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律令制度:不僅是對唐律的吸收改造,也是日本發展的迫切需要

日期:2023-02-23 11:15:20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1.人民需要土地改革

日本最開始社會非常動蕩,日本天皇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定,就開始從政治經濟多方面模仿唐朝,在法律上也是多方面吸收,然后在根據本國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改變,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土地制度方面。

唐朝當時在土地上實行的是均田制,國家對土地分配加以主導,土地是屬于國家的,通過這種方式來加大封建統治者對于人民的統治,唐朝按照勞動力來進行分田,更加關注種植的結果如何。

當時的均田制不僅讓統治者鞏固了統治,還讓唐朝的農業經濟從戰亂中迅速恢復過來,也讓經濟逐漸繁榮對于唐朝大國的建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但是均田制當時并沒有涉及官僚地主的私有土地,均田制之適用于農民,同時唐朝鼓勵人們開墾荒地,并將本國的土地逐漸發展起來,改變了之前不合理的土地占有權,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農民的地位也獲得了一定的提升,農民的勞作成果除了要繳納一定的稅賦之外,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所以改變了之前農民的生產狀態。

當時日本就根據唐朝法律中的均田制,進行參照,建立了本國的班田制,日本的班田制,跟均田制非常相似,但是卻有制度的改變。

日本是按照戶籍制度來進行分配良田,因為日本荒地不多,大多都已經被本國人給使用,按照戶籍人口進行土地發放,如果有官職的可以根據官職的高低,授予相應的田地。但是兩種制度從根本上確實不變的都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

2.把人進行分類

唐朝為了區分貴族和平民特意將唐朝人分為三類,其中分為皇室、貴族、官僚是一類屬于上層階級,第二類是良民和賤民屬于底層階級。但是第二類中兩種民眾又被分為兩種不同的等級,賤民則是屬于最底層的民眾。

唐朝利用這種分類方式,就是為了讓普通百姓能夠分清自己的政治地位,來樹立自己的權威,在法律實施上能夠減少阻礙,同時樹立起百姓對于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也讓底層的賤民,不再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減少對社會的混亂,分為三類人之后,也讓唐朝社會呈現了一種混亂現象的發生。

日本通過唐朝人的分類,也將自己本國民眾分為兩類,分別是良和賤,良分別是皇室和貴族,賤民則是從官戶、家人、公奴婢和私奴婢分為五個等級的非自由民,日本的身份等級制度,幾乎沒有進行改變,就是照搬唐朝制度的,但是這種制度在當時確實也讓日本社會安定下來,社會也逐漸恢復生機。

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想要維持社會安定和統治者的威信,自然還是要靠法律來進行約束,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加上日本依附于強大的盛唐,不僅從唐朝那得到了經濟提升,很多商品也流入日本,同時唐朝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也都流傳進日本,兩國的交流逐漸頻繁起來。不僅是日本還是唐朝都具有進步意義。

1.中央集權傳入日本

唐朝會吸收日本的許多先進的生產經驗,或者將日本的商品傳入國內,日本也將唐朝先進的選官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傳到日本,日本也意識到唐朝這種先進的中央集權制度,能夠很好的解決日本當時的政治狀態,從而開始將唐朝的法律進行全面的吸收。

日本模仿唐朝的中央集權制度進行了改革,唐朝的中央集權制度,是以尚書省為中心,中書省和三省六部為主要權利,之后下面在進行分權管理的一套制度,這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唐朝的皇權,讓權利都集中到了統治者手中,防止了地方諸侯對皇權的威脅。

在對照日本,日本是根據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制定了本國的二官八省制,二管的地位就相當于尚書省,分管下面的八個省區,日本設國、郡、里三個特級部門,直接由中央人任命,相較與唐朝的地大物博,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更容易管理,但是不變的是都是為了加強皇權統治。

2.宦官改造,合適為本

雖然日本在參照唐朝法律在進行改革,但是并不是一味地模仿或者抄襲,而是根據自己本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改變,因為日本和唐朝的國情不一樣,如果照搬唐朝的法律制度,很容易就造成混亂,于是日本在宦官制度上,就跟唐律大有不同。

因為唐朝的服侍制度是用太監來進行的,這樣可以防止宮廷內發生淫穢事件,但是日本不同。日本的宦官是使用女性的,所以宮廷里面大部分還是以宮女為主。

日本在這方面并沒有按照唐朝一樣使用太監制度,因為自己本身的技術達不到,另一方面就是這個制度讓男性極具反抗,更讓日本本國覺得尷尬,所以選擇放棄了這個宦官制度,因為日本天皇的權利沒有唐朝統治者那么其中,許多政治權利都在貴族手中,想要進行唐朝模仿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就是防止男性在服侍期間與嬪妃之間產生關系,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的發生,才選用了女官,而且日本并不是男權社會,在天皇當中,絕大部分還是女性,所以選用女官更加方便服侍。

三、以道為常,以法為本

中國傳統法律是以悠久的歷史沖刷的,唐朝的法律制度已經超過了世界范圍,對各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日本也早就開始移植中國的法律,縱觀日本的法律可看出眾多中國法的身影,最早日本法就是模仿大唐法律來進行管理的,所以對于社會規則的制定而言,唐律也是非常嚴密的一套法律體系。

1.租庸調改變了日本的命運

日本因為是一個島嶼,因為島嶼的分泌型,導致日本是一個發展比較晚的國家,到了唐朝的時候,日本已經進入了一個比較強盛的奴隸制的國家,隨著唐朝和日本的不斷交好,自然是不少先進的思想和制度,都走入了日本的高層內心,相比其他國家的制度變化,日本的制度變化,少了點"血腥味",正是因為唐朝給日本鋪墊了許多戰爭之路。

唐朝是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才發展的如此興盛的,唐朝最開始使用的是租庸調,但是一直沒有取得一個很好的效果,感覺租庸調跟唐朝有些"水土不服",后來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在安史之亂之后,唐朝的統治者就將其換成了兩稅法,租庸調很快就被唐朝所遺棄。

但是日本效仿唐朝的租庸調之后,就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奠定了日本封建時期的經濟基礎,也正是租庸制才讓日本正式走向了封建制國家,廢除了奴隸制,日本的大化改新對日本來說是非常巨大的,讓日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多重吸收,一改乾坤

大化改新之后,指一系列政治改革,其中很多都是參照唐代律令,發生的時間,其中"乙巳之變"就是大化改新后,發生的轟動一時的事件,雖然是件不尋常的事情,但卻不是大化改新的全部,讓日本從之前的氏族聯合和脆弱的國家體制當中擺脫出來,逐漸形成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縱觀日本的法律,也是在漫長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改革,唐朝建立之后,日本就派遣唐使十三次,大唐的律令和文化很多都傳入了日本,促進了日本的政治改革,日本也同時以唐朝為榜樣,開始了封建中央集權的國家建設。

結語

日本的律令制度不僅僅是對唐律的吸收和改造,也是日本本土國家,對于發展的迫切需要,日本作為封建國家的成長,迫切需要從中國尋找靈感,并向中國學習,日本相較于其他國家相比,也已經處在了一個領先地位,而唐代法律對于日本歷史上的進步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