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春是石阡哪個民族的風俗?說春是石阡什么少數民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
“說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民俗活動,主要流傳于石阡縣花橋鎮坡背村,活動范圍輻射到全縣各地。石阡,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市,東毗江口、岑鞏,南接鎮遠、施秉,西連鳳崗、余慶,北交思南、印江,是一個深處貴州東北部腹地的山區縣。石阡境內地形復雜、地貌多樣,山地多、平地少,五陵山脈之南支斜貫全境。石阡多地下熱泉,素有“熱泉之鄉”的美譽。
說春,古名“鞭春”,其俗淵源甚古,時至今日,每歲“立春”時節前后,縣內約有一百多個“春官”,手端“春牛”,走村串寨,或入縣城,挨戶說春。說春之人,稱為“春官”。據考證:“春官”是我國二千多年前就有的官名,負責掌管邦國的禮節。據《周禮》記載:“以宗伯為春官,掌邦禮”。唐代也將禮部長官稱為“春官”,從此朝中以“春官”為禮部的代稱。歷唐宋至明清,“司天官”屬下有“春官正”“夏官正”等官名,明太祖設春、夏、秋、冬四官,謂之“四輔”。而有關“說春”之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載于宋朝。(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立春》說:“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開封是宋王朝的東京都,所謂“如方州儀”即效尤地方風俗,到皇家宮廷內去行鞭春之禮。這說明當時各地專州就已經盛行說春之俗了。據舊《明史安然傳》載:明宣德年間,石阡長官司正長官安然,負責管理“迎春”事宜。清朝是承襲明朝制度的。乾隆《府志》所載的“迎春”禮俗,明代早已盛行。據《石阡府(縣)志》載:明、清時代,每歲立春之時,石阡府僚人等要整裝集隊,扎“芒神、紙牛”,“迎春于東郊”,打馬游街,大排宴席,“行鞭春禮”,然后赴城南“勸農廳”,石阡知府要“勸農行耕”,并帶頭犁田等。民國時期封姓還到省政府辦理“執照”,按地域說春。“春官”在規定范圍內說春,“立春”氣節一過,說到哪寨哪家,就把“春牛”放置在哪家人供奉,第二年又去從哪家人說起。清末明初直至解放前夕,是“說春”發展的鼎盛時期,“說春”范圍不再有地域之分,每年立春前后,藝人遍布全縣各鄉鎮,活躍在仡佬、侗、苗、土家等各兄弟民族的村村寨寨中,時達數十日。
石阡縣內說春的“春官”,分為“說正春”和“說野春”兩種,全是農民。相傳,花橋鄉坡背村封姓是唐朝開國年間所封的“春官”,屬于“說正春”。據封氏稱其“說正春”的來歷是:相傳唐朝開國初年,大封功臣,封氏兄弟封福興、封福憲立下戰功,當朝天子問他們要封什么官,二人異口同聲說要當“子孫官”。古時候分封到外地的諸候王,各霸一方,都是子孫世襲。于是唐天子封他倆為“春官”。并且解釋說:“春官”就是掌管一個地方的禮節,每年向封地內百姓講一講農事季節,一年之計在于春,不違農時就行了。兄弟二人想:這樣的官子子孫孫都做得。于是“謝主隆恩”,封到黔地來了,沿襲至今。封氏講春的范圍是:鎮遠、施秉、天柱、八拱(三穗)、劍河五縣。坡背封家只講鎮遠、三穗二縣。那時候,“春官”不說春,也不叫“講春”而是“派春”。即將“春貼”印制出來后,交官府發下去,并收錢糧上來,統一交給封家,改朝換代后,有的官員不執行舊禮制,對封氏說:“你們封家既是春官,知禮知春,就應該去說給百姓知道,不能坐收錢糧。”封氏想:當初唐天子也是這樣封過的。于是說:“要去說春可以,但是你們這些當官的吃五谷,靠人民養活,也要帶頭犁田,勸農行耕。”關于古代“春官”的認定,大多為有此方面的天賦及興趣愛好的農人。其傳承方式以自然傳承和自發傳承為主,現主要代表性傳承人有:封復智、封家年、封復元、包正橋、封萬明、封香壽等。
作為侗族的民族傳統,“說春”保存了獨特民間音樂藝術、民間說唱藝術的原本文化圈子,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又在其他民族中傳播,表現出石阡侗族獨特的農耕意識。其殘留有較多侗語因子,對侗族民族語言及其變衍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說春”“春詞”的演唱采用侗以及土家、苗、仡佬等民族民間曲調來演唱,是研究各民族民間音樂及其交融的主要例證。
“唐朝差我送春人,特來貴府開財門。”連日來,在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花橋鎮坡背村、坪山鄉堯上村等地,身著傳統春服飾、手端春牛及春帖的“春官”走村串戶,唱誦吉祥春詞,開財門、報春信。
“說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綜合性民俗活動,“說春”之人,稱為“春官”。和往年一樣,牛年第一個節氣“立春”這天,“春官”們便從國榮鄉樓上古寨開啟了新一年的“說春”。
只見每走進一戶農家,“春官”們口里都唱著春詞。春詞內容豐富、靈活多變,有“二十四節氣”“漁樵耕讀”等描寫天地形成、萬物化育、人間萬象的春詞,也有《開財門》《頌主人》《說茶》等生活勞動的民俗圖景,內容涵蓋歷史、地理、人文等方方面面。
圖為“春官”。 周燕玲 攝
“春官”凡到說春之家,均要散發兩張春貼,告知農人四季節氣,勸農行耕,祝愿耕種合時,收成滿滿。
“‘春官’會挨家挨戶上門‘說春’,把春帖派送給農戶,叮囑農戶及時拋糧下種。”說春老藝人包正強介紹,“說春”通常從一年的“立春”開始持續到農歷正月前后,意在勸勉人們不違農時、開展農業生產。
2016年,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阡“說春”作為“農歷二十四節氣”習俗,入選非遺擴展名錄。近年來,石阡加大“說春”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力度,通過將非遺“說春”編入地方課程進校園,讓學生參與學習演唱,讓不少青少年重新認識了傳統文化的珍貴。
正在讀初中的“說春”傳承者封國銳也跟著長輩一起到村寨“說春”、送春貼。“封家作為‘春官’已經沿襲上千年的歷史了,我作為年輕一代一定要繼承下去。”封國銳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