勢如破竹,在“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的載歌載舞中,兵臨北京城下,但他并沒有馬上攻城。
4月24日,李自成先派新投降的太監去找崇禎皇帝談判:希望崇禎皇帝允許他投降,條件就是讓崇禎帝封他為西北王,并給100萬兩白銀做為軍費,然后崇禎仍然當他的皇帝,他為大明朝去鎮壓那些起義的軍隊,但是自己不朝君,不聽從崇禎調遣,也不接受國家節制。
按說李自成兵臨城下,臨門一腳就可以君臨天下,做出這樣的選擇很讓人費解,其實從后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了,李自成的選擇是正確的,他的解沒有治國的本事,那是一件很費神的事情,與其這樣,還不如做一個天高皇帝遠,擁兵自重的藩王。
更讓人費解的是,崇禎皇帝竟然拒絕了李自成的投降。
他可以封李自成為西北王,但是不朝君,不聽從調度這種事情,是他所不能忍受的。
密云總兵唐通勤王
勤王部隊,崇禎還派人監視指揮
1644年2月李自成東征,攻汾洲,破蒲州,4月21就兵到居庸關,眼看大勢不妙,崇禎帝急忙發出求救信號,向在外駐守的唐通、吳三桂、左良玉、黃德公發出了勤王的要求。
由于路途遙遠,只有密云總兵唐通趕到了,本來他帶著滿腔熱情而來,想挽狂瀾以即倒,做一個青史留名的人。但崇禎帝卻派出太監監軍,去坐鎮唐通部隊監視他,唐通一腔熱情,被一盆水澆熄了,冒著生命危險來幫你,你竟然這么不相信人。
都這個時候了,崇禎帝還耍這些小手段,著實讓人寒心,唐通心里很是不爽,手下的將士也心有怨言,和李自成的軍隊相遇后,密云部隊一箭沒放,一句狠話都沒說,直接投降大順軍了。
一場本來名留青史的偉績,因為崇禎帝的不信任,變成了一場鬧劇。
崇禎坐著等死
有能力逃跑卻要等死
4月24日,李自成兵圍北京城,派人去向崇禎皇帝投降被拒絕,而此時的他坐在皇宮里也沒有什么其它辦法,其實崇禎帝本來是有時間逃跑的,大順軍多在正陽門,也可以說,給他逃跑留了路,可能李自成也不想強攻損兵折將。
端坐在龍椅上的崇禎帝,也想逃跑,但是他不能說呀,大明朝朱氏,那可是錚錚鐵骨,怎么可以說出“逃跑”這句話呢?會有辱祖先的,大臣們提出逃跑,自己假意不肯,然后被大臣們架著離開才是劇本正確的打開方式。
這個時候還要樹立大義凜然的形象,讓人很無語,好巧不巧的,大臣們不知道是認命了,還是有著其它的考慮,一眾大臣沒有一個人提出逃跑的事,而崇禎帝又不想開口說出這二個字,礙于面子,時間一秒一秒過去,崇禎帝只能坐在紫禁城等死。
其實朝中大臣,基本上都和李自成達成了協議,已經投降了大順軍,只有崇禎帝一個還在這里傻等著大臣們架著他逃跑。
4月25號,大臣們就打開紫禁城大門,迎接大順軍進城,崇禎帝自縊而亡。
組織太監和錦衣衛進行突圍
組織人突圍,卻正面強攻
坐鎮北京,就做好了同國家共存亡的打算,崇禎皇帝也不想死呀,能活著是多美好的事情,4月24日,崇禎帝把太監和錦衣衛編成一個戰斗團隊,正面向李自成的軍隊突圍,可想而知的是,被打了回來。
這滿滿的求生欲呀,說明他也不想死,可是有那么多種生存的方法,接受李自成的投降,從沒有軍隊的大門逃跑,他為什么不選擇呢?
話說回來,你突圍就突圍嘛,為什么要從正面突圍,而不從軍隊薄弱的地方突圍呢?
4月25號,兵部尚書張縉彥打開了正陽門,迎接大順軍進城,宣告了明朝正式結束。
崇禎帝先殺妃子,再殺女兒,然后自殺,但卻把兒子送出了皇宮。
崇禎自縊身亡
在大順軍兵圍北京城的24小時內,發生了很多的事情。我們不難發現,崇禎帝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也是一個非常好面子的人,即使馬上就要一無所有,身首異處了,面子不能丟。
崇禎帝的皇后曾經罵過他:十幾年來就是一塊木頭聽不進人勸。
崇禎帝有沖天之志,卻無治世之能,他并不是沒有機會,只是他親手關上了這扇門,他對大臣們并不信任,在風雨飄搖的明朝,他看誰都像是明朝的掘墓人,所以他誰都不信任,他啟用大臣,但是用過之后并不會恩寵,反而會仇視他們。
最終他選擇了和大明朝一起,退出歷史舞臺,此時的崇禎帝已經是一個33歲的男人了,心智應該是比較健全,有著成熟的思維方式。
他拒絕了李自成的投降,突圍都要從正面硬杠,有逃跑的機會卻選擇等死。
他至死,都在遵循著大明朝的祖訓:
泱泱大明,寸土不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才是大明朝該有的風骨。
是逃跑?還是等死?
如果你是崇禎帝,會做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