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的意思是什么?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出自于哪里?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的意思是:誠信的人,天下的人都愿意結交。講誠信,是天下行為準則的關鍵。語句出自《管子·樞言》:“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翻譯:先王最重視誠信,有了誠信,天下各國就結好了。《管子·樞言》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一書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

《管子》在唯物主義的方向上樸素地解決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認為,有意識的人,是由精氣生成的。他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這是把物質擺在第一位。

《管子》沒有否定鬼神,但它認為鬼神也是由精氣生成的。說精氣“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把鬼神視為普通一物,否認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義的泛神論思想。

《管子》認為,認識的對象存在于認識的主體之外。又認為,在認識過程中,主體要舍棄主觀臆斷,以外物為認識根據,要反映外物的真實情況。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出自《管子·樞言》。結:關鍵。意思是恪守誠信,是天下行為準則的關鍵。
管子非常重視誠信,在《管子》一書中有大量篇幅從不同角度論述了誠信。《管子·乘馬》說:“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非誠農不得食于農,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強調士農工商都要講誠信,否則就無法立足于本行業。
春秋末期,老子首倡“信德”,孔子主張“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認為 “言不信者,行不果”。孟子進而提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左傳》則指出“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把誠信作為治理國家、維系民心的根本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