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交互和人機交互的行為有什么區別?
1、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加以融合,可以在實現人人交互信任紐帶和高轉化率的同時,保有人機交互的高并發率特點。上述融合依賴于小冰框架或其他類似的完整人工智能框架體系,可以在各種復雜的場景中實現高度擬人的交互。”交互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隨著對現有交互瓶頸的不斷突破,新形式的人工智能交互將無處不在,對人類社會及商業行為產生深遠影響。
2、人機交互系統(全稱為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簡稱為HCI),是研究人與計算機之間通過相互理解的交流與通信,在最大程度上為人們完成信息管理,服務和處理等,使計算機真正成為工作學習和諧助手的一門技術科學。
3、人機交互系統的主要功能為:多模感知功能,智能代理交互功能,基于知識對話的網絡信息交互和檢索能力,并具有二維和三維虛擬交互環境可視化顯示的人機交互技術功能。
很多人聽說我是學人機交互的,都會問我一個問題,什么是人機交互?
答:human-hen(人-雞),當然這是一些朋友的戲謔之作。但是現在看來,又似乎有些道理,至少有一半是對的,人(human)。至于另一半么,他們想的太“智能”了,現在遠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Human-Hen太“智能”了
老馬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從事生產勞動。所以用我的話說就是人在這一類思維活動方面,相比于動物更加高等和優秀,再簡單說就是說人是智能的。相反地,動物不是智能的,但是并不代表動物完全不“智能”,據說成年海豚的智商相當于人類6-7歲時的智商。然而相較于人類,這種“智能”太過低級,我們看不上這種“智能”。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我們并不能與動物交流。那么對于6-7歲的孩子的呢,好像有時候交流起來也有些頭疼。
真正的人機交互(human-centered interaction technologies),和人交流的是冰冷的機器。很明顯,日常用的機器都是非智能的,智能設備也只有少的可憐的所謂“智能”。對于動物、六七歲的孩子,我們尚且存在交流障礙,更何況這些機器呢。
所以,human-hen太“智能”了,真正的人機交互應該算是“弱智”了。
“弱智”的人機交互
既然機器沒有“智能”,那么人和機器怎么交流呢。先來看看人和人的交流,碰到有交流欲望的人,打個招呼,然后一問一答,有來有回,這個過程我們習以為常。但是機器不一樣,我們想使用這個機器,不能遵循人類的方式say“hello”,只能遵循機器的方式操作,或點擊或滑動或者其他什么方式,總之要告訴它我們需要和它互動,然后再通過機器的方式進行下去。
顯而易見,與沒有“智能”的機器交流,障礙似乎太多了。首先,我們怎么知道機器的規則;其次,一來一往之間怎么去理解機器的“語言”;最后,面對機器的“回答”,怎么判斷是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好像到處都是機器挖的“坑”,不是掉進這個“坑”,就是掉進那個“坑”,傷不起啊。
機器挖“坑” 交互填平
既然這么多“坑”,總要有人填平,所以交互就是那個“填坑人”。交互er要將機器的方式翻譯為人類明白的方式,將機器的“語言”翻譯為人類聽得懂的語言,打破了人類和機器的障礙。所以交互er就是“翻譯官”。
那么作為一名“翻譯官”,如何掌握這兩門“語言”呢?
首先,雖然交互er自身是一名人類,但是每個人的行為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還是要去了解人類。那么,一定的心理學基礎是必要的,同時還要懂如何做用戶調研。
其次,要學習機器“語言”,也就是明白機器的邏輯,行為方式等等。
最后,如何將機器“語言”翻譯成通俗易懂的人類語言才是交互er最重要的工作。當然這其中還涉及到很多交互設計上的細節知識,在此我們不過多贅述,以后我會詳細講述。
當然,現實中的交互er們,絕大多數不是翻譯機器“語言”,通常都是互聯網產品,但是其本質是相同的,用戶研究、了解產品邏輯,產出原型。
所以,交互就是一名翻譯官,一個機器和人類的翻譯官。
人人交互比人機交互的技術優勢是什么?
如今很多人的出門必備品,已經從鑰匙錢包手機的三件套簡化為鑰匙和手機了,如果碰上家里安裝了密碼鎖的,可能連鑰匙也直接省了。
無論是吃飯購物,還是交通出行,移動支付就像其他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服務一樣,幫我們完成了便捷生活的又一次升級,幾乎成為了日常生活中水和空氣一般的存在。
這是一個服務高度自助化的時代。正如移動支付一樣,很多日常服務都可以逐漸脫離人工的干預,全程實現自助。但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自助服務真的讓你變得更方便了嗎?
自助反被自助誤
現金支付不用排隊,手機支付卻排成長龍,這是出現在北京西單某商場里的場景。
因為使用手機支付的人太多,曾經被視為“快速通道”的移動支付窗口也“慢”了下來,再遇上網絡不太給力,或者對手機操作不太熟練的情況,排在后面的人只能干著急。
(有的時候自助通道反而等待時間更長,圖片來自:家在深圳)
愛范兒(微信號:ifanr)有一次在雙 12 的時候去超市買東西,因為商家有滿減活動,很多人臨到收銀臺結賬時才下載 app 和領紅包。店員的態度倒是挺不錯,不厭其煩地教導每一個顧客怎么買單最劃算,但排隊的人就倒霉了,可能要比平時要多花上一倍的時間。
有人說了,相比優惠活動來說,多花的時間不值錢。不過當以往為了便利而生的服務變得更加不便利時,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前幾天,亞馬遜的無人超市 Amazon Go 正式對外營業了。有人測算,第一位進去體驗的顧客從進店到買完離開,總用時為 51 秒。
進門時候刷一下手機,進去之后拿起東西走人即可,Amazon Go 利用傳感器和追蹤技術實現的“無人結賬”服務實在是創造了一種顛覆式的購物體驗:從此再也不用在收銀臺排隊了。
然而令人尷尬的是,主打結賬不用排隊的 Amazon Go,卻因為店里容量有限、顧客太多而在外面排起了長隊。
來,感受一下,據說場面堪比新 iPhone 發售當日的蘋果商店。
本來只要不到一分鐘的購物時間,就這么硬生生地被拉長到了幾十分鐘甚至數小時,心疼那些站在寒風中的西雅圖市民。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國內的高鐵車站檢票口以及各大出入境的自助通關窗口。雖然隨著二維碼和芯片技術的普及,車票證件都可以實現自助通關了,但一旦客流量變大,那些對識別精度要求較高的自助通關過程反而會變成隊伍“卡殼”的原因。
有的時候,還不如乖乖走過去讓工作人員人工檢票來得快一些。
令人抓狂的還有各種所謂的智能客服系統。為了提高服務效率,商家往往把各項服務細分具體成不同的類別,但現在如果想要在線上辦成一項業務,不按個十次選擇鍵你可能根本就沒進門。
中文服務請按 1,英文服務請按 2……辦理新業務請按 1,業務變更請按 2……開通新卡請按 1,提額請按 2,辦理分期請按 3……
業務劃分得清楚了還好,起碼按了幾次之后真的可以辦理成功;但如果遇上有些歸類模糊的業務,可能從選項 1 聽到了選項 9,你還是不知從何下手,最后只能轉投人工服務的懷抱。
現在很多用戶為了一步到位,會選擇直接找人工客服來解決,但不得不吐槽的是,有些人工通道的入口藏得實在是太深了。
這樣的自助服務,實在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人機交互真的不好使嗎?
這些所謂的自助服務,其實都是在實現同一件事,即將傳統的人人交互(自然交互)向人機交互的方向轉變。
人機交互的好處不言而喻。借助技術和工具,它能夠使傳統的服務過程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更加高效;尤其是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參與下,人機交互正變得越來越“人性化”和自然,和機器的真正“互動”正在成為現實。
不過在具體應用中,人機交互卻也像上文中所提到的一樣,遭遇了不少“現實窘況”。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人機交互真的比人人交互更加先進嗎?
事實上,在如今的行業中,人機交互其實存在一種被過度使用的情況。就像前面所說的無止境的客服選項一樣,過多的無用交互并不會提高服務效率,反而因為過程的復雜而傷害用戶體驗。
說到底,無論是采用人機交互的方式,還是人人交互,最重要的還是用戶體驗。在談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技術變革時,技術的進步不應以是否產生顛覆為評價標準,而要看它到底能對我們的使用體驗帶來多大的提升和改善。以用戶為中心始終是根本性原則。
因此,學會適時“做減法”,有的時候反而成為了一種有效提升用戶體驗的方式。而這個方式的精髓其實是在某種程度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讓人和機器都能盡其用。
比如時下非常火熱的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超市,并不是要簡單粗暴地達到完全“無人”的狀態,在收銀這種沒有太大技術含量、對服務精度要求也不是非常高的事情上面,機器完全可以取代人工勞動;至于寶貴的人工,就用在要求更高的其他服務流程中去。
而用戶也是一樣,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需求來選擇到底是機器服務還是人工服務,一味地追求自助也沒意思,適合自己的、符合需求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說,下次出門還是隨身帶一點現金吧,你永遠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