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為了進一步穩定住這一局面,朱元璋選擇了大力發展軍事力量的措施。他曾說過,衡量一個國家實力是否強大的指標,便是這個國家擁有的馬匹持有量。
在這一理念的支持之下,朱元璋在不斷的發展騎兵力量過程當中,對于戰馬的需求開始日益緊張起來。作為一個戎馬一生的皇帝,朱元璋對于軍隊保有戰馬數量是非常敏感的。
在明朝初期的戰馬數量記載當中發現,此時元朝留下的家底經歷明朝的發展以后,戰馬數量依舊是少得可憐。明朝有著百萬士兵,卻僅有數萬的戰馬。為了進一步解決這一難題,朱元璋便開始想出了官營買馬的機構,以此來解決這一問題。
這項制度也在發展過程當中,逐漸出現了異變。朱元璋設立專門的機構來解決戰馬的問題,同時又借助于不平等的貿易制度,為自己搜羅更多的戰馬。但這看似是一件非常有利的開源之道,為明初嚴峻的形勢穩定提供了基礎。
不得不說,在不尋常的時代里,采取不正常的措施也能夠起到一定的績效。這從朱元璋設立專司馬政的國營機構,以及采取新的馬政制度,為自己這一項理念的推行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二、明初的嚴峻形勢,官營買馬是另一項重要維穩政策
(1)明朝初年,朱元璋為解決問題設立御馬監、專司馬政
剛剛建立的大明王朝為了進一步穩定自己的形勢,滿足自己對于戰馬的需求。為此,朱元璋正式設立了御馬監,這些政府所屬的機構專門為軍隊培育馬匹。
這一機構的設立,意味著此時明朝國營性的買馬機構開始出現雛形。這魚機構在剛建立之初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為明朝提供優質的戰馬;然而,這卻并不能能滿足明初時頻繁戰爭的需要。
之后朱元璋又增設了苑馬寺這樣專門養馬的國家機構,通過先后設立的幾個專司馬政機構,朱元璋的機構設想已經有了基礎。
而國企的規模始終是有限的,難以發揮一定作用,這就產生了和民間合作的官民合養的方式來推進馬政的實施;可是這卻為之后,明朝政府專門從事這一方面工作的機構埋下衰敗的隱患。
(2)采取馬政新制度,以官民合養的方式、進一步推進馬政
為了進一步滿足國家的需要,朱元璋在位期間就發展出了一套官民聯合養馬的國策。通過由國家發給百姓小馬,來進一步培育。
同時,明朝政府還專門就這一方式推行過一定獎勵措施。通過這樣官方合力的同時,推動了明朝官方馬政的發展。但隨著明朝的發展,官民合養趨勢的發展過程當中導致了馬匹的養殖出現了巨大問題。
尤其是在強行推進這一方式的過程當中,不斷增加著百姓的負擔,導致了官方機構從原來的受歡迎到人人唾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明政府不得不采取新的貿易制度,以維持原有穩定的馬匹來源。
在這一情況之下,明朝政府邊想出了不平等的茶馬貿易,這樣別有用心的操作,直接引發了后來專門負責官方買馬的國有企業出現破產。
茶馬貿易是朱元璋自作聰明想出來的、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的不平等貿易制度。這就意味著通過這樣不平等的貿易獲利巨大,卻也后患無窮。
三、明朝政府別有用心的茶馬貿易,不等價貿易獲利巨大卻也后患無窮
(1)忽略客觀經濟規律的茶馬貿易,民眾內心開始積壓不滿
為了早期政權的穩定,朱元璋便以壟斷的方式,通過茶馬貿易從其他的民族地區獲取優質的戰馬。在這一情況之下,國家壟斷下的貿易呈現出不平等的漏洞。通過御馬監,朱元璋讓周邊民族上交馬匹,以換取茶葉。
于是隨著早前恩賜制度的發展,一匹馬能夠換到上千斤的茶葉。但由于這一貿易是國家壟斷的,因此馬匹與茶葉之間的兌換多少也是由國家決定的。
明朝皇帝同時也是出了名的罔顧經濟規律的好手,隨著原本茶馬貿易制度的壟斷不斷加強。在朱元璋時一匹馬能換到數百斤的茶葉,已經下降到一匹馬不過是數十斤的茶葉。
這一情況下就導致了茶馬貿易中提供馬匹的民眾內心開始逐漸不滿,很多少數邊疆民族地區的人民也因此對于大明王朝這一個不平等的貿易制度怨言頗多。
為了完美控制住這一項貿易,明朝政府實行嚴格的禁茶政策,將所有的茶葉都掌握在政府手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茶馬互市貿易中,大明王朝成為了主事人。這就意味著此時壟斷局面下的茶馬貿易完全是為民政府的戰馬服務。
可誰也不曾想到,隨著明朝即商品經濟與發展,這一不平等的貿易制度漏洞百出。讓越來越多的人有了趁機發達的機會;同時他們越過國家原本專門負責買馬的機構,直接進入了私人化的狀態。
(2)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平等貿易制度漏洞百出
隨著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商品市場,他們看出了這一不平等制度的漏洞。越來越多的有權有勢的人通過提前向少數民族地區購買馬匹,從而高價賣給官府,從中賺取巨額差價。
和一些商人則盯上了茶葉和馬匹互市之間存在的巨大利潤。由于中原地區的產業相對于少數民族地區而言,價格相對低廉。
一些想要投機倒把的商人,便通過收購中原地區低價的茶葉,不遠長途跋涉販賣到邊疆地區交換價格高昂的馬匹。在這一賣一買之間,商人賺得了更高的利潤,而此時的國家專門購買馬匹的機構往往處于夾縫之中、經常難以發揮重要作用,為政府獲取更多優質戰馬。
沒有辦法通過這一不平等制度來換取戰馬的官方養馬機構,自然也就宣告衰落。如果說來自于民間的擠壓,讓這一機構日益艱難;而土地兼并嚴重,直接使得明朝官方買馬機構在官、民之間的基礎迅速消失。
(3)明朝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官營買馬機構難以有效發揮作用
一些早就看出了這一不平等貿易制度漏洞的商人和勛貴們,通過從中賺取差價獲得巨大利潤。尤其是民間力量,不斷加入進原本的茶馬貿易當中。這使得私營的買馬機構開始興起,他們的規模和數量在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不斷增加,也帶給了這些商人巨大的利潤。
在中國安土重遷的觀念影響之下,這些商人也將自己的資本投入到買田置地當中,不斷兼并著農民的土地。包括原本用于養殖場馬的田地都被他們納入自己手中,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養馬牧場逐漸被藩王勢力所吞并,官營買馬機構可以說已經是日薄西山了。
四、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吏治黑暗導致機構能力缺失
隨著明朝政治的腐敗,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發生了變質。而在商品經濟擠壓下的官營買馬機構,在不平等貿易制度的漏洞之下日漸衰落。在這一制度的長期影響之下,原本的官方馬政機構紛紛放棄原有的職能,開始成為虛設的部門。
這樣就導致此時通過茶馬貿易發展起來的國企崩潰,已成注定的趨勢。不平等的貿易始終是違背商品經濟的規律,明朝的官營買馬逐漸沒落,這也最終影響到明朝軍事力量的發展、機構職能的喪失。
結語:
明朝為了穩定自己的政權,采取不合理的經濟制度,最終也隨著經濟無法兼容這一漏洞百出的制走向衰弱。可以說一下合理的制度是必須要公平,失去公平的制度早已注定在之后走向衰落的下場,這是明朝的不幸。同時也是后代人所應該謹慎、借鑒的經驗。
責任編輯: