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魯曉明:建議制定全國統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日期:2023-02-24 11:16:17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魯曉明:總的感受就是倍感榮幸、深感責任重大。在接下來的履職工作中,我一定會牢記人民的囑托,不辜負組織的信任、盡心盡力履好職。

作為政協委員,我們要負責任地反映人民的呼聲,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提出建議。所以要保持赤子之心,傾聽人民的呼聲,加強調研,也要注意建言的方式方法,爭取建言建在關鍵處。我會持續利用我專業的優勢,結合專業特點,在法治、老齡化、教育等民生問題上提出相關的建議。

南都:您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人口老齡化問題,有何緣由?

魯曉明:作為當代知識分子,本身就要有胸懷天下、體察民情、服務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而且對問題的研究要有前瞻性。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人口發展的整體趨勢,也是21世紀人口結構方面的最大國情,老齡化過程中確實產生了許多問題,10多年前我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我國從2001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迅速發展,老齡化速度非常快,到2022年左右進入老齡社會,僅用了21年時間,而未來老齡化速度還將加速。老齡化對于我國社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對于國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國家非常重視老齡化問題,但要做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

對于我個人履職而言,則是需要針對老齡化問題從一個個角度出發,一步步提出建議,給國家有關部門提供參考,推進一步步完善相關制度,增進老年人福祉,推進國家現代化新征程與社會治理再轉型。

我國大規模法制建設始于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多數法律制度都是制定于20世紀90年代與21世紀初,這個時期正好是我國人口年輕化的時期,當時的大規模法制建設也基于現實的國情。如今人口老齡化之后,我國的國情發生改變,因此需要根據現實情況調整相關法律制度,改變治理措施。比如,在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的情況下,是否盤活老年人力資源就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那么相應的法律制度、社會治理措施也要有所變化。

南都:近些年來,據您觀察,廣東乃至我國的養老事業有沒有什么變化?

魯曉明:整體來講,我國高度重視老年人福祉,出臺了許多重要文件,規范和指導老齡事業的發展。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特別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是指導老齡事業發展的根本性舉措。之后,不同類別、不同層級的規范性文件不斷出臺,令人目不暇接。隨著文件的出臺,相關配套措施的落地,我國老齡事業發展迅速,養老機構不斷增加,養老服務行業亂象頻發的問題也得到了根本性改變。整體而言,養老服務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這些年來,廣東也出臺了很多地方性文件。比如,廣州作為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城市,在2021年發布了《廣州市長期護理保險試行辦法》,健全本市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保障失能人員基本照護需求。

南都:今年全國兩會上,您將關注哪些方面的議題,又準備了哪些提案?

魯曉明: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是實現共享發展改革成果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在調研過程中我發現,如今老年人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逐漸增多,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實踐,總結、整合各地試點的經驗,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時機已相對成熟。

具體而言,當前在很多地方,長期護理保險并非獨立的險種,而是依附于醫療保險且高度依賴醫療保險基金,本質上還是醫保的一部分。然而,兩者的性質和功能存在不小差異,醫療保險主要是保障患者的治療和康復,也就是醫療;而長期護理保險面對的是失能人群,是通過護理維持其身體機能狀態,并不具備顯著的治療康復功能。同時,醫療保險面臨較大的保值增值壓力,醫保基金對于長期護理保險的輸血本身面臨能否持續的問題。因此,需要拓寬財源,進一步完善個人、單位、國家財政共同承擔的籌資機制,保證其長期穩定發展。

此外,當前長期護理保險的工作主要依靠兩個指導意見,分別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國家醫保局 財政部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然而指導意見僅是引導性文件,并不具備足夠權威,權責規定也不清晰,可以考慮制定一部專門的長期護理保險法,或者在社會保險法中專門設置一章,針對性規定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今年全國兩會上,我計劃提出關于盡快制定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提案,總結各地經驗,統一長期護理保險措施,保障長期護理保險的穩定、長期發展。經過這么長時間的實踐,借鑒其他國家的成熟做法,結合中國的實際,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可行的,也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我還將準備就醫養結合加強社區養老方面提出提案。如今我國養老呈“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居家和社區養老占比較大,主要是因為老年人一般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居住環境。為此,建議把社區醫院或者社區衛生所改造成醫養結合體,使其具備醫療與養老的雙重功能,通過共享民政數據掌握有居家養老需要的老年人名單,做實家庭醫生,利用智能設備助力社區養老,為有養老需要的社區老人提供助老上門服務。

統籌:李陽 尹來 游曼妮 采寫:南都記者 孫小鵬 受訪者供圖 制圖:李蓓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