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階級劃分才是我國歷史上的主旋律,眾生平等是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才真正實現的。印度高層你以為他們不想真正意義上廢除掉階級?他們做不到,就連甘地這種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胞民被殘害,都一直宣揚不抵抗的人作為國父,還有誰能處理掉種姓制度。
印度差個硬漢,以前讀書的時候,某位老師說,古印度是個早熟的文明。古印度的哲學思想很先進,比同時期的中國先進得多,所以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入侵。當時的中國文化對印度文化幾乎沒有招架之力,以至于中國險些淪為佛國。古印度哲學家思考的很多抽象的概念,讓當時的中國文人大開眼界。時至今日,很多中國老百姓的傳統思想都是從入侵的佛教文化學來的,如輪回、因果報應等唯心的概念。
中國最終以自己的底蘊消化了古印度的饋贈,形成儒釋道并存的思想。而古印度早熟的代價就是,他們自己的文明發展早早地陷入了遲滯。以印度教和佛教為代表的文化充滿了消極和安逸的思想,缺乏改革社會的動力,從而進入一種在穩定中慢慢落后的社會形態,這一點與滿清何其相似。
印度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從山海經到唐傳奇到西游記到金庸小說,只要提到印度(天竺)基本上都是尊崇的態度,在古人眼里那就是佛國,那里的人非常熱情,說話又好聽,大家都喜歡。現代網文里,印度都快成喜劇擔當了,很多時候承擔作死的角色。
種姓制不是階級(身份)隔離制度,是偽裝成階級制度的民族隔離制度。同文同種大家階級不一樣還能一起玩耍,我侵略統治你就只能給我當奴隸。中國不是沒有類似歷史,最像的是蒙古人的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分法,滿清的時候,愛新覺羅-八旗-士族-地主-平民,這是伴隨漢人的反攻(民族獨立)而打破的。所以歸根結底,為什么中國沒有種姓,因為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種姓制度不止是階級壁壘,很大程度上是民族壁壘。中國大部分時間是漢人主導,沒有建立種族壁壘的條件,哪怕是滿清入關,面對茫茫多的漢人,也是選擇融入,滿人高高在上,但是事情還是要讓漢人來做的。
其實印度種姓制度之所以這么穩固,我認為是洗腦洗得好。印度教把人們的生活和思想控制得死死的,底層人受著這種洗腦,普遍都認命了。連低種姓之間都存在鄙視鏈,期望有能團結起來反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中國也有過貴族,但是印度的種姓制度是靠血緣區分,你祖上是啥,你就被打上永久的標簽。
古代中國的平民階層,可以靠軍功,科舉,經商實行向上流通,雖然實行起來不容易,但不會你生下來是賤民無論怎么努力也還是賤民。哪個國家都經歷過貴族統治時期,只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早已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里。
同時,戰國以前的貴族在秦的變法和統一中國之后沒落了。漢族以之為名的朝代漢朝,第一位皇帝只不過是個亭長出身,從那以后,中國人再也不信什么天生的貴族。中國的皇帝自稱天子,是代天來管理天下的。這樣存在一個漏洞,你要是管理得不好,自然可以推翻你。這種做法自周代商實行,陳勝吳廣起義之后就常態化了,揭竿而起一波接一波。
還有就是中國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大家長得都差不多,靠膚色啥的根本沒辦法區分。大家都是漢族,誰比誰高貴。
元朝倒是實行過類種姓制度,靠的是武力強征,結果不到百年就被趕跑。階層是不可能不存在的,即使在小孩子的世界里,鄰居胖虎比我大,我打不贏他,我就得聽他的。即使階層固化,一有機會,總有人向上。而印度,不管被誰征服,低種姓就是低種姓,永遠不能改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