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政府窗口工作人員,對待群眾和企業,都應該做到“笑臉相迎”,真正把群眾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親自去做,用心去解決和落實。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常常出現:臉難看、門難進的怪象。作為社區工作者,從某種程度而言,比窗口人員更貼近群眾,這就要求社區工作者要做到比窗口人員更親民、為民。
加強社區治理,要增強換位服務意識。在社區治理過程中,每一件小事都與民生息息相關,決定著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也是社會治理能力的直接體現。因此,作為基層服務人員,社區工作者必須跳下去,傾聽群眾的聲音,面對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會換位思考。面對事物,拒絕照搬照抄,摒棄高高在上的工作姿態,多從群眾的角度思考,擔心群眾的焦慮,思考群眾的思想,通過換位思考的靈活性增強服務意識。
加強社區治理,要增強熱情服務意識。“在其位謀其政”,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積極做好每一項工作。作為社區居民的“服務員”,我們應該時刻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心上。遇到問題不敷衍,不回避,遇到問題不退縮。我們要以真誠熱情的工作態度為人民辦實事、排憂解難、辦好事,把人民群眾的每一件“小事”變成“放心事”,做人民群眾的知己、知心人、熱心人,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贏得群眾的贊譽。
加強社區治理,要增強細節服務意識。“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細節反映水平,細節反映效率,細節反映質量,細節決定成敗。樹立注重細節的工作觀念,提高抓細節的能力。社區服務工作中沒有小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工作的細節,做到大事不含糊,細節不馬虎。我們要把身邊的小事聚在一起,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解決問題,把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辦好,辦細,增強人民群眾的利益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社區不僅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也是提高人們幸福感的關鍵環節。社區工作者作為黨和政府治理政策的“傳聲筒”、“執行人”,必須時刻牢記本心,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這樣,社區居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政策的“溫度”和黨的“溫暖”,從外到內提高社區居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