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業合同的最后有一行縮小的內容,即該崗位的就業者拿到手的底薪包括實際底薪、通勤費用、績效獎金。而且合同中特別注明在求職者入職后的第七個月開始計算績效獎金。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這個女生正式入職該企業,那么她前六個月是拿不到獎金的,而且績效是看崗位集體成員的完成情況所得,即使她個體工作效率再高,業績再好,也不能保證半年后就能開始拿獎金了。
由于實際待遇與當初招聘時談好的條件有很大出入,該女生最終沒有簽下勞動合同。雖然面對企業設下的招聘陷阱表示不滿,但考慮到自己現階段的生活壓力和緊迫的時間,她最后還是沒有申請勞動仲裁。
像這樣的陷阱,畢業生們剛入職場很容易跳進去。雖然薪酬總數不變,但是不同的薪酬比例設置情況使得求職者實際到手的薪資完全不同。
如果單位提出的底薪有了變化,那變化后增加的相關部分基本與求職者無緣。
現在很多企業會用幾個部分共同構成薪資,這樣可以為求職者繳納較低的社保公積金,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企業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很多畢業生初入職場求職沒有經驗、沒有方向,因此較容易信任招聘單位,但實際上招聘者給予的待遇條件只是口頭的表述,最終確定還是要依據紙質的合同。
紙質合同是維護畢業生合法權益的有效武器,在拿到就業合同后不要一目十行著急看完內容,一定要仔細閱讀每一個文字特別是注意一些縮小體,如果在日后的工作過程中在薪酬上與企業產生了矛盾,就業合同就能協助就業者們據理力爭。
畢業生們在面對招聘者提出的薪酬待遇與勞動合同的實際薪酬不相符時,一定要勇敢提出質疑,解決問題,因為這關乎個人的切實利益。相比學生自己進入職場求職,校招情況有些差異。
畢業季就會伴隨著校招的進行,很多企業會進入學校來尋找合適的人才。學生們在自己熟悉的學校環境下總會帶著信任去看待這些招聘單位,但實際上,學校只是提供學生一個與企業交流的平臺,對于薪酬福利這樣具體化的細節需要學生自己與企業討論。
在求職面試時,學生如果有疑問可以當場請應聘者解答,不要因為面子薄而錯過重要信息,特別是像薪酬結構、社保福利、獎金績效等等的細節,一定要問透徹。
由于薪資的變化,加班費和法定節日補貼費用也會跟著發生變化,在面試的時候可以向應聘者問清楚具體情況。
畢業生如果選擇就業作為短期過渡,未來有考公務員和事業編的長期打算,最好保留應屆畢業生的資格,暫時先不交社保和公積金,跟單位方面先只簽三方協議,保留檔案。
最后,在求職時要擦亮自己的雙眼,有是非辨別能力,遠離那些非法不正當企業。
畢業生們初入職場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希望大家都可以積極面對,勇于挑戰難題,找到理想的工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