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項存在2000多年的制度, 百姓都說好, 如今已廢除

日期:2023-02-21 11:18:29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這則故事真偽我們姑且不論,但至少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問題,即:靠著這種“質量追溯”,明朝的城墻修的都異常堅固,如明朝的海州城墻,歷經六百年風雨,至今巋然不動。百姓對這種良心工程也都拍手叫好。

另據《明史》記載,除了在城磚上留名,每一塊磚在出廠時,都有檢驗官命兩名士兵持磚相擊,只有撞擊聲鏗鏘清脆,且磚不破裂才算合格。如果出現斷裂,就需要重新燒鑄,如果出現兩次斷裂,就會有牢獄之災。

當然,明朝這種做法并非朱元璋首創。

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物勒工名這一做法。到戰國時期,呂不韋在秦國全面推行,一件出土的青銅戈上就曾刻有:“五年,相邦呂不韋造。詔事圖、丞蕺、工寅”等字樣。可以說,秦國軍隊戰斗力之強,與武器制作的標準化和嚴格化也是分不開的。

此后的歷朝歷代都嚴格執行這項制度,以最大限度杜絕豆腐渣的出現。但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后,隨著大規模機械化制造的普及,這種在制造的器物上刻名字進行責任追溯的做法已經廢除。

雖然如此,這項存在了2000多年的制度在今天依然有借鑒意義。香港的一處工程旁曾立有這樣一塊鐵牌,上面寫著工程責任人的姓名以及監督電話。這種做法顯然是“物勒工名”的另一種延續。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