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作為樓市最重要的長效機制,抓資金、抓土地,這是調控樓市,實現新模式過度的關鍵。國家已經提了“平穩過渡”,不可能取消,但可能會適應新情況,適當進行調整。
2021年2月,“兩集中”供地政策開始在22個試點城市施行,即集中發布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且全年住宅用地供應不能超過3次。
除試點22城之外,2021年還有徐州、西安、南昌、東莞、金華、溫州等城市主動加入了“兩集中”供地的隊伍。
彼時政策的初衷是為了通過集中公開出讓提高土地市場信息透明度,保障充足土地供應,從而達到降低土地市場熱度、穩定地價的目的。不過,這也直接加大了房企拿地的資金壓力以及研判壓力。
22個試點城市的第一輪集中供地在2021年6月底全部結束,在當時房地產市場仍處行情火熱的情況下,各大房企的參拍熱情高漲,不少熱點地塊溢價率和成交價刷新記錄。
為抑制高溢價,同時平穩地價,從2022年第二輪集中供地開始,各大城市開始調整土拍規則,進一步抬高土拍門檻。但眾所周知,下半年后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一批民營房企主動退出了土地競拍,土地市場開始明顯降溫。
自2022年以來,集中供地的土拍政策進一步放松,除了降地價、提銷售限價等常規手段外,在降低參拍門檻中,對于競拍企業的資質要求也在不斷寬松。
然而,在銷售和融資端持續收緊的情況下,房企拿地的熱情始終難以被點燃,各大土拍市場基本穩定呈現出“央國企為主、地方城投積極參與”的格局。
李宇嘉表示,集中供地模式,是在疫情后開始推的。但是,當后續對房企定向去杠桿、要求自有資金拿地,全面打掉前融時,集中供地控制源頭上搶地、高地價的必要性,已經下降了很多。因為,沒有前融,開發商無法拿地,特別是民企,他們是造地王、高價地的主力選手。
事實上,隨著土地市場進入新階段,各地已經開始因城施策對“兩集中”供地模式進行適當調整,這成為今后土地市場的大趨勢。
為了減少集中拿地給房企帶來的資金壓力、增加房企參與拿地的積極性,徐州、西安、南昌等部分自發跟進“集中供地”的城市以及22城中的長沙,已選擇退出“集中供地”模式,逐步恢復常態化供地。
同時,22城中多地都在2022年將供地批次增加到四批、五批、甚至六批。
李宇嘉認為,未來,集中供地政策會適當調整紓困,而不是一刀切取消,這是大概率。調整的方向,除了要求庫存大的,已經賣了的,遲遲未竣工的,減少供地外,還要降低地價、降低開發商拿地的負擔等,根據市場形勢,調整出讓的頻次。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對界面新聞表示,整體來看,行業整體盈利下行,疊加市場仍在筑底,房企投資信心不足,拿地仍將較為謹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