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為什么沒人敢打?梵蒂岡人口及國土面積
梵蒂岡在國際上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梵蒂岡是聯合國承認的195個獨立主權國家中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梵蒂岡的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人。梵蒂岡是一個宗教領袖制國家:梵蒂岡的國家元首是羅馬天主教的教皇。教皇在歐洲歷史上不僅牢牢統治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而且權力大到甚至可以廢黜世俗君主。15世紀后歐洲各國相繼出現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隨著歐洲政治經濟結構的變化使民族國家逐漸取代了封建采邑國家,而教皇對各國世俗政治生活的干預程度也在這一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小直至最終趨近于無。1870年意大利軍隊進入羅馬城后羅馬教廷從此失去世俗權力。教皇在失去世俗權力之后仍作為天主教領袖蟄居梵蒂岡。1929年2月11日時任意大利元首的墨索里尼為爭取天主教世界的支持而與教皇簽署了《拉特蘭條約》:正式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
像梵蒂岡這樣一個彈丸小國在國際上會有多大的存在感和影響力呢?德黑蘭會議期間丘吉爾就曾建議斯大林考慮一下教皇在戰后東歐問題中的影響力,而斯大林在沉思片刻后問道:“教皇有幾個師?”事實上梵蒂岡的全部武裝力量只有110人的瑞士近衛隊和130人的梵蒂岡憲兵。這兩支武裝力量加起來滿打滿算也才240人,而一個標準師的員額通常在一萬人以上。
其實斯大林當年要是問教皇有幾個連也許更為恰當,因為梵蒂岡全國總兵力大約就相當于兩個連隊。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派兩個村的人上也能把這個毫無戰略縱深可言的彈丸小國輕松拿下。可現實卻是但凡腦子正常的國家領導人都不會有攻打梵蒂岡的想法。別看美國滿世界發動戰爭,可美國絕不會打梵蒂岡的主意。俄羅斯可以介入敘利亞戰爭、烏克蘭戰爭,但俄羅斯同樣也不會打梵蒂岡的主意。
梵蒂岡的鄰國意大利比起美、俄這兩個軍事強國是弱了些,可人家作為西方七大工業強國之一要拿下梵蒂岡也是不費吹灰之力的,更何況梵蒂岡的全部領土可都處于意大利的包圍之中。如果意大利要想拿下梵蒂岡都不需要出動正規軍,而是直接派一支警察部隊去接管治安就行了。可美、俄、意乃至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大國卻從來都沒打過梵蒂岡的主意。
這是因為攻打梵蒂岡是一樁得不償失的賠本買賣。請問打下梵蒂岡這樣一塊彈丸之地能得到什么呢?攻打梵蒂岡所能得到的利益遠遠不足以抵銷所付出的代價。梵蒂岡的全部國土都處于意大利的包圍之中。這意味著誰要想攻打梵蒂岡就得先設法通過意大利的領土。梵蒂岡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類似于被中、俄兩國領土所包圍的蒙古。大家不妨設想一下有誰會去攻打蒙古呢?
如果誰要想打蒙古首先就會造成對中、俄兩國領土的侵犯。在這個世界上還沒哪個國家如此大膽。同樣入侵梵蒂岡首先就得和意大利干一仗。別看意大利在二戰中是一個戰五渣角色,但這并不代表意大利在本土遭受入侵時不會反抗。意大利畢竟也是西方七大工業強國之一,更何況意大利的背后還有整個北約組織的支持。因此攻打梵蒂岡需要冒著與意大利乃至整個北約組織開戰的風險。
那么如果是意大利自己想要攻打梵蒂岡呢?梵蒂岡的前身教皇國在歷史上與意大利本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是意大利在1929年通過與教皇簽署《拉特蘭條約》承認了梵蒂岡作為獨立主權國家的地位。1929年梵蒂岡成為獨立主權國家后仍與意大利維持著相當特殊的關系。梵蒂岡這個彈丸小國幾乎沒什么工農業可言。梵蒂岡的經濟來源主要有旅游業、不動產租賃、銀行盈利、教徒捐款等渠道。
盡管梵蒂岡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國家,但糧食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卻無法自行生產。長期以來梵蒂岡居民所需的生活用品皆由意大利供給。盡管梵蒂岡發行了自己的貨幣,但這種貨幣與意大利的里拉是通用的。由此可見梵蒂岡與意大利在地緣上、歷史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更何況意大利也不會喪心病狂到和教皇公然做對的地步啊。
梵蒂岡作為教皇直接統治的國家被視為天主教的圣城。天主教在全球有十多億信徒(占全球人口約六分之一)。盡管如今歐美發達國家早已實行政教分離制度,但天主教在歐美民間社會仍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誰會愿意冒著與全球六分之一的人為敵的風險去拿下一塊毫無戰略價值可言的彈丸之地呢?故而英、法、美、俄等一眾世界強國都會給梵蒂岡相應的尊重并與其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
截至2021年7月梵蒂岡已同183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外交關系。梵蒂岡與這些國家也有經濟上的密切往來:梵蒂岡有100多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在很多歐美國家也擁有股票和債券以及不動產約6億美元。梵蒂岡銀行與全世界200多家銀行都有業務上的往來。這樣一來梵蒂岡在宗教之外又通過金融工具把自己與歐美國家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因此歐美發達國家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梵蒂岡的保護者。
某種意義上梵蒂岡這個彈丸小國在國際上有著和美、中、俄等大國一樣重要的影響力。當然這么說也許有人會不認同——比如當年的斯大林就對梵蒂岡頗不以為然。事實上梵蒂岡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超過其規模體量百萬倍的影響力。像梵蒂岡這樣的彈丸小國在國際上通常不會有多大的存在感和影響力,然而梵蒂岡偏偏在一堆袖珍彈丸國家中就是一個例外。
梵蒂岡作為教皇直接統治國家的特殊性使其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非比尋常的影響力。當然宗教因素在國際政治中一般是隱性的。畢竟決定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核心要素在于各自的國家利益,而不是各自的宗教信仰意識形態這些虛的東西。當年斯大林從現實的國際政治角度出發自然會更重視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硬實力,而相對忽視了國家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影響力。
宗教因素當然不會對國際關系起決定性影響,但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實是一直存在的。梵蒂岡盡管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彈丸國家,但梵蒂岡在國際上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卻是任何國家都不能忽視的。同時梵蒂岡也很清楚自己的實力,所以也不會主動和別國鬧得你死我活。保留梵蒂岡不會對各國的利益造成什么實質性威脅,可拿下梵蒂岡反而要冒與北約和全球天主教徒為敵的風險。
既然拿下梵蒂岡也得不到多少好處,反而還需要承擔如此大的風險,那么大國自然對拿下梵蒂岡這種事缺乏興趣。梵蒂岡不僅得以在大國博弈中幸存下來,而且還能在國際上發揮特殊的影響力。梵蒂岡除了是天主教的圣城之外還是一個藝術之都: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殿、西斯廷教堂等都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風格的建筑作品。這些建筑中珍藏著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大師名家的作品。
梵蒂岡為什么不跟中國建交?
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但由于它是天主教教廷所在地,影響著全世界10億天主教徒,擁有著無法忽視的影響力。我國發展迅速,現在在全世界各個領域都有著強大的影響力。而這樣兩個影響力如此大的國家卻一直沒有建交,是什么原因導致兩國關系上的疏離?
梵蒂岡圣彼得廣場
歷史原因
明清時期,有不少天主教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中的有些人推動了中國在天文、歷法、教育等方面的進步,但也有一些傳教士在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2000年,當時的羅馬教皇和梵蒂岡教廷將那些十惡不赦的傳教士追封為圣人,這深深地傷害了我國人民的感情,也成了多年來橫亙在兩國之間無法逾越的大山。
宗教原因
梵蒂岡作為全世界天主教的中樞,掌管著所有地方主教的任免以及地方宗教事務,而我國政策規定,不許有境外勢力干預中國宗教事務,這也成了兩國無法調和的矛盾。
政治原因
梵蒂岡不過我國反對,一意孤行與臺灣當局建立外交關系,嚴重侵犯了我國主權,這也是兩國關系不合的一個重要原因。
建交可能性
現任教皇方濟各
梵蒂岡雖然影響著世界上六分之一人口的精神世界,但它說到底是個世俗的國家,其外交是以“有利可圖”為重要前提的。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信仰天主教的人數眾多,羅馬教廷想要從擴大自己在亞洲的影響力,就不得不正視自己與中國的關系。教皇多次向中國示好,在聯合國大會期間也尋求與中國的交流,這些跡象表明,梵蒂岡與我國建交的意愿還是十分強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